一、布袋戲
(一)源 流
布袋戲,也稱掌中戲,屬傀儡戲劇種之一。南宋漳州知州朱熹曾頒文“勸諭禁戲”、“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明萬歷《漳州府志》記載:“元夕初十放燈至十六夜止,神祠用鰲山置傀儡搬弄。”說明宋、明年間漳州木偶戲已頗興盛。清中葉以後,出現不少布袋戲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3派,各具特色(後牡丹亭被列入福興派)。福春派創始人陳文浦,福興派創始人林鵬。近200年來已傳7代,以福春派較盛。清末民初為漳州布袋戲鼎盛時期,有各類班社100多個。民國10年(1921年)前後,龍溪、海澄等地福春派尚有恆福春等13班,福興派有金童興等5班。民國19年,金童興應僑胞之聘,遠渡實叻坡(新加坡)、緬甸仰光一帶演出3年之久。抗日戰爭以後,社會經濟蕭條,布袋戲走向衰落。
1951年5月,龍溪縣率先成立南江木偶劇團,鄭福來為團長。1953年,漳浦縣成立藝光木偶劇團,楊勝為團長。後海澄莊飯、龍溪吳長元、長泰蔡清根、漳州韓如陶等木偶藝人相繼組團。1959年3月,南江與藝光合併成立龍溪專區木偶劇團,以鄭福來、楊勝、陳南田等名藝人為骨幹,並充實漳州藝校木偶班一批新生力量,作為藝術改革試驗點。50年代末,全區專業、半專業的布袋戲木偶劇團已達25個。“文化大革命”中,漳州地方戲劇團體全部解散,木偶劇團因取得國際殊榮而倖存。“文化大革命”後,漳州木偶戲步入新的發展時期。龍溪地區木偶劇團(現名漳州市木偶劇團)被確認為省重點劇團。漳州木偶戲的足跡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和歐、亞、澳、美洲的20多個國家與地區。漳州木偶戲先後拍攝舞台藝術紀錄片《閩南傀儡戲》、《中國的木偶藝術》,木偶藝術片《掌中藝術》、《八仙過海》,木偶電視連續劇《岳飛》(10集)、《黑旋風李逵》(5集),寬銀幕電影片《擒魔傳》(6集)等。1990年,全市有30多個民間職業木偶班社,從業人員400多人。著名藝人楊勝、陳南田、鄭福來、洪惠君、莊陳華、朱亞來、莊晏紅、莊飯、吳長元、楊烽等聞名遐邇。
(二)主要劇目
木偶戲的傳統劇目原均為幕表戲,有全本戲、墜仔戲(折子戲)、連臺本戲3類。全本戲多取材於當地民間傳說、民間故事,如《馬肚底案》、《舊橋案》、《審石獅》等;墜仔戲是“添頭貼尾”的小戲,多是有地方特色的喜劇,如《白賊七》、《死心想》、《李叩卻》等;連臺本戲多根據古典名著、通俗小說改編,如《三國》、《水滸》、《西遊記》均編成連臺本戲,最長的《三國》戲共115本。
新中國成立後,致力挖掘和搶救傳統劇目。鄭福來、楊勝、陳南田、莊飯等老藝人口述整理布袋戲傳統劇目319個(1561本)。到1962年底,已記錄全本戲113個、墜仔戲71個;注釋、編印《福建省傳統劇目選》(龍溪布袋戲)2集。其中優秀傳統劇目8個,編入《中國地方戲曲集成》(福建卷)。演出劇目除了整理、改編的優秀傳統劇目之外,還創作了大量新編古裝戲、神話劇、現代戲、兒童劇、童話(寓言)劇、課本劇以及小品等。
《大名府》 傳統劇目,啞劇。取材於《水滸》,內容說梁山泊好漢扮成各種雜耍藝人混入“大名府”營救盧俊義的故事,編入“耍盤”、“舞獅”等絕技,系漳州市木偶劇團保留劇目,演出達萬場以上。1960年9月,由楊勝、陳南田主演,參加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劇節,獲一等表演獎、金質獎章。
《雷萬春打虎》 傳統劇目。內容說四川劍峰山下住一獵戶雷萬春,武藝超群。一日,書生鍾景琪上京赴考,誤投黑店,漏夜出逃,前遇猛虎攔路,後有強盜追趕。路,后見義勇為,奮不顧身,打死老虎,殺死強盜,搭救了鍾景琪和書童的性命。漳州市木偶劇團保留劇目,演出達萬場以上。該劇由楊勝、陳南田主演,參加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劇節,獲一等表演獎、金質獎章。
《蔣幹盜書》 傳統劇目。取材於《三國演義》。寫蔣幹奉曹操之命潛入周營,盜取軍情。周瑜順水推舟施反間計,藉曹操之手,除掉魏將水師提督張允、蔡瑁兩人,火燒赤壁,全殲敵軍。漳州布袋戲木偶大師楊勝雙手分別操縱蔣干與周瑜,表演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刻劃人物性格入木三分。1954年9月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獲“特種藝術表演獎”。
《鍾馗元帥》 大型木偶神話劇,作者莊火明。劇情梗概:萬安城中,惡鬼作孽。無辜孩童神秘失蹤。伏魔元帥鍾馗率眾進城捉鬼,初戰告捷。豈料除掉明鬼,還有暗鬼,更有陰陽兩面吸血鬼。鐘元帥逞智鬥勇,深入鬼窟,察尋鬼蹤,終於擊斃吸血鬼王縣令,大獲全勝。此劇於1990年7月16日由漳州市木偶劇團首演,並參加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獲“木偶藝術創新獎”、“優秀木偶劇本獎”、“木偶佈景設計獎”、“演員獎”。
《口技獵人》 又名《兩個獵人》,木偶童話劇。作者莊火明。漳州市木偶劇團以該劇參加1987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藝術節”表演,後再次修改,易名為《兩個獵人》。
此外,代表性劇目還有民間故事《水仙花》、神話劇《八仙過海》、兒童劇《傘和公文包的故事》、《送皮包》、《少年英雄賴寧》等。
(三)表 演
木偶戲角色大致與戲曲相同,有生、旦、淨、末、醜各種行當,加上特有的飛禽走獸。舊時操縱表演者僅設正、副手,一般為父子或師徒。正手除操縱木偶表演外,還兼唱、念、道白。副手只操縱木偶配合正手錶演。舞台是2米長的“一字台”,正、副手面向觀眾,並排坐定,操縱木偶在台板上表演。正手還要能操縱生、旦、淨、末、醜等不同腳色的表演,掌握各種行當的道白和唱腔的不同音色(聲調)的技巧。木偶戲是以手掌支撐木偶表演,操縱演員必須練好“劈指”、“抖手”、“腕功”以及“臂功”等基本功。
漳州木偶戲稱為北派,北派木偶戲的特點是平劇風味,擅演武打、短打戲,動作輕快靈活,善於刻劃鮮明的人物性格,音樂性強,富有節奏感,木偶全身都有動作。1952年,漳州南江木偶劇團老藝人鄭福來、陳南田師徒在排演《三打祝家莊》,準備參加省第一屆地方戲曲觀摩會演時,改“坐式”為“立式”表演。這個改革推動了木偶戲的全面革新:舞台升高與擴大,增加表演空間與演員容量;舞台佈景立體化;運用先進的燈光、音響和舞台裝置,戲偶加大,表演更加分明與細膩。由於表演空間增大,參演人員增加,演藝人員更趨專門化,行當相對固定,更有利於表演藝術的精雕細刻。如《大名府》劇中的吸煙、斟酒、喝茶、射箭、耍盤、弄甕、舞棍,以及其他劇目中的合扇、開合傘、擎燭臺、戴眼鏡、脫衣服和拋套接木偶等都十分生動逼真。傳統的繼承和革新、創造,使漳州木偶戲表演藝術獨樹一幟,蜚聲海內外。
(四)音 樂
漳州木偶戲音樂,原無獨立、自成風格的聲腔與樂調,一般均隨當時當地流行的戲曲劇種。清中葉以來,音樂採用漢劇,民初改用平劇。薌劇興起以後用薌劇演唱,或京、薌雜用。打擊樂一直保持平劇的風格。其配曲採用套曲(牌)的辦法。說白多用方言。
20世紀50年代,推行劇本製,音樂開始根據劇目特點進行配曲,故有平劇、薌劇、民間音樂、兒童音樂、歌舞曲等各種樂調。漳州市木偶劇團因常有出國及招待演出的任務,對傳統的折子戲,劇本、表演和唱白已完全定型,如《雷萬春打虎》、《蔣幹盜書》、《戰潼關》等,仍採用平劇。全本戲、連本戲和部分語言生動的“墜仔戲”,採用通俗易懂的薌劇音樂。新創作的兒童劇、童話劇按兒童音樂的特點譜寫,有的則吸收民間音樂以國語演唱,如《傘和公文包的故事》、《姐弟倆》等。有的劇目,則同時有幾種配音,《奇襲白虎團》就有薌劇、平劇和潮劇3個劇種的演出本,平劇和潮劇用錄音帶配演。參加省及全國會演和拍製影視片的全本戲,如《八仙過海》、《擒魔傳》、《鍾馗元帥》、《狗腿子的傳說》等均以薌劇音樂為主,或以薌劇的曲牌為素材,進行創作加以延伸和擴展,間或採用兒童音樂。業餘劇團則單一採用薌劇音樂。60年代以來,出國演出的劇目多改用錄音帶配演,少用現場演唱。
(五)舞台美術
傳統的布袋戲舞台美術是由一桌二椅及假定性的布城、車旗等發展而來。木偶高僅8寸,舞台為6尺左右的“一字台”,表演區域很小(木偶、舞台的長度均按當時採用的市製計量,下同)。正副手坐在長板凳上,面前掛著一條用木框固定起來、中間綴上紗布的素幕,“隔簾說古”進行表演。左右有供木偶出入的垂簾。舞台外觀設計講究,框架用木製精雕細刻的各種古代人物和花紋圖案構成。20世紀30年代,民間藝人徐年松首先在陳南田的戲班“新南福春”進行舞台美術改革,在表演區吊掛畫有宮殿、公堂、花園的畫布。這是漳州木偶戲最早的佈景。
1951年,南江木偶劇團鄭福來和陳南田首創改“坐式”為“立式”表演,舞台表演區隨著擴大,改為寬8尺、深3尺左右,並增加了邊條幕。60年代,木偶增大為1尺至1.2尺,“樣板戲”的主要人物大1.5尺;舞台長為16尺。以後又進行了多次調整。現劇團使用的舞台有三種規格:通用舞台長11尺,深9尺,下鄉舞台長8尺,深7.5尺,出國專用舞台長9尺,深8尺;高均為3.3尺至3.6尺。1960年,龍溪專區木偶劇團赴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參加第二屆國際木偶傀儡戲劇節,演出《雷萬春打虎》和《大名府》,首次設計寫實風格的專用景片,並結合使用投影幻燈機。
1990年,《鍾馗元帥》一劇的舞美設計,從劇情發展和表演的需要出發,進行全面改革和創新,在整體形式上打破原有的舞台框架,在台板下又拓展一個距地面1.2米高的第二表演區;取消邊條幕,用略帶圓形的大天幕包含整個表演區的背景,使之成為前方後圓扇形空間。其次,採用流動性場景,縮短幕間換景時間,保持劇情發展的連貫性。第三,以觀眾的視覺設計場景,選擇和戲劇動作有關的局部形象點綴環境,大膽採用景物的反透視法的設計方案,變觀眾的平視、仰視為俯視。該劇在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中獲木偶佈景設計獎。
漳州布袋戲的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優美,服裝採用漳繡,木偶頭的雕刻藝術更是馳名海內外。
二、其他木偶戲
(一)提線木偶戲
提線木偶亦名懸絲傀儡。漳州提線木偶戲,從永定、上杭傳入,始於明,興於清,流行於漳州、平和、南靖、漳浦、雲霄一帶。平和安厚鄉大徑村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創辦提線戲班,至今已傳4代。漳州提線戲班彩樂堂、九和堂都成立於清末民初。南靖的立于清堂民初從永定坎市遷來,班主蔡秀卿是演傀儡戲世家,1950年改名九龍華堂。已傳到第五代。
漳州提線木偶屬閩西衍派。偶頭、髯口、頭盔均是另配。故一台傀儡戲班有“三十六身,七十二頭”之說。漳州的木偶身高約2市尺。傀儡操縱板用竹做成,主要操縱線8條至10條。傀儡的扮相、面譜與閩西漢劇相同,唱腔先用“弋腔”,後改唱“外江”(漢調、亂彈為主),捎帶“客家官話”聲調。民初,因潮劇在漳州盛行,開始吸收潮劇唱腔及道白。30年代,歌仔戲興起,又吸收歌仔調。
提線傀儡戲的傳統劇目豐富,許多與漢劇類同。50年代搶救傳統劇目,僅張色、吳自東、黃珍賜等老藝人口述的就有350多個,南靖“九龍華堂”可供上演的劇目有170多個,經常演出的有《春秋配》、《韓湘子度妻》、《花燈會》、《白蛇傳》、《白扇記》、《萬花樓》、《薛仁貴徵東》、《王阿樂得妻》等,還有一些風趣恢諧的小戲,很受歡迎,如《王老五賣老爸》等。
1953年,漳浦吳自東首先辦起第一個民間職業劇團“藝明提線木偶劇團”。1959年2月,龍溪專區成立綜合性的木偶劇團,把漳州採樂堂的張色、九和堂的黃榮興、九龍華堂的蔡良才以及漳浦藝明的吳自東集中到龍溪專區木偶劇團提線戲演出隊,並吸收6名新學員,全隊共15人。1959年9月,木偶劇團並入龍溪專區藝術劇院。1961年9月,提線木偶演出隊隨藝術劇院撤銷而撤銷。改革開放後,一些家傳傀儡戲世家又開始組團演出。1990年全市有14個傀儡劇團(薌城1個、南靖7個、雲霄3個、平和2個、漳浦1個)。
(二)鐵線木偶戲
鐵線木偶戲因操縱木偶的操縱桿是鐵枝而得名。亦稱鐵線戲。清代由粵東傳入,流行於詔安、雲霄、東山、平和、漳浦等縣。
鐵線戲的偶人,頭部用泥土雕塑,軀幹四肢以木刻製,手指用紙扎鐵線做成。一般身高0.8尺,老醜和彩旦1.2尺,服裝以綢緞繡金花線,顏色鮮豔奪目。表演木偶的操縱桿有3枝。主桿置于偶人背後中部,稱“背線”,兩枝側桿分置于兩臂。鐵線木偶的雙手表演特別靈活,能開扇、搖扇、撐傘、弄甕、射箭、舞劍、打虎、拿書、寫字、斟酒、燒香點燭等,動作優美細緻,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鐵線戲的音樂採用潮音與漢調兩種,故分為潮音班與漢調班。民國初年,詔安縣潮音班有老元華、忠正順、玉春香、樂天香、中元華、萬年春。漢調班有小昆岡、碧壺天、彩春華、新金華等。
新中國成立後,鐵線戲得到扶持。1954年8月,詔安縣鐵線戲代表隊參加福建省第二屆戲曲會演,演出劇目《韓妙珍》。1955年4月,許振三、沈開德、陳慶標3位藝人赴京參加全國首屆木偶戲觀摩演出。1956年11月,詔安縣組建鐵線戲劇團。1959年2月,劇團成為龍溪專區木偶劇團鐵線戲隊,是年9月並入龍溪專區藝術劇院。這期間鐵線戲隊在藝術上作了一些革新,表演者從坐式改為立式,舞台錦帳改為素幕,以突出偶人形象。表演者人數從1人至2人增至4人以上。木偶高度全部改為1.2尺,泥塑偶頭改為木雕偶頭,可以轉動。藝人在實踐中創造出翻筋斗等高難動作。60年代初挖掘搶救傳統劇目130多個,主要演出劇目有《黃飛虎反五關》、《陸文龍歸宋》、《巧姻緣》、《洪少玉》等。“文化大革命”期間劇團解散。改革開放後,南詔鎮、陽光村、湖洋美村先後成立鐵線戲職業班社,時有演出。其中以南詔鎮萬年青班較為著名。有的班社已改用錄音帶伴演以代替後臺樂隊和配音演員。
(三)皮影戲
漳州稱皮影戲為紙影戲。因當地藝人刻製皮偶時以厚紙片代替皮料,影窗也是用白紙裱製,故稱。據查考,皮影戲清初從廣東潮汕傳入詔安、漳浦一帶,用潮音演唱,念白也帶潮腔。清中後期紙影戲在民間盛行,富紳之家婚喪喜慶或作佛事,常請紙影戲班在宅前或大院中演出。演出劇目均為幕表戲,有《目蓮救母》、《三藏取經》、《白蛇傳》、《西遊記》、《哪吒鬧海》、《施公案》等,以及據漳州的民間故事改編的小戲《白賊七》、《謝靈舍》、《陰陽槌》等。紙影戲音樂多隨當地劇種,雲霄、詔安、平和唱潮音。漳浦、南靖、華安唱漢調。龍溪、海澄、長泰唱京調,說白用閩南方言(20世紀50年代,長泰縣首先改用薌曲演唱)。民國期間,紙影戲開始衰落。時較有名氣的班社和藝人有海澄河福社的陳大丁皮影世家漳如福班,漳州城區北橋街的“牛仔師”、東門岳口街的“紙影福”,長泰京元的張昭明、塘內社的張紅色等。民國13年,海澄縣陳啟記繼承祖業,組建新福如班,曾應華僑邀請赴新加坡演出。民國26年10月,漳州薌潮劇社以龍溪抗敵後援會的名義,成立抗日皮影戲宣傳隊,編演抗戰題材的劇本,如《抗日英雄小白龍》、《金門失陷記》等劇目,在漳州、華安、南靖等地巡迴演出。時間不到1年,即被政府解散。40年代末漳州紙影戲幾近消失。
50年代初期,紙影戲受到重視,再獲新生。1952年,龍溪區舉辦民間文藝會演,長泰縣官塘村藝人張建發整理演出傳統劇目《臨江驛》。1954年8月,漳州、廈門皮影戲藝人聯合組隊參加福建省第二屆地方戲曲觀摩演出。陳鄭 編演的現代劇《一把菜刀奪機槍》獲劇本創作獎。陳啟記等演出的傳統劇《白羅衣》、《 天》獲獎旗。名藝人陳啟記病逝前將其珍藏的整箱皮影道具和藝術資料獻給龍溪縣文化館,“文化大革命”中卻被付之一炬。1990年,漳州召開“陳元光與漳州開發國際學術討論會”,陳鄭 編寫《智取飛鵝峒》一劇,在會上獻演,漳州紙影戲得以重現光彩。
- Mar 08 Sat 2008 00:22
漳州木偶戲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