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門真史(修訂本)
洪門,即天地會,是對中國歷史產生過重大影響的民間秘密結社。該書依據官書、檔案、回憶錄及實地考察,全面、系統、真實地闡述了洪門自清乾隆早期創立到民國時期兩百餘年間的發展變化的歷史。在洪門起源、性質、發展脈絡、社會功能及歷史作用諸方面,提出了不同於以往洪門史著作的新見解。
據學術所研究 天地會 起源於福建漳州是由福建漳州府漳浦縣人洪二和尚萬提喜所倡立的一種秘密組織。天地會發源地會址---雲霄東部高溪廟. 對外稱“天地會”,即“一拜天為父,二拜地為母”之意;會內通稱“洪門”,以“五點二十一”作隱語暗號,有流詩曰:“洪水漂流於天下”,“滴血盟心本姓洪”,謂稱“洪家子弟”。天地會起自福建漳州地區,到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已遍及福建、台灣、兩廣、湖南、江西、雲貴等廣大地區。康熙時的朱一貴之亂及乾隆時的林爽文之亂都是天地會的反清活動。咸豐三年(1853年),閩南小刀會6000人起義,震撼清廷。
關於小刀會的起源,按學術界比較通行的說法,有兩個源頭,一是由北方白蓮教系統的大刀會演變而來,流行於安徽北部與江蘇北部,二是由南方天地會演變而來,流行於福建包括台灣一帶。
上海小刀會主要源頭是閩南小刀會。閩南小刀會於1850年在廈門建立 .小刀會起源於廈門的民間秘密團體,屬天地會支派,1851年傳到上海。
小刀會是天地會的一個支派,清乾隆時在台灣創立,其後傅到南洋群島,華僑多加入此會。
鴉片戰爭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方殖民者在廈門等地設立“賣人行”招募華工。當時漳州一帶土地兼併嚴重,加上連年災荒,大批破產農民和失業手工業者被迫賣身當“契約華工”,到東南亞或美洲當苦力。據《古巴華工事務》一書記載,從漳州一帶去的 契約華工有6萬多人。清咸豐八年(1858年)閩南“小刀會”起義失敗後,不少起義軍潛往南洋各地棲身。到新加坡、馬來亞等地的達1148人,其中多是從 龍溪、廈門撤走的小刀會會眾。被迫逃往印尼、新加坡的黃志信(爪哇糖王黃仲涵之父)、程彩(漳浦城關人)、林美園(東山梧龍鄉人)等都是小刀會的頭領。太 平天國末期,侍王李世賢率部駐紮漳州時,不少人參加這支太平軍,後來太平軍兵敗,許多漳籍士兵逃往南洋。除“契約華工”和因政治原因逃往東南亞外,有不少人是為 逃荒或謀生而逃往東南亞的,他們有的到新加坡、馬來亞沙撈越,有的到暹羅。從鴉片戰爭至19世紀末,漳州一帶出國的人數約20萬人,這是漳州人民移居海外的第二 次高潮。
據考證,小刀會是天地會的一個支派,清乾隆時在台灣創立,後來傳到南洋群島,出洋的許多華僑都加入小刀會。所以,從一開始,小刀會就與華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了。
閩南小刀會的創建人是來自新加坡的華僑陳慶真,他可以說是閩南小刀會的第一任領導人。對於閩南小刀會,白玉盛認為,陳慶真(1850年)、江源兩兄弟(1853年)之後繼起的黃位、黃德美領導的小刀會,是最具影響力的,也是堅持鬥爭的時間最長的。(1853.5.13-11.11)
小刀會在廈門建立政權達六個月之久。之後各個頭領分別在海上堅持抗清,又堅持了五個年頭。
- Mar 08 Sat 2008 19:02
洪門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