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鄭炳山

  
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結晶,主要是指精神財富,如教育、文化、藝術、宗教、語言、道德、風俗等等。
  
任何民族的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總是會不斷地引進和吸收外來文化,以此來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文化,這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和必然趨勢。閩南文化也是如此。
  
閩南,顧名思義,是在福建的南部,即現在的泉州市、漳州市、廈門市一帶,東臨大海,晉江和九龍江貫穿其中,人口1000多萬,在海外的華僑、華人也有1000多萬人。是福建省、也是全國的著名的僑鄉。
  
閩南文化有三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原土著居民---古越族的 文化;二、中原文化。晉、唐以來,中原人大量移居閩南,並逐漸形成主體。他們帶來了許多中原文化,並與原住民的文化融為一體;三、國外文化。過去不少人稱這種文化叫外來文化,我認為用“外來文化”這個稱謂不夠確切,因為嚴格說來,中原文化也屬外來文化的一部分,還是用國外文化這個詞比較合適。

國外文化主要有兩大部分,一是宋、元時代,許多阿拉伯等外國商人來閩南(主要是泉州)經商,甚至與閩南人結婚,定居在閩南,在閩南繁衍生息。他們到閩南後,也把阿拉伯等國的文化帶來閩南;二是廣大華僑從海外帶來的文化。閩南華僑出國歷史非常悠久,人數眾多。他們到國外(主要是東南亞)去,他們看到一些比較好的文化,就自覺不自覺地帶回故鄉來傳播,並成為閩南文化的一部分。

過去許多人在談國外文化融入閩南文化時,只談宋、元時代阿拉伯等國商人來閩南經商時對閩南文化的影響,不談海外華僑對閩南文化的影響,這是不全面和不公道的。其實,海外華僑對閩南文化的影響比宋、元時代阿拉伯等國商人對閩南文化影響的時間更長、人數更多、範圍更廣、影響更深、貢獻更大。
  
海外華僑對閩南文化有哪些影響呢?我認為,海外華僑對閩南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較大的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敢於冒險、敢於拼搏的精神
  
閩南過去與祖國絕大部分地方一樣,同屬農耕文化,中原人來閩南帶來的也是農耕文化。農耕文化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對土地的依賴。人們依靠耕種土地為生,沒有耕地就意味沒有一切。閩南地處祖國東南沿海,與東南亞各國只有一衣帶水之隔。隨著海上交通、國際貿易的發展和華僑到國外去謀生,並獲得很大成功等事實,使閩南人在思想觀念上有了新的飛躍。宋代進士、詩人謝履(泉州市的惠安縣人)在《泉南歌》寫道:“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地?;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謝履這首詩告訴我們: 宋代時期,泉州已有許多人出國,如果只有零星幾個人出國,謝履是寫不出這首詩歌來的; 泉州人已從農耕文化向海洋文化轉變,泉州雖然“人稠山谷瘠”,缺乏農地耕種。但是“州南有海浩無窮”,可以前往海外去謀生,把海外作為耕地的延伸,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但是,要到海外異域去謀生,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他們需要乘木帆船(晚清以前還沒有輪船和飛機可乘)穿過驚濤駭浪的大海,才能到達彼岸,沒有一點冒險精神是不行的。到達彼岸後,還要有艱苦奮鬥和各種謀生之術,“愛拼才會贏”。這就逐步形成閩南人性格比較開朗、富有開拓精神,敢於冒險、敢於進取、敢於拼搏的特點和商品意識的觀點。這是閩南人人文最大的特點,是與華僑的影響息息相關的。

  


二、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築形式
  
閩南的許多民居建築與內地、與中國傳統的民居建築不同,其最大的特點是中西合璧。中國傳統的民居建築以土、木、石、磚為主要建築材料,注意中軸,講究對稱,絕大多數為民屋,較富裕的人家則建“府第式”、“大厝式”的民居,“三間張”、“五間張”或再加蓋“護厝”,很少蓋樓房的。
  
華僑到國外後,看到國外一些民居建築,特別是歐、美式的民居建築,深感祖國的民居建築有優點也有缺點,國外一些民居建築形式值得我們學習,可以洋為中用,因此紛紛採取“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築形式,這就是現在閩南僑鄉中到處可見的“洋樓式”的民居建築。其特點是:既保持以土、木、石、磚為主要建築材料,又增加了鋼筋、水泥、有色玻璃、金屬材料、馬賽克、釉面磚等(有的還從國外直接運來),這些建築材料,新中國成立前的一般民居是很少見的;既採取以木刻、石雕、泥塑等方法為建築的裝飾品,又增加了一些西方或東南亞的花紋、圖案等裝飾方法;門窗寬敞,注意通風與採光;多採用層樓建築形式,少採用合院式的單層建築形式;門前多採用科林多式的圓形廊柱;樓前屋後多有一些花草的園地。這種民居建築形式既堅固又美觀,既大方又實用,既有中國傳統的,又有西方的形式,形成獨具特色的閩南僑鄉民居建築形式。

  


三、閩南方言中的國外語
  
閩南話使用的地區很廣,除閩南外,在台灣、廣東、浙江以及東南亞許多國家,都有使用閩南方言。
  
閩南話有一些外國語言,這些外國語言,可以說都是華僑傳來的。華僑到海外謀生,回歸家鄉,經常喜歡把國外生產的一些新奇或優質產品攜帶回歸故鄉,供親人使用或贈送親戚朋友(也有部分是由國家或地方從國外進口的)。過去,我國國內的工業生產還比較落後,居民尚未普遍使用過這些產品,不知要叫它們什麼名字,就在這些物品加一個“番”字或“洋”字,或把這些物品的國外語直譯為閩南方言,有些其它稱謂也是如此。如把煤油稱為“番油”、“番仔油”,把肥田粉稱為“番肥”、“番仔肥”,把水泥稱為“洋灰”或“紅毛灰”,把香煙稱為“番仔煙”,把火柴稱為“番仔火”或“洋火”,把華僑與僑居國結婚的婦女稱為“番婆”、“番仔婆”,把與僑居國婦女所生的子女叫“番仔”、“出世仔”,新加坡、馬來西亞地區還把他們中的男孩叫“??”,女兒叫“娘惹”,把裙子叫“番仔裙”,把圓珠筆叫“原子筆”,把肥皂叫“雪文”,把雪茄叫“朱律”,把氈帽叫“招瓢”,把縫紉機叫“馬 堇”,把留聲機叫“馬狗琴”,把手杖叫“洞葛”,甚至把不明事理的人叫“番仔洞葛”,把咖啡叫“哥卑”,把朱古力叫“則龜力”,把蕃茄叫“甘馬的”,把運動場上球類比賽的出界叫“歐賽”,沒有出界叫“引賽”,暫停叫“太蔭”等等,這些話既溶入了閩南方言之中,也豐富了閩南方言的內容。

  


四、華僑、僑眷題材的民歌、童謠
  
閩南有許多民歌、童謠,其中有不少有關華僑、僑眷的內容,如反映華僑出國艱難和在外生活狀況的《番客歌》、《過番歌》、《番平歌》、《番邦水路真難走》、《脊背當鹽埕》、《心頭壓石板》;反映被西方殖民者掠奪的《華工歌》、《華工血淚歌》;反映華僑在外思念家鄉和親人的《大船行到七洲洋》、《一身來到大海邊》、《娘子在家我出洋》;反映僑眷送丈夫出洋的《送別》、《雨??》、《十指尖尖奉一杯》、《歡喜船入港》;反映僑眷思念丈夫的《我君在外頭》、《夫妻何時得團圓》、《肝腸寸斷》、《日夜來想君》;反映華僑回歸故鄉的《親像月缺再團圓》、《番客返來真風光》;反映華僑寄信回來的《報佳音》;反映收到僑匯的《到批銀》;反映嫁給華僑,但丈夫遲遲不來舉行婚禮的《父母主意嫁番客》;反映華僑回鄉蓋房子的《大樓托著天》;反映抗日戰爭時期僑匯中斷、僑眷生活困難的《番客嬸歌》等等。有的一個歌名就有好幾個不同的歌詞和唱法,如《番客歌》、《番客嬸歌》等。
  
由於這些歌謠絕大部分都編得很逼真、很生動,符合華僑、僑眷的生活狀況,唱起來很感人,很受僑鄉人民的歡迎,甚至流傳到海外。如《番客歌》的歌詞唱道:
  


唱出番客有只歌,
  
番邦趁食無投活(華僑出國謀生無奈何的意思);
  
為著生活才出外,
  
離父母,離某(妻)子。
  
三年五年返一擺(次),
  
做牛做馬受拖磨;
  
想著某(妻)子一大拖,
  
勤儉用,不敢亂子花(不敢隨便用的意思)。
  

這首民歌,至今還在海內外廣泛流傳和演唱。
  
這些反映華僑、僑眷生活狀況的民歌、童謠,一般都不很長,但是也有很長的,如安溪縣官橋鎮善壇村新加坡歸僑鐘鑫,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於20世紀20年代編寫的一首長達760多句的《過番歌》(又稱《番平歌》)。歌詞裡有離父母、別妻子的悲呼,有翹首故園、夢縈家園的鄉愁,一唱三嘆,扣人心弦,催人淚下,在閩南僑鄉中廣泛流傳,甚至流傳到海外,被新加坡博物館所收存。
  


五、興學重教的風氣
  
閩南籍華僑過去在出國前,多數是無地、少地的農民和破了產的小手工業者、小商小販等,文化水準很低。他們到國外去,深受“青暝牛”(文盲)沒有文化之苦。聯想到祖國為什麼落後、貧窮?主要是因為沒有先進的科技、先進的工業、先進的國防力量,等等。而要改變這一狀況,首先要有人才,而人才的培養,首先要辦好教育。他們從切身體會和到國外了解,深感在祖國和家鄉興辦教育的重要,紛紛捐資辦起了學校,並逐步形成了興學重教的風氣。在閩南僑鄉興學重教風氣的事例中,首推著名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的事例。陳嘉庚,廈門市集美鎮人。他17歲出洋至新加坡,初經營米店,後經營橡膠業。當他的事業有成以後,就於1913年在其家鄉創辦小學,1918年創辦集美中專學校,1919年創辦廈門大學。據統計,他一生所捐獻的教育事業經費,總數在1000萬元(新加坡幣)以上,相當於他的全部不動產。有人估計,他當時如果把這些錢拿去買黃金,相當於現在的1億美元左右。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後來他的企業破產後,有人勸其停止辦學,而陳嘉庚先生卻說:“我的經濟事業可以犧牲,學校絕不可以停辦!”他克服種種困難,籌集經費,把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村繼續辦下去,被譽為“傾家興學”的楷模。其女婿李光前(南安市梅山鎮芙蓉人),除支持其岳父續辦廈門大學外,也在自己的家鄉創辦一所中學、四所小學和一個醫院。李光前逝世後,其哲嗣又繼承父志,除繼續支持這些學校和醫院外,還在梅山鎮上增加創辦一座公眾圖書館和一座藝術館,並另選新址,將“國專醫院”建築為閩南規模宏大的僑辦醫院。現在,閩南各個僑村都有僑辦小學,僑辦中學、中專、大學也陸續興辦起來了。緬甸華僑吳慶星,從1985年開始,投資數億元,在其家鄉??洛江區馬甲鎮霞井村創辦一所“仰恩大學”,並在他家鄉附近,規劃建設為“馬甲鎮農業科技產業園”。據1990年統計,泉州市已有各類僑建、僑辦學校(包括幼兒園)1000多所、佔全市各類學校總數的42?8%,其中小學1031所,中學138所,成人中專2所,中專4所,大學2所,幼兒園173所。

 
僑胞們興學重教的行動,既為祖國和家鄉人民做出了貢獻,也促進了僑鄉人民興學重教思想的進一步提高。僑鄉的農民們雖然資金比較缺乏,但每當僑親捐資在家鄉興辦教育等公益事業時,都主動、積極地出工、出力共同為興學重教等方面做貢獻。
  
閩南僑胞們除在家鄉興辦教育事業外,還參照國外的先進經驗,在家鄉興辦了許多交通運輸、電燈、電話、自來水等基礎建設。新中國成立前,閩南僑鄉的這些基礎建施,基本上都是僑胞們創辦的。如閩南民辦泉安汽車路股份有限公路(泉州至安海、石獅等地)、漳浮長途汽車路始興股份有限公司(漳州至海澄浮宮)、漳嵩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漳州至嵩嶼)、漳程路汽車運輸行(漳州至程溪)、廈禾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廈門至高崎)、華僑商辦同美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同安至集美)、泉永德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泉州至永春、德化)、華僑永大德路長途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永安至大田、德化)、水石蓮汽車公司(水頭至新店)、泉溪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泉州至南安、安溪)、泉洛汽車公司(泉州至惠安洛陽)、石東石永蚶民辦汽車路聯合股份有限公司(石獅至東石、永寧、蚶江)、安溪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安溪境內及至同安南詩山)、泉圍民辦汽車路股份有限公司(泉州至金井圍頭)、廈門電燈電力公司、鼓浪嶼中華電氣公司、廈門電話公司、廈門自來水公司、泉州電燈電力公司、安海電廠等等。海外華僑在閩南興辦這許許多多當時比較先進的基礎設施,既給閩南人帶來了方便和利益,為閩南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促進了閩南人進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認識,認識交通運輸、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重要性。
  


六、重視鄉情與親情
  
華僑大部分因家中貧困而出洋謀生,家中還有他們的父母、兄弟、老婆、孩子和祖宗墳墓,所以時刻掛念著這一切,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親人、祖宗墳墓和“搖籃血跡”。經常要攜帶在外的子孫回鄉尋根、拜祖。每逢故鄉修祠堂、建祖厝、抄族譜,海外華僑都樂於出許多錢來贊助。洛江區馬甲鎮霞井村的華僑吳克奎,其先輩過去因土匪猖獗而跑到印尼去避難。出生於印尼的吳繼松,經常聽其祖父母和父母講述這段家史,立下誓言,一定要回到祖籍地看望其祖先的墳墓和曾祖父的“搖籃血跡”。因此,年已54歲並已加入印尼籍的吳繼松,克服種種困難,於1997年和1999年先後兩次到達馬甲霞井尋根、認祖。十幾年前,我有一位遠親也是印尼的老華僑,其兒子要結婚,要求去香港、台灣和韓國去旅行結婚,老人家表示同意,但堅持要增加一處,即到祖籍地的泉州市,而且在泉州市,不能住旅社,一定要住在他的老家、睡在他過去睡的老床上。

  


華僑初到國外,謀生不易,處境艱辛。為聯絡鄉誼和親情,組織了許多以地緣為基礎的同鄉會,以血緣為基礎的宗親會,主張同鄉、同宗的人團結互助。這些宗鄉、社團,是以中華文化思想為基礎組織起來的社團組織,是海外華僑最普遍、最基本的社團組織,直到現在的華人社會,仍在發揮其重要的作用,甚至已發展到跨村聯鄉、跨州聯幫,連結五洲四洋、國際性的社會團體了。
  
海外華僑宗、鄉社團提倡同鄉、同宗加強團結、扶貧濟困、互相幫助的宗旨也必然反映到僑鄉中來。1982年底,我在晉江縣擔任縣委書記,該縣深滬鎮的科任村與東山、柳山村正準備械鬥,科任村人寫信給菲律賓科任同鄉會趕快寄錢,準備購置武器和械鬥打起來後撫卹死傷人員。菲律賓科任同鄉會理事長李康希接到信後,心急如焚,立即從菲律賓趕回晉江,到縣委會向我反映此事,要我迅速派人加以制止,並親自到村說服鄉親,我也派出一個工作組,前往科任、東山、柳山等村工作,終於制止了這場惡鬥和流血事件,幾個村莊重歸於好。
  
有些華僑在家鄉舉辦婚喪喜慶還注意節約,捐助公益事業。1996年,晉江市安海鎮靈水村印尼華僑吳裕略,為其母料理喪事,他提倡喪事簡辦,用開追悼會的辦法把節省下來的5.36萬元全部捐給村辦學校作教育基金。1984年安海鎮菌柄村僑胞黃先生,也是為其母辦喪事,將節約的喪葬費7萬元捐獻給村中作教育基金。1987年,晉江市龍湖鎮僑胞許經清,回鄉歡慶60壽辰,不搞鋪張浪費,將節約的7000元捐給該鄉秀山小學作獎學金。這些都為家鄉的移風易俗,起了好的影響和示範作用。



海外華僑對閩南文化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要詳細列舉,還有許多許多。本文只是就其中幾項進行論述。

  
作者系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puppy999 的頭像
    lovepuppy999

    河洛人----*海洋的子民*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