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來詞與外來文化

  泉州方言的外來詞從來源看有三個途徑:一是與西域文化的交流;二是與東南亞文化的交流;三是與英美西方文化的交流。這三種文化交流為泉州文化輸入許多新概念、新事物,同時也帶來一批外來詞。
  泉州方言的外來詞如果從借用的時間看,大概有四個時期;一是漢唐盛大世時期,絲綢之路的開通及佛教的傳入引起文化的接觸和交流;二是宋元時期泉州港的崛起,使泉州出現“蒼官影裡三州路,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局面,泉州與東南亞文化發生大量的接觸和交流;三是晚清到“五四”時期,隨著國門的被打開,泉州也舶來了域外的科學文化;四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的大量傳入。
  泉州方言的外來詞如果從內容看,主要體現在飲食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和體育文化等方面。
  我們曰常食用的菠菜,舊名菠*菜。泉州話叫“菠倫菜”[po44lun24ts‘ai41]。據《唐會要》說:“太宗時尼婆羅國獻菠*菜,類紅藍,實如疾藜,火熟之,能益食味。”說明這種蔬菜是從當時的尼婆羅國輸入的。“菠倫”系源于于古國palinga(即今尼泊爾)。由於菠倫菜是引進的,所以泉州流傳這樣一句俗語:“要食著食菠倫,要穿著穿綢裙。”
  宋元時期,泉州有數以萬計的外僑。印度人、波斯人、猶太人、阿拉伯人、歐洲人相繼從海外而來。當地人把他們統統稱為南海番人,簡稱“番客”[huan44ke41]。這些番客有的娶本地婦女,所生孩子叫做“半南番”[pua~41lam24huan44]。蒲壽庚就是半南番之一。
  由於海運和國際貿易的發展,泉州人民的足跡遍及東南亞,許多人最終移居海外。這些人被稱做“過番”[ke41huan44]。這些過番僑民在僑居地娶女結婚,這類婦女被稱為“番婆”[huan44po24]。泉州港衰微後,南海番人減少,“番客”一詞被轉指華僑,而用“番仔”[huan44a]指稱外國人。


從這個時期開始,泉州方言引進了許多外來詞。例如;

源自印尼?馬來亞語:
雪文[sap5bun24](肥皂) 語源:sabon
洞葛[tong41kat5](手杖) 語源:tongkat
鐳[lui44](銅板、錢) 語源:duit
斟[tsim44](吻) 語源:cium
巴剎[pa44sat5](市場) 語源:pasar
五*忌[goo k‘a44ki41](街廊) 語源:gokhaki
加步(棉)[ka44p ?41(b~124)](木棉) 語源:kapok
*啤(ko44pi44)(咖啡) 語源:kopi
隆溝[long24kau44](陰溝) 語源:longkang

源自菲律賓他加祿語:
帕叟[p ‘e41so](錢) 語源:peso
甘仔得[kam44a~tit5](蕃茄) 語源kamati
達馬哥[tat24ba~55ko44](呂宋雪茄煙) 語源tabako

源自近代及現代英語:
目(頭)[bak24(t ‘au24)](商標) 語源mark
拾八[sip24pat5](板手) 語源spanner
懊賽[au41sai](出界、糟) 語源outside
述[sut24](飛速通過) 語源shoot
速[sak5](推) 語源shove
稟[pin55](別:動詞) 語源pin
錦[gim55](局:量詞) 語源game
燭龜蠟[tsiak5ku44la?24](巧克力) 語源chocolate
(中)巴[(ti ??44)pa44](客車) 語源bus
恤(衫)[sut5(sa~44)](襯衫) 語源 shirt
的時[tiat5si24](出租汽車) 語源taxi



2.外藉詞與文化傳播

  文化交流包含著雙向性,域外文化對泉州的影響在泉州方言中留下了痕跡;泉州文化和方言也同樣對其他國家有過較大的影響。這說是說,語言和文化的交流和接觸總是相互滲透相互受惠的??正所謂投桃報李。
  泉州方言對歐洲影響最大的要數“茶”[te24]了。16世紀下半葉,茶葉開始傳入歐洲,“茶”這個詞也被藉入西方語言。現代英語“茶”叫tea,法語叫the ,德語叫tee,都源於泉州方言“茶”的讀音。可見這些國家的茶葉是從泉州海路輸入的。另外,俄語的“茶”叫*,是北方方言“茶”[ts‘a]的對音。可見文化的交流與語言的借用往往是同步的。英語中有bohea(武夷茶)、pekoe(香紅茶)、oolong(烏龍茶)、congou(功夫茶)、hyson(熙春茶)、souchong(小種)等與“茶”有關的詞語,其中 bohea、oolong、congou是從泉州方言中翻譯過去的。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英語在翻譯“紅茶”和“綠茶”時的方式:“綠茶”green tea,“紅茶”black tea。顯然其定語意譯的角度與我們的不同,漢語取茶水的顏色,英語取茶葉的顏色。 這種譯法可謂英語和泉州方言的合璧。
  泉州是華僑的故鄉,是南洋群島僑民的祖籍地。泉州華僑在遠航東南亞各國經商時,不僅帶去泉州的特產,也帶去泉州的方言和文化。據統計,菲律賓馬尼拉的華人在1971年的人數,大大超過全菲其他外國人的總和,可知泉州人在菲律賓影響之大。泉州人帶去泉州文化,諸如崇拜祖先、厚葬死者、數世同堂等風俗習慣。許多菲律賓人的姓名也源出華僑之姓。據說呂宋島上的仁加因市(Lingayen)是因中國盲人林加延而得名的。菲律賓他加祿語中可以找到許多泉州方言藉詞。例如:

hatsing (打噴嚏) diko(二哥) bihun(火粉、即粉幹)
kuga (姑爺) ukoy(烏糕) caipo(菜脯,即蘿蔔幹)
在印尼??馬來亞語系中,泉州方言藉詞也不少。例如:
misoa(面線,即線面) tangu (冬瓜糖) tahu(豆腐)
kongko(講古,即聊天) tauk (頭家,即老闆) sins (先生,即中醫)
singk k(新客) kuntau(拳頭) kia-kia(行行,即走走)




板主觀點: 多數的福佬人似乎將 泉州 , 當成福佬人的 "聖城" , 是福佬文化的發源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