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棒球是一種競賽性質的體育運動(「棒球」一詞也可用來指稱棒球運動所使用的球)。正式的棒球比賽通常分為攻、守兩方,在一個扇形的棒球場裡,利用球、球棒和手套進行比賽。場中有四個壘包,比賽中,雙方輪流作為進攻方或防守方,由各自的教練指揮調度。進攻方每次由一名擊球員上場打擊,直到三人出局為止。擊球員的任務是將球擊出,並設法從本壘經一壘向二壘和三壘推進,最終回到本壘贏取分數。防守方的目的則是阻止對方贏取分數,防守時由九名球員上場,投手負責投球,捕手負責接球、防守本壘和指揮全場,一壘手防守一壘,二壘手防守二壘,三壘手防守三壘,游擊手則於二、三壘間機動防守;這些防守人員稱為內野手;而外野手則依防守球員負責防守的位置,可分為左外野手、中外野手和右外野手。在正式比賽中還會指定二至六名裁判擔任執法工作,以確認比賽的公平性。



起源與概述

棒球一般認為是源自於板球運動,最早出現於北美洲地區,但真正出現哪一個年代,由何人發明,則眾說紛紜,難以考證。比較可靠的說法是1839年由美國陸軍軍官達博岱(Abner Doubleday,畢業於美國知名的西點軍校,日後成為南北戰爭時代的名將)在紐約州古柏鎮(Copperstown,美國棒球名人堂所在地)所發明。目前被發現最早的棒球正式規則,則是出現於1845年的版本。「Baseball」為棒球的原文,日本人中馬庚在1895年創造了「野球」(やきゅう)的字彙,廣為現代日本人所使用;台灣的棒球運動則是從日本傳入,並把這項運動稱之為「棒球」。台灣於1906年出現了史上第一個棒球隊,開啟了棒球在台灣發展的歷史。

棒球運動依照所使用的「球」區分,可以分為硬式棒球、準硬式棒球、軟式棒球三種;目前世界各國與台灣的棒球運動,均以硬式棒球為主流,準硬式棒球與軟式棒球則較常出現在青少棒、青棒與少棒層級。依照從事棒球運動的「年齡」區分,可以分為少棒、青少棒、青棒、成棒四種;前三項合稱為三級棒球,而成棒則可再細分為業餘棒球與職業棒球兩種。棒球運動所使用的球棒,常見的有木棒、鋁棒、複合球棒三種;目前國際棒球總會由於考慮棒球運動的安全性,已經逐步推展全面改用木棒的政策,但目前在部分國際賽事當中,仍可見到鋁棒的身影。



規則簡介

棒球比賽分為攻、守兩方,利用球、球棒和手套進行比賽,在一個扇形的棒球場裡進行。場中有四個壘包,比賽中,雙方輪流作為進攻方或防守方。進攻方每次由一名擊球員上場打擊,擊球員的任務是將球擊出之後,從本壘起跑,經過一壘、二壘和三壘,最終回到本壘,來贏取分數。如果三次好球沒有打中,或者擊出的球被防守方球員在空中接到,或者在防守壘位的球員接到球之後才跑到那個壘,擊球員便被判出局。進攻方有三個人出局之後,雙方交換進攻和防守。

防守方的目的是阻止對方贏取分數,防守時由九名球員上場,投手負責投球,捕手負責接球、防守本壘和指揮全場,一壘手防守一壘,二壘手防守二壘,三壘手防守三壘,游擊手則於二、三壘間機動防守;這些防守人員稱為內野手;而外野手則依防守球員負責防守的位置,可分為左外野手、中外野手和右外野手。

註:守備位置除投手和捕手之外,並無明確規定守備位置。但經過長時間演化,所有球隊均採類似的守備位置來分配其他七名守備球員。因此守備位置的定義即採一般認知的方式。

正式的棒球比賽每場一共有九局,每一局分上、下兩個半局。最終按雙方獲得分數的多寡來裁定勝負。但成人棒球以下的比賽,有時並不打完九局,依該項賽事規定為準。依國際慣例,少棒比賽通常進行六局比賽、青少棒通常進行七局比賽,其他比賽則以進行九局比賽為原則;在一般的國際比賽中,兩隊比分差距達到十分時,會在七局提前結束(少棒為四局、青少棒為五局,職棒則無此規定),如果打滿九局仍然平手時,通常會直接延長到分出勝負為止;但部份有採用和局制的比賽,則會延長至比賽主辦單位所規定的局數或時間為止。



裁判權責

在比賽中會指定一至數名裁判擔任執法工作,以確認比賽的公平性。若僅有一名,則該裁判有完全的主控權;若是有數名裁判,則要指定一位為主審(即站在捕手後方)。一般而言,常見的裁判的配置方式可以分為四人制與六人制兩種,四人裁判制為一位主審與三位壘審,六人裁判制則是增加兩位線審。裁判依據擔任執法工作的位置,依序可以分為主審、一壘審、二壘審、三壘審、左線審、右線審。

依照棒球規則的相關規定,主客隊雙方教練與球員對於裁判的判決,均不得有異議;若擊球員對於揮棒的判決有異議,主審可請示一壘審或三壘審來協助判定是否揮棒過半;若裁判之間出現不同判決時,則必須立即在場中召開裁判會議,並由主審宣布最後的判定結果。



發展現況

棒球運動於1904年首度出現於奧運會當中,1984年則首度在奧運會以錦標賽的模式進行,成為日後奧運棒球賽的範例,1992年成為奧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截至2005年為止,國際棒球總會總共有一百零九個會員國與三個觀察員。現有美國、日本、南韓、墨西哥、荷蘭、多明尼加、委內瑞拉、波多黎各、台灣...等地均擁有自己的職業棒球聯盟。目前台灣共有六支職棒球隊。美國職棒大聯盟則是普遍被大家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水準最高的棒球賽事。

2005年七月八日,國際奧會正式宣布棒球將不會被列入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比賽項目中,理由是真正發展棒球運動的國家太少。而2016年以後棒球能否再被列入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中,則仍在未定之天。為因應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動作,美國職棒大聯盟發起舉辦世界棒球經典賽,於2006年三月間進行首屆比賽,最後由日本隊獲得冠軍,預計2009年將進行第二屆的比賽。除此之外,目前國際間規模較大的棒球賽事尚有世界盃棒球錦標賽、洲際盃棒球賽、亞洲棒球錦標賽、亞洲職棒大賽、亞洲運動會棒球賽…等。



常見術語

規則術語:
促請裁決、保留比賽、截止比賽、褫奪比賽、提訴比賽、好球、壞球、好球帶、本壘(本壘板)、投手丘、投手板、內野、外野、打擊區、三呎線(三呎線規則)、壘包、觸擊(短打)、安全觸擊、犧牲打、確實接捕、雙重賽、擦棒被捕球、突襲投球、內野高飛球、局、妨礙、死球、活球、出局、安全(未出局)、雙盜壘、夾殺、和局、雙殺、逆向雙殺、順向雙殺、三殺(三連殺)、打擊順序(打序)、保送、代打、代跑、代守、先發投手、後援投手、滿球數、滑壘、滑壘離位、牽制、假性牽制、強迫取分、打帶跑、揮臂式投球、固定式投球、軸心腳、自由腳、投球、傳球、野手選擇、主隊、客隊。

記錄術語:
打擊率、上壘率、長打率、盜壘成功率、出賽數、打席數、打數、安打、一壘安打、二壘安打、三壘安打、全壘打、壘打數、打點、得分、故意四壞球、四壞球、觸身球(觸身死球)、四死球、三振、不死三振、盜壘、盜壘被刺、盜壘成功、攻擊指數、勝利打點、妨礙打擊、妨礙守備、妨礙跑壘、犧牲觸擊、犧牲飛球、雙殺打、雙殺守備、三殺打、三殺守備、勝率、防守率(守備率)、刺殺、封殺、觸殺、接殺、助殺、失誤、捕逸、防禦率(自責分率)、三振率、保送率、滾飛???率、投手犯規、投球局數、完投、完封、勝利投手、敗戰投手、救援成功、救援點、中繼點、失分、自責分、暴投、暴傳、盜壘阻殺、守備機會、完全打擊、完全比賽、最有價值球員(MVP)。

人員術語:
投手、捕手、一壘手、二壘手、三壘手、游擊手、左外野手、中外野手、右外野手、內野手、外野手、總教練、教練、跑壘指導員、裁判、主審、一壘審、二壘審、三壘審、左線審、右線審、壘審(內野審)、線審(外野審)、擊球員、跑壘員、擊球跑壘員(擊跑員)、指定打擊、記錄員。



衍生運動

雖說棒球是從英國傳統運動「板球」發展出來的,但棒球以其速度快(球速快、跑壘快)、節奏緊湊、可看性高,容易吸引大量球迷的關注,因而在國際間發展為比板球更受歡迎的運動,並且成為奧運的正式比賽項目;然而由於棒球運動的專業性高、規則繁複、場地規定嚴格,使得可以從事棒球運動的人口無法提高,因而就發展出一種類似棒球,但比較能夠吸引一般民眾從事的運動,也就是現在的「壘球」。

「壘球」與棒球相較之下,確實是比較能夠吸引一般民眾從事的運動,不過壘球運動後來也由於退休棒球選手的積極參與,很快的又成為一種專業的運動,而且也被列入許多國際運動比賽的正式項目;激烈的競爭和複雜的戰術,也使得壘球脫離一般人能力所能掌握的範圍之內,所以後來又發展出了「慢速壘球」這項運動。而原本的「壘球」運動,也因而又被稱之為「快速壘球」。

另外,一般校園中常見的「足壘球」,當然也是源自於棒球運動。常見的玩法是:以腳踝代替球棒,以足球或排球代替紅線球,負責防守的球員也不必準備專用的手套,用徒手接球即可;由於玩法簡單又不受場地限制,非常容易吸引一般人從事。不過由於「足壘球」是新興的運動,至今尚無明確的運動規則可循。近年來也有「樂樂安全棒球」的運動,是教育部所推展的重點運動之一;使用特定的泡棉製棒球器材,球不由投手投出而是置於打擊座支架上,由打者揮棒擊球。樂樂棒球有打不遠,打不破玻璃,被打到也不會受傷的特點,具備「器材安全、場地不受限、人人可上場、多樣式玩法、選擇性賽制、樂趣化教學,以及男女老少咸宜」的特性,一般校園或體育館都可以玩,既安全又不佔地方。


資料來源: 台灣棒球維基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puppy999 的頭像
    lovepuppy999

    河洛人----*海洋的子民*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