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龔玉端  

我曾以「莆田市六桂文化促進會」一員隨團出席泰國舉辦的第五屆世界「六桂」( 洪、江、翁、方、龔、汪六姓)懇親大會,在首都曼谷(Bangkok)偶獲一份以華文文字記載的泰史資料,從這份資料中可窺見泰國封建王朝几經興衰更替和人文地理變遷的痕跡,不難發現泰國的歷史淵源與中華民族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聯繫,構成泰國風俗人情的一方特色。

  
考古學家在泰國東北部苗族(Mong)聚居地發現許多古老遺址,證明泰國文化起源大約在五千年前的青銅文化時期。據說泰國幾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但並不是泰族,而是多民族雜居地。正宗的泰族發源於中國南部雲南一帶,於西元第11、12世紀才移居到泰國。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東北接老撾,以湄公河(Mekong)為界,西聯緬甸,南臨暹羅灣(Gulf of Siam)緊接著馬來西亞,東南與高棉(Cambodia)接壤。由於鄰國邊界長期未定,歸屬變幻莫測,泰國殘存文化和風俗習慣一直在變動著,又沒有統一文字。處於這個特殊地域、特殊時空,泰國語言長期以來用高棉文字作為通用語。西元13世紀初這個國家被高棉族(Khmer)吳哥王朝(Angkor)所征服。泰族人(Siam)民奮起抵抗,於1238年從高棉手中奪回Sukhothai城,這個王朝的君主就是泰族Ramkhamhaeng大帝(Sukhothai王朝第三位國王)。其最大貢獻就是把國內通行的高棉文字改創為泰國自己的文字,從此,泰文才在全國統一流行,Ramkhamhaeng大帝至今被泰國人民尊稱為「泰國之父」。

  
泰國本是封建君主專制國家,在世界潮流的促動下,於1332年12月頒佈憲法開始,實行君主立憲製。泰國的歷史從第一位國王Mengrai(1239-1317年)算起,歷經四個王朝(Sukhothai 1249-1438、Ayutthaya 1350-1767、Thonburi 1767-1782、Rama 1782-),已有七百多年了。這四個王朝中尤令我注目的是第三王朝(Thonburi 1767-1782)鄭信(Taksin)皇竟是華人後裔(中國史書稱其為鄭昭)。其父鄭鏞,原籍廣東汕頭市澄海區華富村,清雍正年間(1722-1735年)由於家貧往泰國謀生,與泰族女子Nok-lang結婚後,1734年生下鄭信。鄭信長大後,曾是泰國一名將領。當時泰國與緬甸邊界發生軍事衝突,泰王朝無力抵抗,於1767年被緬軍攻陷。當緬軍向內地挺進時,鎮守東南沿海一支勇猛善戰的抗緬部隊在鄭信率領下到Rayong府建立基地,組織力量乘戰船沿湄公河而上,攻破西岸Thonburi,乘勝追擊到舊都Ayutthaya與緬軍展開血戰,收復了Ayutthaya。由於舊都留下一片廢墟,鄭信決定遷都湄南河西岸Thonburi,建立以鄭信為王的第三王朝??Thonburi王朝(1767-1782年)。

  
鄭信稱王后,內部爭權奪權,妃子爭寵,導致鄭信神經錯亂,於1782年在內訌倒戈事件中被殺(一說被封入袋中用檀香仗亂棍打死),時年48歲,執政為王只有15年Thonburi王朝就此覆滅。Thonburi王朝覆滅後,鄭信手下部將Chaophraya Chakri(鄭信養父)登上王位,遷都Bangkok。他就是泰國歷史上第四王朝Rama一世王,也就是當今泰國皇上Bhumibol大帝(Rama九世王)的先祖。

  
鄭信皇執政時間雖不長,但他能以大無畏精神抗擊外國侵略者,保住泰國江山,大展泰國民族威風,他的豐功偉績永遠銘刻泰國人民心中。泰國人民為紀念鄭王立下不朽功勳,在湄南河西岸Thonburi府城內建立一座規模宏大的廟宇(命名Wat Arun),廣場中央為鄭信皇塑造一座紀念碑,碑上立著策馬揮劍的馬戎裝銅像。廣場後面建立一座高79米大乘塔,在陽光照耀下,燦爛奪目。泰國每年12月28曰在鄭信皇加冕之曰循例在銅像面前舉行朝祭大典,舉行兩晝夜的娛樂慶典活動。我對200年前泰國一代華裔英主鄭信懷著敬慕之情,久久地凝視著,深深地行個躬身禮,以表達對泰國一代抗緬民族英雄的崇高敬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