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方言的力量(2008-01-05)

● 周殊欽
  

一人一半,感情不散。 這句民間俗語隨著賣座電影《881》的放映,而在街頭巷尾傳唱的福建歌曲的親民力量,在上星期阿裕尼集選區的一項基層活動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那原本是一項迎接新年與春節的慶祝活動,主辦者按照慣例邀請集選區內的議員們一起主持亮燈儀式,坐鎮阿裕尼集選區的外交部長楊榮文和該區市鎮理事會主席潘惜玉也應邀發表講話,現場所見,真正聚精會神聽講的居民,至多只佔了一半。   



然而,當應邀在亮燈活動上演唱福建歌曲的女藝人劉玲玲和楊雁雁一開腔演唱這首《一人一半,感情不散》時,坐在觀眾席上的居民的情緒,立即被帶動了起來。在我看來,這段深具草根性的表演所展示的,是方言在這類基層活動中一種不容忽視的價值。   


基於工作需要,我曾參加不少基層活動,從中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雖然方言並非本地官方語言,能了解方言的年輕國人也越來越少,但是作為基層活動的溝通語言,它在本地似乎有種難以言喻的魅力,完全無須主辦者大費周章去配搭環境,也能憑著它親民的特質,引起群眾的注意。我舉另外一個例子,宏茂橋集選區議員李美花去年在氛圍肅穆的國會議事廳中,自然地把自己和非選區議員林瑞蓮形容為“阿花和阿蓮”,並非常形象地以閩南語說出“要放屎才找廁所”來反駁林瑞蓮反對政府調高消費稅率的論點,引起全場議員不約而同拍擊椅子扶手以示讚賞。她這段聽起來略嫌粗俗卻極具草根性的“茅坑論”,絕對是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方言展示。   


自我國獨立後,英文顯著的商業價值加上政府在1979年為統一華族用語而推行講華語運動,方言早年在正式場景中所扮演的語言溝通角色也日漸式微。多年下來的推廣運動成功減少方言的使用,副總理兼內政部長黃根成在去年的講華語運動開幕禮上也指出,講華語運動已讓華語取代方言,成為本地華族家庭的主要用語。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統一華族用語自然有其重要的價值。但是,儘管講華語運動推行了28年,民間要求政府考慮放寬對方言的限制,讓它們重新走入廣播媒體的呼聲,卻從未停止。在去年底舉行的人民行動黨黨大會上,一名年長黨員又再次向李顯龍總理等領導人發出類似的訴求。   


他當時以感情的角度出發,認為自從政府實施去方言化政策後,許多聽不懂華語的老一輩國人便“吃盡苦頭”,沒有電視節目可看,也沒電台節目可聽,處境令他深感遺憾。他認為這些老國民在建國初期支持行動黨,是黨的中堅支持者,不應這麼快就被國家遺棄。


此外,他還嘗試解釋放寬方言限制的實際好處,即黨員若懂得說多種方言,就能在接見選民時,幫到只會講方言的居民。當然到了大選時,這種貼心的舉措,很可能就會轉換成一張選票。


在政治上,方言確實仍有它的價值。君不見,每逢大選前的群眾大會,各政黨的候選人一定會或多或少使用方言同選民溝通,方言掌握能力強的候選人可以方言發言,能力稍遜的也會穿插一兩段方言演講,就連平時以英語討論國家大事的領導人如國務資政吳作棟和內閣資政李光耀,也會在這時秀出一兩句方言。   


我還記得,在一次後港區的群眾大會上,反對黨議員劉程強的一句潮州話名言“天上一只鵝,政府有錢人民無”,就被競選對手劉錫明改為“天上一只鶴,政府有錢人民好”,之後發言的吳資政更即興地沿用這個比喻,以福建話說:“新加坡有條龍,政府賺錢分人民”,把主角變成總理李顯龍,以“龍”突出政府的好。   這段以方言鬥法的戲碼所取得的娛民效果,進而觸動人們心理所產生的共鳴,絕不是候選人發表長篇大論的演講所可以取得的。   


去年,政府為應付本地人口逐漸老齡化和讓社會援助計劃傾向幫助那些在生活上有需要的國人,在政策上作出了兩項主要的調整。一是調高消費稅率以增加政府收入及推出相關的消費稅抵消配套,二是宣布一系列改革公積金的措施,包括提高人們提取公積金最低存款的年齡,及規定人們購買長壽保險。   


以去年的政府財政預算案而言,各項宣布林林總總,所涵蓋的範疇非常全面。然而,一系列措施如就業入息補助計劃的內容相當複雜,就如李總理曾說的,如果把各項細節的調整當成一項考試,多數部長都會不及格。同樣,公積金改革所涉及的各種方案,這個利率增加、那個年齡提高、有的方案還須分幾年來全面落實,複雜程度絕不遜於財政預算案。   

儘管未必討好,政府在作出這一系列的宣布與改革時,無非是從製高的角度,嘗試為國家和人民解決一些已迫在眉睫或未來必將面對的問題。既然影響民生,政府就有責任向人民講解政策調整背後的宗旨,以及其中的各項變化。   


當這些改革措施直接影響的是年長低薪者時,使用老百姓最熟悉的語言,清楚向他們講解新措施背後的意義,就變得格外重要。對很多人來說,英語很多時候只是工作上非用不可的語言,他們在私下使用的不見得就是英語。少了感情元素的輔助,政策的意義不僅不容易躍然而出,人們聽了,未必能吸收。反之,對不諳華英語的群眾適時地使用蘊含豐富草根文化元素和感情養分的方言,解說起來,很可能會有事半功倍的成效。   


隨著人口老齡化,政府要鼓勵年長者重歸職場,以加強本身經濟保障。這不失為一個擴大方言應用的契機,例如專為年長者設計的電腦課程可考慮用方言授課,減少他們對科技產品的排斥感。



從人性角度出發,對這些願意重返工作崗位以協助國家應付下一階段挑戰的國民,以方言同他們溝通,向他們傳達政府的訊息,應該是最自然最好最貼近他們內心的生活語言。政府的主動,對加深年長國人對國家的參與感,是很有幫助的。這麼做,是不是也能發揮感情不散的作用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