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廣東雙方言區的分布及其成因
2006-06-12 11:18:21

  1990年下半年,筆者在各市、縣地方志辦公室的協助下,對廣東漢語方言的分布情況進行了一次全面的調查。材料表明,廣東各種方言在分布上是互相摻雜、互相交錯的,存在許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雙方言區。本文對這些雙方言區的分布及使用人口作一概括說明,並對其成因作一初步的探討。

  一、廣東雙方言區的分布

  廣東有三類雙方言區:第一類是北方方言和本地方言同時通行的雙方言區,這種雙方言區在全省各城鎮普遍存在;第二類是本地兩種方言同時通行的雙方言區,包括客粵雙方言區、閩粵雙方言區和客閩雙方言區;第三類是在一種大方言區內,兩種次方言同時通行的雙方言區,例如陽江市區,屬粵語區,既通行陽江話,又通行廣州話,內部交際使用陽江話,對外交際使用廣州話。本節只描寫第二類,分述如下:

  (一)客粵雙方言區

  客粵雙方言區是全省分布最廣,使用人數最多的一種雙方言區。其母語為客家話,內部生活交際使用母語,對外交際包括機關公務、廣播宣傳、生意往來以及教學等多使用粵語。分布於30多個市縣,人口約200萬。包括以下三類地區:

  1.客家話區與粵語區接壤的地帶.具體有:

  深圳市;沙頭角一帶,約5萬人。

  寶安縣:東部的南澳、大鵬、癸湧,坪山、坑梓、坪地、龍崗、橫崗、平湖、龍華等鎮,約7萬人。

  東莞市;東部的鳳崗、清溪、樟木頭、大嶺山、黃江、塘廈、謝崗等鎮,以及莞城、厚街、虎門三個鎮的部分村莊,約8萬人。

  增城縣:荔城、寧西、中新等鎮,約14萬人。

  三水縣:六和、大塘、蘆苞三個鎮,約8萬人。

  羅定縣:加益、扶合、泗淪、都門、分界、羅鏡、新榕、連州、太平等鄉鎮,約10萬人。

  信宜縣:大成、白石、懷鄉、洪冠、茶山、旺沙、貴子、思賀等鄉鎮,約20萬人。

  高州縣:根子、雲潭、新洞、泗水、謝雞、馬貴等鄉鎮,約 24萬人。

  電白縣:霞洞、大衙等鄉鎮的部分地區,約2萬人。

  陽春縣:圭崗、永寧、雙窖、三甲、八甲等鄉鎮的部分地區,約7萬人。

  陽西縣:塘口、新圩、程村、上洋等鄉鎮的部分地區,約3萬人。

  化州縣:文樓、平定、合江、寧洞、官橋、新安等鄉鎮,約 20萬人。

  2.客家話與粵語交錯分布地帶。

  廣東的一些市縣,客家話與粵語互相滲雜,交錯分布。以清遠市為例,除清城和清郊的太和、白灣、回瀾、山塘4個鄉鎮系粵語區外,其餘24個鄉鎮都既有粵語區,又有客家話區,具體情況如下表所示:

  據全市統計,粵語使用人數為258262人,客家話使用人數為 164619人,可見粵語不僅在地理上佔有優勢,在人數上亦佔有優勢。居住在這些地區的客家人,出於交際需要,只得逐漸學會並使用粵語,因而都成為客粵雙方言區。除清遠市外,屬於這類情況的還有從化、佛岡、龍門、陽山、連縣、廣寧等縣。

  從化縣:除縣城街口鎮一帶為粵語區外,其餘各鄉鎮均有一些村落為雙方言區,約5萬人。

  佛岡縣:除縣城石角鎮一帶為粵語區外,其餘各鄉鎮均有一些村落為雙方言區,約5萬人。

  龍門縣:麻榨,永漢,沙徑、龍華、王坪,龍城、藍田、地派、左潭、鐵崗、天堂山、龍江、平陵、路溪等鄉鎮的部分村落,約10萬人。

  陽山縣:黎埠、大良、新圩、杜步、七拱、東山、太平、白蓮、揚梅、小江、黃岔、秤架等鄉鎮的部分村落,約11萬人。

  連縣:九陂、龍潭、高山、西江、連州、附城、龍坪、朝天、保安、清水、東陂、瑤安等鄉鎮的部分村落,約9萬人。

  廣寧縣:排沙、石洞、潭播、江屯、聯和、北市、赤坑、螺崗、上村、東鄉、賓亨、五和、橫山、木格、石咀、古水、洲仔等鄉鎮的部分村落,約8萬人。

  3.粵語區中的客家方言島。由於它們長期處於粵語區的包圍之中,遂逐步發展成客粵雙方言區。具體如下,

  珠海市:灣仔沙、夏美的部分村莊,約2萬人。

  斗門縣:白蕉、六鄉、斗門等鎮的部分村莊,約3千人。

  中山市:五桂山、南朗、三鄉、神灣、坦洲、翠亨村等鎮的部分村莊,約3萬人。

  台山縣:赤溪鎮的部分村莊,約2千人。

  新會縣:大澤、杜阮兩鎮的部分村莊,約2千人。

  鶴山縣:鶴城、共和、祉山、宅梧、龍口、合成等鎮的部分村莊,約3萬人。

  新興縣:河頭、勒竹兩鎮,約3萬人。

  雲浮縣:托洞、鎮安、白石等鄉鎮,約6萬人。

  德慶縣:悅城、播植、武壟等鄉鎮的部分村莊,約2千人。

  郁南縣:宋桂、東壩、河口、平台等鄉鎮的部分村莊,約1萬人。

  封開縣:平鳳、江川、漁澇、七星等鎮的部分村莊,約4千人。

  懷集縣:閘崗、藍針兩鄉的部分村莊,約3千人。

  (二)閩粵雙方言區

  閩粵雙方言區的母語為閩語(潮汕話或雷州話),內部交際使用母語,對外交際則多使用粵語。這種雙方言區主要分布於雷州半島東北部及粵語區中的閩方言島、閩方言點。粵東汕尾市區則是近年新形成的閩粵雙方言區。共計人口近50萬。具體如下:

  電白縣:水東、林頭、坡心、七徑、霞洞、羊角等鄉鎮,約 10萬人。

  茂名市:袂花、鰲頭等鎮,約2萬人。

  湛江市:郊區部分鎮,約10萬人。

  汕尾市:城區各街道,約10萬人。

  中山市:沙溪、大湧等鎮及張家邊、南朗、三鄉的部分村莊,約14萬人。

  郁南縣:東壩鎮的部分村莊,約1萬人。

  英德縣: 含 光鎮的一些村莊,約600人。

  龍門縣:左潭鎮的個別村落,約50人。

  (三)客閩雙方言區

  客閩雙方言區的母語為客家話,內部交際使用母語,對外交際則多使用閩語(潮汕話)。主要分布於粵東客家話區與閩語區接壤的地帶,人口約40萬人。具體包括:

  饒平縣:新豐鎮一帶,約1萬人。

  揭陽縣:玉湖、龍尾、新亨、桂嶺、白塔等鄉鎮,約7萬人。

  揭西縣:縣城河婆鎮以北的鄉鎮,約30萬人。

  普寧縣:石牌鎮,約1萬人。

  二、廣東雙方言區的成因

  廣東的這些雙方言區是怎樣形成的?這就必須結合這些方言形成的歷史過程來進行考察。

  “馬壩人”頭骨的發現,證實早在10萬年以前,廣東便有人類居住。這些先民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逐步發展威若干個互不統屬的部落,其語言也互不相通,史稱“百粵”(或者“百越”)。秦朝之後,中原漢人幾次大規模南遷,將漢語帶入嶺南。其中第一次較大規模的南遷是秦始皇23年(西元前214年)平定百粵之後,“謫徙民50萬戍之”(見雍正《廣東通志》)。 50萬在當時要算個不小的數目,因為直至東漢時統計,南海郡的人口只不過9萬多。這批“徙民”的到來,改變了百粵“一統天下”的局面,隨之中原的文化及語言,也就開始傳入廣東。不過,整個廣東尤其是番禺(今廣州)一帶,百粵的勢力還相當大,秦末時趙佗在那裡建立南越國,從承相以下的官員基本上是百粵土著,就連趙佗本人,也只得改變自己的服飾、生活習俗及語言,成為“酋長”式的國王。可見那時廣東一些漢人居住的地方,實行的已是“雙語製”,漢人之間交際使用漢語,與粵人交際則使用百粵土著語言。這種局面一直延續了相當長的時間。

  從東漢末年至南北朝,中原屢遭戰亂,北方漢人又一次大規模南遷,廣東漢族移民數量隨之而激增。東晉時,朝廷實行“以俚治俚”,大量敕封百粵土著,客觀上促進了漢族移民和當地土著的融合,也促進了“雙語製”的推行。在長期共存的過程中,作為先進文化載體的漢語,逐漸取得了優勢,成為通行於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和粵東沿海的主要語言。與此同時,自“五胡亂華”起,中原一帶受北方遊牧民族控制達270多年之久,其漢語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廣東漢族移民的語言便同中原漢語拉開了差距,形成為若干種方言。其中珠江三角洲及粵西一帶的漢族移民,其語言保持著較大程度的一致性,遂形成為粵語;粵東沿海一帶的漢族移民,其語言既與閩南一帶的方言保持一定的共同之處又具有自己的某些特點,遂形成閩語的潮汕話。

  當粵西、珠江三角洲和粵東沿海已有大量漢族移民定居之時,“馬壩人”的故鄉粵北,仍是土著部落聚居之地,處於刀耕火種的落後狀態。其主要原因是交通閉塞,大庾嶺原有一條溝通南北的小道,秦、漢軍隊南徵時均有一支從此小道進入。但由於崎嶇狹窄,除軍隊和少數土著之外,多數人進出嶺南都走靈渠水路或粵東海道,漢族移民也就主要落腳於西江中下游、珠江三角洲和粵東沿海。到了唐朝開元四年(716年),張九齡為了改變粵北的落後狀況,召集民夫開鑿大庾嶺新路,史稱“橫浦之道”。這條道路開通之後,中原漢人入粵就不必經靈渠或粵東海道兜個大彎了。唐末到五代,中原再次戰亂,出現北方漢人第三次較大規模的南遷。這次南遷的漢人,多取道大庾嶺,落腳於粵北及粵東北。南漢時,廣東境內新置英、雄、敬、湞四州,其中英、雄、敬三州均在粵北及粵東北;據北宋太平興國至元豐這一百年間的統計資料,這三州人戶增長的幅度相當驚人,其中英州 (今英德)由4979戶增至8019戶,增長61%,雄州(今南雄)由8363戶增至20089戶,增長一倍多,成為粵北人戶最多的一個州;粵東北的敬州(後改為梅州)在太平興國年間還只有1577戶,到元豐年間便猛增至12890戶,增加6倍以上。這些地區人戶的增長,顯然是大批漢族移民定居所致。這些新遷入的漢族移民,習慣上稱為“客家人”。

  客家人遷入廣東,帶來的是當時比較標準的中原漢語,這種中原漢語與粵、閩方言已有明顯差異,其中一種方言對另一種方言很難再產生同化作用,因而形成 存的局面。客家人入粵後,大都定居於較為閉塞的山區,與外界交往較少,他們的漢語也就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發展趨向,形成一種有別於中原漢語又不同於粵語和閩語的“客家話”。

  明朝以前,廣東粵、客、閩三大方言由於通行區域不同,還未相互滲透。但到了明末清初,南遷漢人激增,客家地區人口飽和,耕地緊缺,迫使其中一部分離開粵北和粵東北向別的地區轉移,於是出現了粵客或閩客方言互相摻雜、互相交錯的情況,這種情況在珠江三角洲北部的一些地區尤為突出。還有一部分客家人散居於粵語區或閩語區中的山地,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客家方言島或客家方言點。這些客家方言島或客家方言點的周圍通行粵語或閩語,居住在那裡的客家人要對外交往,就非得學會粵語或閩語不可,因而也形成為客粵或客閩雙方言區。例如普寧、惠來兩縣交界大南山區的少數村莊,村民的先祖是明成化年間至清初這段時間從長樂(今五華縣)遷來的客家人。這些村莊周圍是閩語區。到本世紀20年代,村民就基本上會說潮汕話,成為客閩雙方言區。發展到後來,潮汕話逐漸取代客家話而成為這裡的通行語言了。

  到了近代,廣州成為我國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珠江三角洲的商品經濟逐步發展起來。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們的交往,已經通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的粵語不斷向其他方言區滲透,使一些原來的客家話區和閩語區逐漸演變成客粵雙方言區和閩粵雙方言區。例如東莞市的鳳崗、清溪、樟木頭、大嶺山、黃江、塘廈、謝崗等鎮,原來都是客家方言區,由於粵語的滲透,這一帶現在都成為客粵雙方言區。汕尾市原屬閩語區,其居民除5%左右的“深水漁民”來自粵西之外,其餘全是“福佬人”,1984年以來,出於經濟交往的需要,掀起一股學粵語的熱潮,每年都辦一二十期“廣州話學習班’,一連辦了數年,有人粗略統計過,現在的汕尾居民,能講粵語的達到90%,能聽懂的幾乎100%,成為一個新出現的閩粵雙方言區。

  上述可見,廣東雙方言區的形成,既是客家人遷徙、擴散的結果,又是粵、閩方言尤其是粵語不斷滲透的結果。雙方言區不斷形成,又不斷消失,最後的結果,是一種方言逐漸取代另一種方言,而取代的原因並不在於這種方言本身,而主要地在於這種方言所通行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方言的滲透作用。如信宜縣大成、白石、懷鄉、旺沙等鄉鎮都在黃華江兩岸,這一帶原是客家地區,先民是在明萬歷年間鎮壓羅旁瑤民起義之後搬入這一帶的。到本世紀,由於粵語的滲透,黃華江西側近10萬人口的地區已成為客粵雙方言區;而到七十年代,這片雙方言區變為地道的粵語區了,又從黃華江以東產生出一片新的客粵雙方言區。粵語滲透能力之強,速度之快,由此可見一斑。可以預見,到不久的將來,粵西這片最大的客家話區將演變為客粵雙方言區,最後又演變為粵語區,這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與葉國泉合作)(作者:羅康寧  1991年8月)





以上對照以下一位客家人氏的觀點



很多人以為廣東人大多數是講廣東話
其實也只是三大方言之一。
三大方言也代表了三個非常不一樣的民系,非常不一樣的民風。



先說歷史,我印象中春秋戰國時候之前這裡是少數民族,當時的中國歷史舞台在湖南江西浙江靠長江一帶,楚國和吳國越國,然後北方黃河流域當然不在話下。
後來吳國滅了越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又滅回吳國,但後來再怎麼樣也沒有湖南湖北地區的大國楚國厲害,被楚國滅了。這些越國人亡國後開始逃亡,由於他們一直住在江南地區,熟水,會做船,他們就乘船沿海岸線往南逃,經過福建,發現無法上岸開荒種田,山太多了,他們繼續往南來到福建南部的廈門一帶,有些人就留下來了,有些繼續走,發現了廣東東部的潮汕平原,定居下來,有些人繼續走,來到接近珠江三角洲的沿海,現在叫汕尾,至於後來繼續沿海岸走下去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就不知道,為什麼他們沒有看到珠江三角洲並定居下來?我的猜想是,當時的珠江三角洲根本就是沼澤地帶,就象美國那裡也是南方入海口的三角洲,到現在還是沼澤地(蜜西西比河三角洲)。因為當時這裡的少數民族還是獵人採集者之類的,沒有農業,沒有把沼澤地的樹砍下來,改造成農田。美國歷史太短,幾百年前那個地方都還是印地安人獵人部落。後來白人佔領後也不想改造,太麻煩了。

所以他們繼續往西尋找樂土,來到茂名,住下了一點人, 但僅僅限在沿海。繼續走,來到雷洲半島,很多人留下來安家,最後還有人繼續走到海南島,所以現在整個海南島都是他們的天下。除了哪些山區,還是少數民族。


這些人都講閩南語系的人,當然潮汕話跟廈門話比較相同,雷洲半島和海南的就經常聽不懂了。但還是那個語系。閩南語系盛產KAWAII型的女孩子。至於台灣的閩南語系人是很接近現代才搬過去的。


後來秦朝終於打下了廣東,開始進行移民同化政策,從中原調了很多老百姓到廣東。這些人和當地少數民族融合成現在的講粵語的人,學術上稱為“廣府人。”到底這些人血統上中原佔多少,少數民族佔多少我不知道,但我覺得語言文化上基本上就是全部中原化了,畢竟是先進的文化。這些人開始在廣東大肆破壞大自然,刀跟火種,把珠江三角洲沼澤地變成農田。

後來,兩晉時期,北方動亂,遊牧民族經常騷擾入侵中原,中原的有錢人,有官位,有地位的人開始帶著錢財和書往南方逃,逃到福建,(史稱衣冠避難)後來分散到江西福建廣東交界的廣大山區,他們也去了潮汕平原,但發現已經被閩南人佔用了,往珠江三角洲進軍也是來到東莞,惠州一帶就再也不能前進了,因為也是好的水田已經被廣府人佔了。這幫人就是客家人,所以客家人都有儒生的愛讀書,做學問的民風。但就算在珠江三角洲,很多山的地方也不放過,廣府人不要,我要。所以在廣州,東莞山區很多客家鎮。而鴉片戰爭之前,深圳香港因為山多,全是客家人的天下。有些客家人到處去找山,往西,到清遠肇慶,甚至到廣西,也有客家人的山區。


再說說語音


廣府人的粵語是在秦始皇的時候的中原話,在廣東變化非常緩慢,而在緩慢方面最極端的是東莞,很多屬性竟然原地踏步,很多廣州人嘲笑東莞的粵語難聽,殊不知原來東莞的粵語才是最正宗古典的粵語。我只舉出一個例子:“大海”“後悔”,東莞話都是FUI,而廣州話因為是官僚機構的政治中心,可能在元朝後被北方官話給腐蝕了,可能廣州人以說點官話為榮。“大海”讀成HOI變得象國語。但後悔還是原來的音。所以搞得聲旁混亂。而用東莞話就很容易理解兩個聲旁為什麼一樣。很多語言學方面的特徵讓我很懷疑粵語(特別是東莞話)是古代中原語言的活化石。
另外一個也有點象活化石的是客家話。客家話是在秦始皇之後中原語音開始向現在的國語演變過程的中途的一個照片。大部分語音屬性你會發現它介於國語和粵語之間。

你會發現語音方面粵語、客家話、國語是一脈相承的。往往國語裡面的同音字在客家話和粵語裡面也是同音字。所以學起來就很容易。好像國語用一條語音變化的公式一算,所有字的讀音就準確的變成粵語。
但閩南語卻沒有這樣的規律,也許當初越國和中原的血統和語音方面早就和中原分離很久了。
所以很多廣府人和客家人嘲笑閩南語是“學老話”意思就是學到老也學不會的話。




再說說民風。


廣府人和潮汕的閩南語人都是生活在水田地區,但民風卻完全不同。廣府人粵語的最出名的民謠是 "月光光,照地堂" 唱的是安居樂業,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而閩南人的最出名的民謠卻是“愛拼才會贏”我現在還是搞不懂,怎麼回事?可能是閩南人家族觀念太強,重男輕女觀念也太強,那家不是七八個孩子?水田雖然多,但人更多。所以爭奪很厲害。任何地方潮汕幫打架是出名的厲害,由於爭奪,所以幫派內非常團結,也講哥們義氣之類的東西。而廣府人那邊沒有這樣的現象。反而廣州是歷史上佛教很濃的,還是禪宗的活動地方,所以知足長樂的思想蔓延。但潮汕人是賺錢賺一萬想十萬,賺十萬想一百萬,賺一百萬想一千萬的。

客家人就有點微妙,因為在山區,所以勤勞,因為是讀書人的後代,所以懶惰不愛勞動(搞得下田幹活都叫女人去)。 很難一概而論。但學風很濃,這是真的。因為山區生活不容易,所以很喜歡互相幫助,形成好客,開朗外向的健談的民風,因為山區窮,所以心胸狹隘,損人利己,自私。因為窮,所以團結,因為窮,所以一盤散沙。很難一概而論。但可以肯定的是義氣沒有潮汕的強,在外地,被潮汕的嘲笑“打架的時候,吹擂嚷嚷的是最大聲,一打起來“你去,你去,”然後自己跑了”學風好,對祖國的學術有貢獻,但也很多自命清高,吹牛皮就會的人。

廣東經濟那麼好,除了有一個香港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三種人安排得好,其中把廣府人安排在政治中心和經濟發達地區,他們是本地人,是最好的。潮汕人雖然是最會做生意的人,但如果整個珠江三角洲都是他們的,愛拼才會贏的他們拼來拼去,能把經濟拼好嗎?而他們作為外地人,卻能努力發展自己的事業。也能被其他人當做商業經營上的老師。部分客家人在小生意上非常在行。客家人好客外向,結交朋友能力強,能分到一杯羹。他們也對廣東文化教育有貢獻。在政治上還有葉劍英和他兒子葉選平和不少有頭腦的人。客家人思維謀略厲害,但其他方面卻不是很強。而廣府人是本地人,守著自己的那分家底耐心的經營。他們有他們自己的哲學,自己的經營之道當然還有來自祖國其他地方的人各種不同的貢獻。比如說湖南人很前衛,是對廣東很好的一個補充。

所以大家不要一說廣東人,好象就是那種態度:“哦,就是那幫人。”其實是一個熔爐,有很多幫人哩。
香港在解放前就大概是現在的廣東的一個縮影(有很多來自祖國大地的不同的人),所以廣東的發展是整個中華民族智慧和汗水澆灌的。


還要補充的一點是80年到現在27年過去了,廣東幾種人的屬性現在也變了些了,比如俺客家人不愛讀書的傾向,讓我挺惋惜的。不過也沒辦法,大家都去賺錢去了,你還想去高校做學術?



再說說三種人的血統。


閩南人我經常跟他們開玩笑說他們不是炎黃子孫。他們是越王勾踐的子孫。炎黃兩帝到商朝統一中原的時候,他們在長江口那裡自己玩自己的,吸收了中原的一些文化而已,採用了漢字。呵呵。所以我在看李嘉誠的東西的時候我就對旁邊的潮汕人說,瞧,我堂堂一個炎黃子孫要學勾踐的子孫的東西,真是慚愧。呵呵

然後對北方人我又跟他們開玩笑說我們客家人才是最純種的炎黃子孫。自從我們在晉朝時候逃走以後,中原一帶發生過N次民族大融合。以我的觀察,客家女孩子容貌都挺單一的,但在北方有很多不同的臉孔,這是我在深圳看到的各種風味的都有,像百花綻放,真的很不錯。

廣府人的少數民族血統到底有多少?我不清楚,但肯定比我們客家人多。我的一個切身體會是他們可能就是因為有這些以前百越民族的血統,在數學和編電腦程式上比我們厲害。有些人說廣府人的馬來人血統很多。可能就是這些東西吧。但往往決定最終成績的是文化和文明。廣府人是完全中原化了的人,我說的是心根裡面的思想什麼的,而不是他們吃貓吃狗之類的小事。而往往你看看北方人的一些遊牧民族的思想精神在廣東三種人中都找不到。我去深圳N年,有幸接觸到,相當迷人,呵呵,讓我很欣賞,但談到思想正統,可能廣府人卻更保守更古典更正統呢?他們原來的少數民族的思想消失得無影無綜,呵呵。
而我現在又在懷疑我身上流的也有很多少數民族的血,我們的女孩子單一可能是因為我們只跟一個少數民族融合:畬族。



以上說的都是我一個人說的,不一定正確,給大家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