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1年4月29日
華人移居海外,把故鄉的神明也帶到異國,是一個饒有興味的文化傳播現象。
菲律賓華人的祖籍85%是閩南、因而菲島的華人傳統文化帶有濃厚的閩南鄉土色彩。“重淫詞,信鬼神”,閩南地方神漂洋過海南渡菲島,便在情理之中。
菲律賓首都大馬尼拉地區分布著總數不下幾十處的閩南地方神廟,它們多數是本世紀六十年代以後才興建的。華人移居菲島已有數百年歷史,為什麼直到近二三十年才出現地方神廟?那是因為直到六十年代菲律賓華人社會才由移民社會轉變為定居社會。在此之前,華人的取向仍是隔海的故鄉和祖國,鄉土神的祭掃一直在故里舉行。近二三十年來華人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轉變,才促使他們開始設立神壇和神廟,供奉來自故鄉的神明。
地方神崇拜的源起,從文化學角度來說,居住於各地域的民眾,大都有帶有神秘色彩的英雄人物傳說。他們的奇蹟般的事業經過歷代傳展和加工而演變為神明或聖蹟,成為庇信地方民眾的超自然的力量,從而受到人們的崇拜。閩南地方神如吳真人、廣澤尊王、石獅城隍公、青陽順正府大王公等,莫不如此。
閩南地方神移居菲島,為適應菲華社會的新環境,在保持其本質特徵的同時,還作出種種調適。如各神廟往往以某個地方神為主神,又連帶地供奉著佛、道乃至天主、基督等各種宗教的神明。
在菲國頗有名氣的馬尼拉大千寺,其正殿弧形三階梯式的神壇上,供奉著三排總計為65尊的神像,幾乎網羅了世界各主要宗教的神明。而本寺主神廣澤尊王則處於第二排正中位置,為眾神所拱衛。在異國的宗教氛圍中,該廟表現了極大的適應性。又如各神廟的占卜等活動,不似故鄉多與福、祿、壽有關,而是多與經商、做生意有關。馬尼拉石獅城隍公廟的管理者向筆者介紹說,不少生意人來本廟抽籤,問某一筆生意該不該做,抽到好簽就做,抽不到好簽就不做。這顯然與菲華社會所具有的商業社會的性質密切相關。
閩南地方神廟在菲島建立後,還把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從宗教領域擴展到飲食、音樂、戲劇、醫藥、建築等領域。馬尼拉青陽石鼓廟在慶祝該廟主神順正府大王公誕辰之日大宴賓客,人們在這裡可以享受到純粹的閩南家鄉菜餚。席間還有南音的演唱和演奏,縷縷鄉音繞樑,氣氛濃烈。石獅城隍公聖誕之期,在該廟所在街口搭棚演戲數日,所演皆閩南郊劇。閩南村落歷來有以寺廟為中心演出戲劇的傳統,無怪乎有人在華文報上著文:此情此景,使“海外久滯不歸之客,恍如身在故鄉之中”。供奉醫藥之神吳真人的馬尼拉保安富,對前往求醫求藥的人一律免費診視施藥。
馬尼拉閩南地方神廟的建築風格各異,有純粹中國廟宇式的,也有中西合壁式的。有的廟宇看似新穎,卻仍蘊含著傳統的構思。如大幹寺的正殿是一幢高約三層的圓形建築,屋頂呈草帽狀,正中突起的圓錐柱是中空的,裡頭裝有玻璃天窗。它使人想起北京天壇的祈年殿,隱約透露出華人“天圓地方”的觀念。不少神廟乃是建於現代化大樓的頂層,登臨其間,不禁使人有升入九重天俯瞰人間的奇妙感覺。
閩南地方神廟靠宗親和同鄉在菲島得以建立和維持,它們成了華人的保護神和華人團結的象徵。海外華人在入鄉隨俗的同時,也十分珍視自身的文化傳統。閩南地方神便是作為聯繫菲島與故鄉的精神紐帶而存在的。 摘自《廈門日報》1993年10月26日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