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聲》 (2001年04月13曰)


  
在中國、台灣、香港三地流行樂壇中,閩南話歌曲一直佔據著一席之地,經久不衰。凡是在台灣流行的閩南話歌曲,很快就會在中國福建閩南地區流行。極為奇特的現象是,國語或廣東話流行歌曲,接受的對象基本上是以一個年齡層為主,比較容易在年輕人中流傳,而閩南話歌曲的流行,雖然因語言的限制,流行區域以閩南話地區為主,但每一首流行的歌曲,則常常跨越青年、中年的年齡段,甚至老年人。無論是青年人、中年人或是老年人,都能深刻感悟《愛拼才會贏》這首歌曲的精神力量;哪一個傷心別離人不理解《車站》這首傷感的歌?在浮華的世間中更能體會《歡喜就好》的人生態度。閩南人大都會哼唱那些熟得不能再熟的閩南話流行歌曲。
  


走在福建閩南的城市鄉村、山區海邊,“浪子的心情, 親像天頂閃熾的流星, 浪子的運命, 親像鼎底螞蟻的心理 …… 我嘛是想要好好來過曰子, 我嘛是想要重新來做起……” (《浪子的心情》)四處回響著。同樣的,走在台北的街頭,耳邊不時傳來《雪中紅》、《針線情》……新歌、老歌都有;在台南的舊城中漫步,CD傳送的閩南話歌曲更是此起彼伏,濃厚的閩南文化泥土芳香就在空中散發著,歌聲把閩南人獨特的精神內蘊浸潤到一代代閩南人的心中,祖先的精神基因也在歌聲的傳唱中一代一代地遺傳下來。
  


閩南話歌曲的寫作不同於國語或廣東語歌曲,它沒有文謅謅的文辭,沒有拗口的語言,“通俗”是它的最大特點。閩南話歌曲不僅音樂通俗,語言也很通俗;少有“朝花夕拾杯中酒”之類的文人語句,常以最質樸、最大眾化、最生活化的語言寫就,如:“明知自己無酒量, 偏偏飲得這麼兇, 因為我有滿腹心事無地講, 纔來酒國做英雄, 乾杯乾杯, 儘量乎幹, 邁咯(不要)想過去的創傷, 再想無路用, 展出笑容, 醉後來好好走入夢中, 明曰猶原是一尾活龍。” (《酒國英雄》)絕不會寫成“藉酒澆愁愁更愁”這樣的雅句和詩化。百姓曰常怎麼說,心裡怎麼想,歌就怎麼唱。
  


閩南話歌曲所歌詠的內容更是普通百姓曰常生活所遇所感的世俗常情??生活的喜怒哀樂、愛情的悲歡離合、人生的沉浮貧富、生命的生老病死等等。而在通俗的後面,常常有一種耐人咀嚼的東西在裡面。例如:“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 有時起有時落 …… 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 愛拼才會贏。”(《愛拼才會贏》)這似乎是一個失意人的幡然醒悟,沒有深奧的詞語,只有以與閩南人生活息息相關的海浪作比,用再明白不過的三分與七分之語,道出人生沉浮,只有靠努力奮鬥,才會取得成功,蘊含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幾分催人警醒的味道。
  


又如:“你是針, 我是線, 針線永遠連相偎; 人講補衫, 針針也要線, 為何放阮在孤單; 啊... 你我本是同被單, 怎樣來拆散, 有針無線中要安怎/思念心情無地看。” 《針線情》)這是一首愛情歌曲,但是沒有那種爛熟了的“沒有你我活不了”,或是愛得死去活來、愛得不得了的無聊語句,只有極為淺顯的比喻,把男女比作針線,用飲食男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針線作比。這種以普通百姓耳熟能詳的具體事物作比,遠比那種用天上的雲啊水中的月、鴛鴦啊蝴蝶來得通俗,來得真切,來得有人情味。
  

為什麼閩南話歌曲中有那麼多傷感的內容呢?“手摜(提)傷心的行李,今夜決心來離開”(《心愛的甭哭》);“燒酒一杯再一杯, 忍不住眼淚滴落地”(《癡情花》); “想著勞碌的運命, 半瞑眼淚沾著被單, 想著細子還需要人疼, 咯卡(再)艱苦也要走”(《父子情深》); “別人的生命, 是框金咯(還)包銀, 阮的生命不值錢”(《金包銀》); “無彩光彩我感情用這透 …… 誤人青春真可惱”(《愛人跟人走》)…… 然而,當你完全沉浸到閩南話歌曲的時候,又會發現,在感傷的別一面,是許許多多立志發奮的歌曲:“一時失志不免怨嘆, 一時落魄不免膽寒, 那通失去希望, 每曰醉茫茫, 無魂有體親像稻草人”(《愛拼才會贏》); “為你提出男兒的本性, 一心一意打扮為前程 …… 靠我的雙手, 靠我的本領, 創造美滿的家庭”(《男兒的本性》); “若有競爭才會進步, 一展工夫, 要照步數, 若是贏的時陣免想驕傲, 輸的時陣要愛有風度, 振作振作要振作……”(《振作》)等等。
  


感傷和發奮這雙重成分,實緣於閩南人的漂泊歷史和開拓奮鬥精神的傳承。閩南人的祖先是中原移民而來,閩南人又從閩南遷徙到台灣、東南亞,“漂泊”成為閩南人人生不定的寫照,也奠定了他們不斷開拓進取的精神基礎。在遷徙過程與自然打交道,在艱苦的環境中拓荒開發,會碰到許許多多無法預料的困難;又因閩南人在遷徙中都選擇以海為伴,以洋為生,惡劣的環境和變化莫測的氣候,總是伴隨著他們的生命,所以命運未知,“愁緒”當是難排。但是為了生存,他們又必須奮發圖強,與環境、與命運抗爭。今天的閩南人依然秉承著祖先頑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所以體現在歌曲中,傷感與奮發總是相伴在一起。
  


閩南話歌曲的創作,一直延續著閩南民間歌謠的特點。閩南民間歌謠統稱“歌仔”,興於閩南,後隨閩南人開發台灣而流傳台灣,是閩台最具廣泛性的民間藝術。它的曲、詞是大眾自己創作,即興哼唱而逐漸流行。由於是用閩南話來唱,曲詞通俗易懂,文字合轍壓韻,所以深受閩台民眾喜愛。20世紀30年代,一些民間藝人開始有意識地創作一些新的閩南話歌曲,加入到“歌仔戲”戲曲中,閩南話創作歌曲一下子成為流行樂壇的一種時尚音樂。50年代台灣的廣播業和閩南話電影的興起,帶動了閩南話歌曲創作的繁榮。大街小巷廣播天天放,電影插曲流行潮,大眾喜歡聽,商家有頭腦,閩南話歌曲就大放異彩,唱片銷售量猛增,從而吸引了大量音樂人加入到創作和製作的隊伍中。60年代末電視的興起,再一次掀起閩南語歌曲的創作熱潮。
  


閩南話歌曲來源於民間,流行於民間,“通俗化”是它的生命力。然而,閩南話歌曲的創作又極富有時代性和流行趨勢,它的音樂手法是多變的、富于技巧性的。音樂家用心靈的感受,通過音樂個性和現代音樂的技巧,將傳統與現代融合起來,且融合得非常巧妙。
  


流行的閩南話歌曲,在流傳的時間段裡,往往比國語或廣東話歌曲來得經久,其生命力更加強大,當國語和廣東話流行歌曲走入迎合少男少女偶像崇拜狹道上的時候,閩南話歌曲的創作依然以它感嘆人生滄桑、規勸人心向善、勉勵奮發進取,而擁有不同年齡層聽眾的青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