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熱點網談”:潮汕經濟文化向何處去,向東還是向西訪談實錄



主持人: 各位網友下午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參加《熱點網談》。在網上潮汕文化的定位、潮汕經濟的崛起,一直是潮汕人、廣東人爭論不休的話題,前幾天有網友提出《汕尾 文化向東看!發展向西看》,馬上引起網友的熱烈討論,今天我們請來研究區域文化的專家,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教授與大家一起參與討論。


陳鴻宇:非常感謝南方網邀請我來跟各位網友談一談區域經濟發展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係。我的本行是專門從事區域經濟研究和教學的,所以文化這個問題議論很多。我講的話題,還是從一位網友,“無心快語”的帖子說起,他寫了一個帖子《汕尾文化向東看!!!發展向西看!!!》,說明對汕尾文化本身的定位和汕尾本身經濟的定位,他做了一番思考。在南方網廣東發展論壇上得到了比較熱烈的反響,這位網友說到了一個基本問題,也就是海陸豐文化跟潮汕文化之間的關係,何為廣義何是狹義的。有網友也不同意這樣的觀點,汕尾的文化或者海陸豐的文化,還不能等同於潮汕文化,潮汕文化也好,汕尾文化也好,包括雷州文化也好,還是說海南文化,都是福老文化的分支,都像是兄弟一樣,不能說潮汕文化大於汕尾文化,汕尾文化是潮汕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涉及到兩個問題。


陳鴻宇:我們的地域文化怎麼下定義,我們一般不講區域文化。地域文化怎麼下定義,還有地域文化本身的空間範圍怎麼理解和界定,地域文化如何走向整合,如何相互包含、相互融合,這是一個文化的認同問題,我是跟你平起平坐的呢,還是說是相互包含的呢,是大概念包含小概念嗎?比如我們說廣東有三種不同特點的地域性文化,像我們說的福老文化,這個文化比較複雜,稱福老文化比較容易接受,稱潮汕文化好像很難涵蓋到福老文化向西蔓延的,像電白沿海、雷州半島沿海,一直到海南島文化,稱之為福老文化。還有客家文化、廣府文化,這三種地域性的文化,我們都統稱為嶺南文化。嶺南文化一般來說,它裡面有三個分支,大家說大概念、小概念,被包括起來。那廣義的說嶺南文化,不光是廣東了,廣義的嶺南文化包括南嶺以南的,比如說廣西,廣西還有自己獨有的文化,還有比如說壯族同胞的文化,比如說劉三姐,還有環北部灣的其他一些的文化,你稱之為嶺南文化,是應該涵蓋廣西的文化嗎?這是第一個問題。



陳鴻宇:我們現在說地域文化,為什麼不用區域文化呢?因為區域這個詞被用濫了,很多不必要的,甚至說爭論,就聚焦不到一起來,不到同一個層面上的這些基本概念,它沒有弄清楚就爭論,有些是行政區域劃分的概念,有一些是經濟區的概念,還有地域的概念,結果就因為這些概念所指的那些空間範圍,空間範圍它是不統一的,它是錯位的,一旦被混用,你說這個,他說那個,彼此說的不是一回事,爭論起來就很熱鬧,而且帶有地域感情色彩的文化,可能就很難辦了。我說三個觀點供大家參考吧。


陳鴻宇:首先我說區域的問題。近幾年來研究區域經濟,專家也是挺多的,領導也挺多的,網民也非常多,生活在我們的空間範圍內。一般說區域,就是說一定的空間範圍了。現在被廣泛使用的區域,有四個方面的使用方式,也就是四個領域。第一個領域是地理學意義上的一個區域,像我們所說的,地球的表殼上的一個單元,都可以是地理學上的一個區域,像我們通常所說的五大洲四大洋等都可以是一個地理學上的區域,地理學上的區域以什麼為特徵呢?以我們地殼上的某一個地理特徵,比如說四川、河流、海洋這麼一個地理上、地貌上的特徵,我們給某一個空間範圍下一個定義,比如說那個地方叫塔里木盆地,那個地方叫環太平洋區域,我們廣東屬於西太平洋區域,再往東說我們屬於南嶺以南,廣東這一塊屬於珠江三角洲。某某平原、某某三角洲、某某盆地、某某流域, 地理學上說的區域,可以有人可以沒有人,這是非常正常的,像撒哈拉大沙漠沒有人,或者說南極洲,不一定有很多人在那裡居住。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它是由地貌來決定的。它邊界有時候比較模糊。流域靠分水嶺很清楚,那麼雲貴高原的邊界在什麼地方呢,就比較模糊了,但大概知道。
地理學上講的這麼一個名稱,比如說像雲貴高原,大致有一個行政區劃的位置,雲南、貴州比較高的那一塊地方是雲貴高原,但是雲南、貴州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雲貴高原,那裡可能有一塊谷底,或者平原不是雲貴高原。我們有時候命名,是以當地的某一個特徵,比如說黃土高原等。這是地理學上的區域概念。 現在爭論比較多的,是潮州還是潮汕,是潮汕經濟還是潮州經濟,潮汕和潮州爭論沒有休,看來得弄清楚,是地理學上的區域還是行政上的區劃,否則就是雞同鴨講,大家說的不是一回事,聚焦不到一回事,就沒有辦法統一思想、形成共識。


陳鴻宇:第二種區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行政區劃,行政區劃一般我們很少說區域,但是有時候也會使用區域,混用的。行政上所說的行政區劃有幾個特點,首先是行政權力的劃分,像中國分為國家之下省、市、自治區,省、市、自治區下有地級市,地級市下就有縣或者是區,或者是縣級市,縣、市、區之下還有鎮和鄉,鎮和鄉之下還可以到行政村。這一層層的行政區劃,首先是行政權力劃出來的,還有像民族自治區、特區。第二個特色還要有人,有人才能夠有行政區劃,沒有人怎麼可能搞行政區劃呢? 現在俄羅斯跑到北冰洋下插國旗,但是你不可能在這裡搞一個政權在那裡,不可能有人在那裡長期生活啊。還有行政區劃,廣州和佛山的行政區劃很清楚,廣州的稅務局收稅絕對不可能跑到南海。還有就是從國家一路到鄉鎮到行政村,一級一級的,不能混用,我們討論一個問題,你說汕尾文化,汕尾文化是指汕尾行政區劃裡包括我們所說的汕尾的城區,還有包括海陸豐,陸豐市、海豐縣、陸河縣,三個縣區和一個城區,怎樣一個劃分要很清楚。



陳鴻宇:還有就是不能無限細分,因為要形成經濟活動的總和,總和不能分得太小,經濟區域不像網民說的一個縣就是一個區域,甚至一個鎮就是經濟區域,經濟區域必須要有中心、有腹地,還要有網路。小到一個鄉鎮,或者到街道,你的中心、網路、腹地在哪裡。廣州市的荔灣區,曾經有一次讓我去講報告,講一講荔灣區的區域經濟怎麼發展。我不同意去講,我說你荔灣區不是獨立的經濟區域,廣州市的中心城區才是一個經濟區域,我們說荔灣區的中心在哪裡,你最熱鬧的上下九,包括火車站一帶,往下一連就到人家的中山五路、北京路那一塊,你不能把一個中心切成兩塊,不能說一個雞蛋的蛋黃切成兩塊,這不符合我們經濟區域的一個規定。經濟區域第三個特點,是不能無限細分。第四個特點,邊界是模糊的。經濟區域之所以邊界是模糊的,要看你這個中心的實力、核心區域,這個中心的實力大,我的影響範圍、帶動範圍就大;經濟中心的範圍小,我的實力小,我的影響範圍相對就變小了,所以要看你中心的實力是大還是小。


陳鴻宇: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香港。香港還沒有進入工業化進程,上一個世紀五十年代的前半期,香港沒有工業化,香港的經濟活動還是相當沒有特點,香港的影響力也就是在它香港的版圖範圍內,充其量也就是影響到新界為止,就是這麼一回事。當香港六、七十年代發展成為我們東亞引人矚目的製造業基地,後來發展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國際金融中心,具有國際影響的一個東亞的物流中心、資訊中心,那麼它的影響力馬上就躍過羅湖橋那一塊的邊界,首先就是影響到珠江三角洲,工廠往外搬、訂單往外送,這個時候珠江三角洲被它所吸引和帶動,這時經濟區域馬上就擴張起來了。回過頭說這個問題,大家很關心的潮汕中的汕頭問題,汕頭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港口的吞吐量曾經名列全國第五,當時汕頭的經濟實力不但影響現在整個潮汕平原地區,而且影響粵北山區,主要包括粵東北山區,主要是梅州這一塊,而且向北影響到贛州、贛南,向東北影響到閩西南,龍岩、上杭一帶。我們說當時的中央蘇區,毛澤東同志當蘇維埃共和國主席的時候,長汀調查、興國調查,都是研究蘇維埃共和國怎麼出口,在中央蘇區組織木材資源等通過出口換取蘇區急需的藥品、設備,就是通過汀江、杭江一路下來。所以當時汕頭的影響力相當的大,以汕頭為代表的,閩粵贛三邊經濟區,影響這麼大。


陳鴻宇:後來解放了,由於行政區域的劃分,人家贛南就不聽你汕頭的,因為什麼原因呢? 汕頭屬於海防的前線,國家投資比較少,經濟實力就一天不如一天,你要帶動影響別人,人家贛南就聽南昌、華東那一邊的,閩西南就聽福州、廈門的了,汕頭整個專區就只能影響到廣東的粵東這一塊,包括粵東北梅州這一塊。經濟實力進一步發展遲緩,到了1965年,由於管理上、經濟實力上帶不動,成立了梅縣專區,你只能管到海陸豐、粵東這一塊,影響力越來越小,後來為了管理上發展的方便,海陸豐成立了一個汕尾市,後來就把汕頭地區一拆為三,形成了現在的所謂的汕頭、潮州等。我們可以說現在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因為經濟不行,影響力越來越小,所以它的邊界是可以變動的,不能說邊界不能動,從古到今該什麼樣就是什麼樣。由於網路的變化,交通條件的變化,由於你工業化程度的變化,中心也是可以轉移的,由這個中心搬到那個中心,是可以互相替代的,所以要動態地看待經濟區域。


陳鴻宇:我們說了四種區域的概念,他們都是有相關的概念,最基礎是人類的經濟活動,在人類經濟活動上我們才能確定它的社會性的聚落和行政學上的區劃,我們經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個道理放在空間上來看也是合理的。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不了解哪一個先哪一個慢,不了解哪一個區域在先哪一個區域在後,為什麼會出現重合到錯位的現象,所以我們討論很激烈的,就是說在重合和錯位的歷史過程中,抓住歷史的某一個片斷,以那個為依據,原來我是最古老的,原來我是中心,原來以我來命名,後來這些就必須要服從原來的,後來說我是與時俱進,不一定要服從你原來的,我看潮汕在爭論,說揭陽是最老的,潮州是第二老的,汕頭是沒有歷史的,所以你沒有資格來管我,像這樣的討論,包括普寧和揭陽的關係,粵東很多的網友,討論這個問題,都討論得非常熱烈,但是實際上我們要看待一段歷史的過程。

經濟沒有發展不會產生一個行政區劃的。這個道理怎麼說呢?我們說在秦朝統一中國,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那麼一個時候,廣東是沒有行政區劃的。西元前219年秦始皇發現浙江天目山以東、福建武夷山以東,南嶺以南,包括廣東、廣西和越南的一部分,這一大塊還沒有設立行政區劃,還是百越族人居住,那邊是閩江,就叫閩越,我們這裡是南越,後來有一個南越王就是這樣來的,後來還有甌越。這些越人是什麼人呢?可能是南方少數民族,也可能是南方漢人的祖先,在多民族融合中融合進來的。有人說越族人後來移居到台灣,成為台灣高山族的一個族系。現在有一些廣東人還有這個特徵,眼窩比較深,眼眶比較突出,還有頭髮比較捲曲、嘴唇比較厚等,當然這是一種描述,不一定是準確的。後來秦始皇先後幾次派人攻打南越,沒有成功,第一次從梅觀古道進入,第二次攻打任囂趙佗,戰事也是非常慘烈,在陳家祠廣場刻了很多石碑,第一塊石碑裡就是《史記》裡記載這次戰爭的情景。因為南方都是水,後勤的輜重跟不下來,後來因為找到了湘江的上游靠近桂林,西江的上游也靠近桂林,在那裡挖了一條靈渠,中國歷史上把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溝通起來,我們說中原的水軍、戰船、後勤輜重源源不斷地由中原進入長江,由長江進入湘江,由湘江進入廣西,廣西順西江順流而下,平定南越。


陳鴻宇:西元前224年秦始皇在這裡設立了三個郡,其中南海郡郡製在西元前224年在廣州中山五路、北京路交界的地方,就是南越王的公署,兒童公園那一塊。當時設立了四個縣,為什麼只設立四個縣呢?西元前224年廣東這個地方是沼澤地到處都是,毒蛇猛獸出沒,不適合人居住,你要建立一個行政架構必須要有幾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必須要有縣令、縣官或者縣長,而且必須要有保護他們的武裝人員,古代叫“督頭”,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武警中隊,起到保護的責任。如果說你經濟不發展,我收不起田賦、捐稅,我派不了徭役、田賦、捐稅,經濟太落後要建立一個縣級政權建立不起來。當時南海郡的地界只有四個縣,但是現在南海郡,大概相當於粵東到粵中,八十多個縣市區,怎麼來的呢?原來是重合的,經濟有多大行政區就有多大。經濟的發展,明代中葉之後廣泛的圍墾沙田區,成了魚米之鄉後人越來越多,經濟就越來越雄厚,派人治理、管理、協調,行政架構就越來越小了,一個縣就分成三四個縣、五六個縣了,從漢晉唐宋不斷地增加,到明代中葉增加得特別多



陳鴻宇:經濟區域與行政區劃是錯位的,不重合的,就是要說明這個道理。在這個過程中,文化的影響和經濟是什麼關係呢?顯然經濟是決定文化的,文化性、社會性的聚落,一開始也是依託於經濟區域,聯繫很密切,但是後來的文化,它不斷地在發展,因為交通的原因,移民不斷進入的原因,文化就越來越複雜,文化的分流就越來越多。像廣東省很明確地說,跟南越人一起融合在一塊的,有經過幾次移民的高潮,像第一批帶來的中原移民,大概是七萬秦軍,或者是家屬,包括六國被流放到這裡的人。漢高祖時期,劉邦是怎麼辦的,五十萬中縣人與廣東的老百姓雜處,人口還沒有減少,還是在不斷地增加,表揚了趙佗,帶來了中原先進的農耕文化。第二批移民來的,據考證,是分布在廣府或者是雷州半島、陽西這一塊。魏晉年間,北方戰亂很多人遷移到這裡。最大的一次,就是北宋年間,中原居民不斷向南遷徙,當時珠璣巷成為一個通道。朝廷也知道這是一個大後方,要發展廣東,批准他們遷移到珠江三角洲,廣府人很大一部分就是從那裡遷移過來的,跟本地的先民相結合,講廣州話

還有一大支,福老就是說中原人,以河南為代表的,流落到浙江、福建,在福建稍做定居,翻山越嶺到了潮汕,然後逐漸地向西遷徙,形成福老文化的群體。


陳鴻宇:再往後一點,差不多這個年代,就是客家人經過幾次的遷移,慢慢來到粵北山區,梅州等地。文化地域的形成以什麼命名呢?有幾種方式。一種簡單地以當地的行政區劃來命名,比如說廣府文化,廣州府嘛,粵中一帶是廣府文化,或者是潮州文化,以潮州為代表,有這樣命名的。還有很多以地理上的命名,以經濟聯繫某一個特徵來命名的也是有的,比如說海洋文化、黃土文化等等,都是可以的,但是這往往也是跟行政區劃相交叉、相錯位的。文化的演化是有規律的,經濟發展是有規律的,而行政區劃它的變化也是有規律的,這個錯位現象比比皆是。


陳鴻宇:我們的網友爭論起問題來就沒有分清楚這幾種區域之間的分野在哪裡,你拿一個行政區劃來圈我,或者你是以一個傳統的概念來圈我,我不服氣,這就產生了爭論,爭論的焦點就在於這一條。你說潮州文化還是潮汕文化,這是很值得討論的。歷史上來說,潮州府的管轄範圍還是比較大的,還曾經管轄到五華等地,客家文化影響很深刻的地方,也受潮州府的管轄。潮汕文化顯然不能把客家文化,也說成潮汕文化的區域吧,你不能說因為我管你,你就算我的潮汕文化,不可以的。倒過來,你不能說因為這樣,我就要否認歷史上曾經受過潮州府的管轄。中心是可以變化的,整個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中心,最早還沒有潮州那一帶,可能有趙佗派某一支軍隊或者是某一個將領,在秦朝的末期、漢朝的早期,戍邊就戍在揭陽,是不是揭陽市就不一定了,有一個什麼嶺的下面,因為古代主要是要塞。是否那時有揭陽縣,可以討論,也還是一個問題。在那個時候,揭陽的建縣一般來說,就是早於潮州的,後來潮州叫潮州了,也就是說潮汕平原整個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基本上是在潮州,韓愈被貶就是到潮州去了。到宋、元、明、清,潮州一直是那裡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包括影響力,已經跨越了整個文化上的界限,行政上的界限,一直影響到北部山區,都是可以的。一直等到第二次鴉片戰爭,五口通關,英國人還很看中潮州,後來把口岸開到汕頭,汕頭就是海邊的小漁村。因為潮州城裡的市民反抗英國的那些殖民主義者,老是起來鬧事,英國人想來想去,在三個入海口挑中了汕頭這個地方,後來就有了汕頭市。



陳鴻宇:下面我來講第二個觀點。我們整個區域發展的規律和區域發展的定位問題。 我們現在討論的不單是文化的問題了,網友說汕尾文化向東看、發展向西看,這是一個前瞻性的話語,是沒有問題的。那麼作為經濟活動,我認為汕尾不完全是要向西看,而文化方面汕尾的文化發展也不一定完全向東看,這裡有它發展運行的規律。我先說地域文化的發展規律。


陳鴻宇:這些年我們對文化的認識越來越精細,我們很希望把我們古老的傳統文化繼承下來,這是對的,但是必須要看到任何一個地域文化,廣義上講,廣泛的空間意義上講有它具有的共性,那麼狹義上有它的個性。同樣都叫福老文化,我說實在話,屬於潮汕平原上的文化,跟海陸豐沿海的文化是有少數差異的,語言上、文化上、生活習俗上有差異,但是差異並不是很大,特別是交融的地帶。我們可以看到同樣是潮汕文化,澄海的、潮州的等都是有少數差異的,如果說惠來的西部和陸海豐東部的差異,可能不會大於惠來跟澄海之間的差異,所以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強調了文化的差異性,絕對不能否定更廣領域裡、更廣空間地域裡的核心價值的一致性,所以對文化應該是這樣看的。如果分得太小,反而不利於我們認識文化上的特徵。同時我們不能否認確實有差異,海陸豐文化的差異,你那邊唱潮劇,我這邊唱白字戲、西秦戲,本身有差異,你不能說這就是我的一塊,或者是他的一塊,同樣的源頭都是來自於中原的文化,都是來自中華的文化,都是嶺南文化的分支,都是福老文化的分支。幽壹網友說的是有一點道理的,但是陸河文化裡客家文化為主導,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陳鴻宇: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它們有一個逐漸走向融合的趨勢,這才是更主要的趨勢。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在什麼地方呢?地域文化的生命力在於說它自己的特色不斷地得到繼承,同時又在繼承中不斷地融合、發展,不斷地創新。一個沒有創新的文化,光靠人為的去繼承它、保護它,它是不可能有更旺盛的生命力。所以我們說這個問題的時候,必須要看到即使是嶺南文化本身也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開玩笑說廣府文化、廣府菜,粵語跟粵菜,我們吸收了什麼,潮州菜、潮劇、客家菜,包括漢劇,你吸收了什麼,你還是接近七八百年前那樣原汁原味嗎?那就不叫嶺南文化了。嶺南文化很多人都說得非常好,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兼收並蓄、博採眾長。對了,你看今天的粵菜,只要好吃的都叫粵菜,粵菜已經把潮州菜、客家菜、東江菜、海南菜、湛江菜等等都歸在一起了,稍加改進就是廣府菜,就是新派粵菜了。我們再往下說,比如說我們吃烤鴨,烤鴨是北京菜,嚴格說應該是魯菜系,廣東人把烤鴨的皮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放上面皮,加上蔥,加上辣椒,就是叫廣東片皮鴨了。北京菜也可以是粵菜。還有西餐,我們說是芝士焗龍蝦,西餐稍加改造就是粵菜了。沒有過幾天,新疆的手抓飯也有可能成為粵菜了。


陳鴻宇:最近有一個專家,在羊城晚報說文化的問題,說雜交就是優勢,對了,我們剛剛討論海陸豐文化、陸河文化、汕尾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福老文化,包括廣府文化,我們都在嶺南文化這麼一個大的框架裡,不斷地交融,不斷地兼收並蓄,同時吸收來自澳門為橋樑的葡萄牙文化,來自香港為橋樑和窗口的比如說英國的文化、比如說現代西方的各種文化,還有北方的文化,我們交融起來,嶺南文化本身是一個大熔爐,沒有問題的。同樣的道理,我們說中華民族,中華的文化,我們說它也是一個大熔爐,需要不斷地兼收並蓄,不斷地博採眾長,我們說民族的文化才有生命力,民族、科學、大眾的,首先它就是開放、融合的文化。我所說的這些話,在互聯網上很多網友很熱心地在討論文化的發展規律,恐怕要來認識一下,不要過多地強化那一種文化與某一種文化之間的差異,強化到說只有我的文化行你的文化不行,這種心態並不太很健康。我們說管理學上的道理,過度的內聚性,很容易導致集體的文過飾非。讀中學、讀大學的時候,我們說就我這個班、我這個集體最強,都是你第一了,那麼我這個集體什麼都好,看不到自己的不足。一個企業需要凝聚力,但是內聚力過強也是不行的,以為我自己很好、很滿足了,不思進取了。一個城市內聚力過強,我經濟也要、文化也要、商業也要,住房也要,最後你這個城市就犯了城市病,廣州市如果內聚力過強,路堵、環境污染就不好了。往下接著說。文化本身是一個中性的詞語,文化無所謂好跟壞,它是一種現象,但是文化本身它在歷史進程中的作用可以區分為先進文化和落後文化。那麼地域文化本身無所謂先進或者是落後,你不能說我的生產力水準高,我天然的文化就比你文化高,那麼這麼說非洲GDP最低,那麼它的文化最低嗎?我們應該看到這麼一個問題,文化是一個現象,文明是文化的成果,文化不等於文明,應該這樣看待問題。


陳鴻宇:我不同意一種觀點,說什麼地方經濟發展不起來,就從文化上找根源。文化上的先進與否,對於經濟的發展,對於一個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有影響的,但是絕對不起決定性的作用。你不能說珠江三角洲現在經濟發展得好,就是珠江三角洲的廣府文化就天然優於潮汕文化,或者優於客家文化。東西兩翼、北部山區這樣聽到就會不高興了,當然這也不是事實。決定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律性,它的空間區位條件,它的資源稟賦的程度,它原有的經濟社會發展水準,而且它距離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它的空間距離、它的運輸成本,都必須要考慮,並不是說我的文化差才發展得不好,不然你怎麼解釋很多客家人,很多潮汕人,到了香港、到了廣州,照樣成了赫赫有名的企業家呢?
你說你的文化不好,怎麼他到那邊就好了呢?不是這麼簡單的。倒過來說,整個潮汕的經濟,現在處於恢復性增長的階段,你不要一句話就打死人,說你潮汕文化有問題,潮汕文化本身是一個不思進取的,或者是農耕社會的文化,不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文化,這樣說都是不合理的,都是不正確的,這種提法我們說是缺乏歷史辯證看待經濟發展的規律。這是我們說的二者之間的關係,要不然你討論粵東怎麼崛起,你文化不行不是永遠沒有指望嗎?不是這樣的。文化本身的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陳鴻宇:現在我們回答第三個問題,區域經濟怎麼發展,或者說粵東經濟怎麼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是有它的規律,首先是前工業化的社會,都是農耕社會、自然經濟後來搞工業化,工業化開始起步,工業化走向起步的階段,就會產生激化的過程,各種要素,人力、財力、管理的,向最有潛力的部分集中,那個地方就出現了我們說的增長極,就出現了我們所說的中心城市,聚合起來,它首先發展的就是自己。發展到一定的階段,進入工業化成熟期,這個地方水土再大,也會被裝滿了,這個地方的邊界會像我們今天的珠江三角洲一樣向外擴散。所以不斷地聚集擴散,再聚集再擴散,經濟發展的地域就越來越寬,工業化就進入了一體化的進程。


陳鴻宇:香港就是靠先積聚,五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然後再擴散,然後香港又把85% 的企業擴散到珠三角、廣東沿海,珠三角先聚集,現在又正在擴散。有網友說要依靠珠三角產業轉移,這是對的。我們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思路是什麼呢?不能靠平衡發展解決不平衡,要靠不平衡發展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就是說不平衡的配置資源,把資源配置到最有潛力的地方去,不是撒胡椒面,到處都要有一點,靠這種思路來解決我們原來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誰最有潛力,而不是誰的水準最高,先發展那裡,這是第二個思路。往下說粵東。粵東怎麼發展呢?網友也有問過這個問題,粵東靠什麼?要靠大項目的帶動,這是對的,但是不完全。
省裡開了粵東會議,黨代會再次明確要構建廣東沿海經濟帶,要在粵東利用我們的汕頭港,要依託汕頭這個區域性的中心城市,要構築粵東城鎮群,都很對。其中要安排若干個重大大型的,像能源、石化、重化大項目在粵東,這是很好的消息。但是有網友就說了,大項目不到我這裡,高速公路沒有通我這裡,你從深圳到廈門的那些快速鐵路也不經過這裡,大項目也不經過我這個縣和市,我靠什麼去發展自己?


陳鴻宇:所以“無心快語”網友就說了向東看或者向西看的問題,我現在回答了第一個問題,文化不一定都向東看,要發展自己就要交融,我文化也可以交融客家文化,當然更可以交融廣府文化,所以不一定完全向東看,我要廣泛地交融,博採眾長。我的經濟發展向西看,也講得很對,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整個粵東崛起看汕頭的過程中,汕尾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類似海豐縣,近幾年的發展速度,工業和財政的增加幅度,是超過全省平均速度的,海豐比較明顯的從珠三角,具體說就是從深圳、從寶安、從香港過來和從惠州轉移過來的,紡織等產業群、專業鎮、工業區已經在逐漸的聚合過程中,它的發展速度快於陸豐。你說這個地方向西看是絕對沒有問題的。倒過來說能不能向東看呢?也能夠向東看。我們看到一個狀況,汕尾這個地方是珠江三角洲和擬議中的沿海經濟帶的中間地帶,我們說對外擴散,要起橋樑和紐帶的作用,找到我們應該發展的相關產業,比如說物流業、轉運業,或者比如說我們的酒店業、旅遊業,留住我們的人流,把珠三角的能量向西轉移。潮汕平原也有一個向東向西發展的問題。


陳鴻宇:我說一個結束語,不管是哪一個區域,文化、行政、經濟的某一個區域,我們都堅持一條,不斷地講協作、講融合、講交流,說得更通俗一點吧,機會越多、機遇越多,你把握住了沒有?如果我們把自己封閉起來,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你發展不出來自己,只有開放才能抓住機遇。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麻將的原理,打麻將這是中國人的傳統,如果你只聽一家的,要糊牌是很難的,上下家把你都卡死了,你要聽兩張牌、三張牌,機會越多你發展的機會就越多,你不斷地開放自己,不斷地融合進更大的區域,這樣你的經濟能夠發展,文化也能夠繁榮。 這就是我今天所講的結束語。



主持人: 謝謝陳校長精彩的講話。網友們也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下面是網友的提問時間。網友“潮汕時代”:潮汕近期的經濟應該是向東,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以汕頭為代表的潮汕地區,剛好處在香港、台灣、大陸金三角的中心關聯點,也是唯一與香港、台灣最近的地方,而且都有與僑胞的血肉聯繫。您怎麼看呢?


陳鴻宇:這位網友說的我非常同意,而且他看到了整個粵東沿海經濟帶發展的大趨勢。在全球化、資訊化的大背景下,區域經濟的發展規律,原來我們說要有一個核心,現在逐漸轉向了多核、多圈、重疊、共生,就是我剛才說的麻將原理,互相之間互相吸引、互相交融。作為粵東,特別是作為潮汕經濟來說,我們說向東看,或者向東北看,海峽西岸經濟圈正在形成,這是具有無限潛力的。估計中央正在探討這個問題,對海峽西岸經濟圈會給予若干政策上的扶持措施,如果能把潮汕地區納入經濟圈的範圍,對潮汕地區的發展將非常有利。
我們向東看還是向西看的問題,正是因為我們處於珠江三角洲和閩南海峽西岸經濟圈二者的中間地帶,我們整個發展的水準相對低一些,而我們正處於這個窪地,我們有無限的發展空間,我們完全可以成為這兩個經濟高地中的一個橋樑和紐帶。還是那一句話,一方面向東看,利用東邊的政策、利用東邊的資源和優勢,一方面要向西看,把珠江三角洲布點的一些產業、項目來發展自己。向東看海峽西岸經濟圈,向西看瞄準珠江三角洲,還要向自己看,向裡看,立足於我自己整個粵東經濟區的非常有特色的三點,一個是臨海,我有港口,儘管港口的條件還比較一般,第二個就是我的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市場意識比較強。還有一條就是我的專業鎮、產業集群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三個特點,我再重複一遍,第一個臨海,第二個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還有就是產業集群基本形成,三點相加就等於大力發展草根經濟、大力發展具有本地特色和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中小型的本地企業、本地經濟。 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主持人:不知道這位網友聽了陳校長的回答滿意不滿意。我們再來看另外一位網友的問題。網友“廣東民生在線”:潮汕與福建兩地的地緣相連文化接近,相比其他民系兩地民間交往也非常頻繁關係密切,大家合作起來更方便!向西看珠三角地區正在進行產業升級,隨著生產生活原料成本的增加,還有地區經濟模式的轉變,大部分中小資本粗放型的加工貿易產業,將會在近幾年被大量轉移到其他地方,海西經濟區剛好可以承接來自珠三角的產業轉移。總得來說,主要是向東融入海西,向西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齊頭併進。


陳鴻宇:我要說一個事實,珠江三角洲的生產成本普遍上升,這在今年省第十次黨代會上已經寫在報告裡了,所以說這是大家都認識到的一個客觀事實。珠三角的產業向外轉移,這是一個趨勢,但是珠三角的產業向外轉移,廣東的東西兩翼和北部山區都有同樣的機遇,從某種意義來說東西兩翼面臨的機遇還可能不如山區地帶的機遇那麼充分。我們現在看到的河源南部、清遠南部,它們接受珠三角轉移的力度現在要強於東西兩翼,東西兩翼東翼主要是海豐,西翼主要是陽江這一代,因為本身地理區位的局限,要想大規模的轉移到粵東沿海,現在還是要等待時日。 不是說現在沒有這個條件,或者沒有這個可能,還是要等待時日,同時要積極創造條件,要努力的來準備有朝一日向外發展和轉移。汕尾可以先走一步,也不一定說整個潮汕地區都要接受轉移,這不太現實也不太可能。同樣的,轉移也是有梯度的,一步步的,要轉移到海西,轉移到海峽西岸,那不太可能,海峽西岸經濟圈主要接受台灣的產業轉移,這才是比較現實的。我們主要還是想利用台資,利用這個發展空間,來發展粵東的經濟圈。


主持人:網友“風中竹影”發了一個非常長的帖子。


陳鴻宇:我有看到他的帖子。 這是一位旅居在海外的我們的同胞,對汕頭的發展提出了一個建議,特別是要依託汕頭的資源來發展旅遊業。我覺得這些提法非常有見地,我們可能對汕頭本身發展經濟有多種多樣的思想,汕頭的經濟支柱、產業支柱是什麼,旅遊顯然是很值得發展的很重要的產業,比如說小吃一條街等等,都是非常好的。 當然發展旅遊業是非常複雜的事情,因為旅遊業的基本特徵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可以將外地的吸引到我們這裡,汕頭旅遊業的發展,按照這位網友提的做法可以嘗試,最基本的一個問題,要把汕頭打造成有人氣的地方,有人氣的地方才有人流,有人流才會表現為我們旅遊業所需要的客流,你的小吃好還得有人去吃,你的風光好還得有人去賞,要更多的考慮我們以什麼來吸引人流到汕頭來。 這是我們旅遊業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