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為10346平方公里潮汕地區1000多萬人口中的一半,潮汕女人一直以來都憑其溫柔賢良的本性被當成“賢妻良母”的典範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中走出她們的家鄉,在現代社會中如此傳統著、如此由衷地體貼卻自立著。在廣東,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要娶老婆就娶個潮汕女人”,在素有“海濱鄒魯”美譽的潮汕傳統文化熏陶中成長的女人們,從一而終的家庭教育和社會觀念代代流傳在她們身上。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潮汕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陽光柔和,氣候溫潤,食品多樣,水質中和;南風來雨,東風播綠;古風慧其中,洋風秀其外。自然是產生美女的土壤。潮汕美女屬於“窈窕淑女”型,論其體魄,遜于北人,論其胸圍,弱於洋人。但論其品質,潮汕男人個個都會自鳴得意,誇曰潮汕女子是“忠貞孝順之典型,相夫教子的模範”,如用兩個字概括:“秀美”也。

可能有人不服氣,“你把潮汕美女說得那麼好,為什麼沒有潮汕小姐到世界選美大賽上去奪冠?”


看官此言差矣。孰不知臺上“選美”與台下“品美”完全是兩碼事。前者是世界性的理性標準,是用數字衡量的。後者是老百姓俗人找老婆的標準。世界性選美首先要過數字關,除了身高、胸圍等要求外還有許多細節。比如:頭要佔身體的七分之一,兩個乳頭要與喉尖成正三角形,臀尖橫線距離腰際線不少於12厘米,等等。總之,要排除感性印象,否則,白人評委說白人美,黑人評委說黑人美,就沒了統一標準。可惜,這個淘汰過程,一般觀眾都看不見。最後展示出來的,已經都是“標準”以上的了。

這些美女,看看而已,誰都不會拿這個標準去找老婆。尤其是潮汕男子多長得精粹幹練,假如自己是個五短身材,非要找個頎長的美女相伴,豈不是活受罪?現在人們看慣了中外的各種“選美”比賽,自然就會“小”看了潮汕美女。故此危言提醒,咱們老百姓審美,還是把眼光放回到現實生活中來,細品潮汕美女的妙處。

潮汕女子的美,主要是內在品質。這是因為潮汕是古代中原文化的大冰箱。做人的“溫良恭儉讓”、做女人的“三從四德”在這裡大多還保守著。中國男人只知道日本和韓國女子的溫順,卻不知潮汕女子有過之而無不及。且從表面數來,潮汕女子有八妙:



心地善良拜佛道,對待長輩能盡孝。

溫柔敦厚話語少,相夫教子忍性高。

愛情忠貞不跳巢,裝扮服飾趕新潮。

飲食涼熱掌握好,製作羹湯呱呱叫。



其中有幾處需細言之。


“拜老爺”是潮汕女子婚後的“專利”,不管信佛信道,還是皈依基督教,她們認定的是一個“善”字,不欺弱小,施捨救孤,盡顯美德。其實她們拜神並非是愚昧迷信,而是出於給家庭生活增加更多的保險渠道。潮汕地區是天然的市場經濟,男子經商外出,風險難料,女子幫不上忙,只有在家祈禱的份,當然也有祈禱生子的願望。

由於受西方文化影響,孝敬老人,已成現代青年稀有的品德。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在醫院裡最能看出潮汕女子對長輩的孝心,尤其是兒媳婦孝敬公婆,真心實意。醫院的飯食已經盡美盡善,但有條件的家庭儘量自己做飯食往醫院送,不厭其煩。

潮汕女子對飲食的掌握,無其他地方可比。潮汕的家庭主婦,每早必到菜場買菜,歸來時在裝滿的菜籃子外,往往還會夾著一捆青草。這些青草其實都是新鮮的草藥。這就是潮汕四十怪中的“拿著草藥當青菜”。其實,人吃的所有食物都是藥,都是為了補充身體所需各類營養的。潮汕女人對食物的涼熱特別敏感。因為潮汕地處北回歸線海濱,環境熱而濕。民間積累了一大堆對付的經驗。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掌握進食的涼、熱、洩、補,不斷調解飲食中的藥用成品。草藥性溫,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於是,用新鮮的青草藥熬“涼水”喝,成了家庭主婦最主要的保健工作。

同樣道理,潮汕女子最善於煲湯,“煲”是指長時間燉煮,把食物裡的藥性都“煲”進湯裡,適宜人的吸收。在外奔波勞累的老公,趕回家最大的安慰就是喝老婆的煲湯。那真是層出不窮、花樣翻新。什麼橄欖豬肺湯、豬肚酸菜湯、枸杞苦瓜湯、蟲草竹蓀湯,不一而足。古人對此早有讚揚:


十八女兒喚妹娘,潮紗裁剪試輕裳。

儂心偏愛西施舌,洗手臨廚自作湯。(丘京)


總之,潮汕美女,世上少有。且記老祖宗的教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心動不如行動,還等什麼?祝你成功。





潮汕婦人小一輩



明代以前漢族的一套倫理觀念,完整地保留在潮汕地區,

近年城市部分青年已略有改變,跟全國多數地區接上軌。
  
這裡所說的婦人,當然指已出嫁了,可以稱為“婦”者。潮汕女人成了“婦”,立馬小了一輩,和兒子同輩份。
  
媳婦稱丈夫的父母為“公”與“媽”,這是祖父母的意思,孫兒對祖父母才這麼稱呼。稱丈夫的叔伯為叔公伯公,或老叔老伯;姐妹為姑,兄弟為叔伯,妯娌稱嬸母。丈夫的姑母為老姑,姨母為老姨。總之,兒子怎麼稱呼,母親便要隨著喊,否則便是越禮,必定貽人笑柄。
  
通觀宇內,罕有如潮人者。幾乎所有地方都稱公婆為爹娘、稱她娌為嫂子妹子。以幾部文學名著所寫的大家族為例,《紅樓夢》中的賈府,《家》的高府。兩家都是替纓大戶,鍾鳴鼎食之家。前者的背景為北京與南京,後者則活動於蜀地。我們見到,瑞玨始終稱覺民覺慧為二弟三弟,稱梅和琴為表妹。李紈和與風姐都稱寶玉為寶兄弟,稱三春(元春除外,因限於君臣之禮)及寶黛湘雲為妹妹。李紈也跟寶玉一樣稱薛姨媽為姨媽,沒有像潮汕人那樣,應隨賈蘭稱“老姨”。鳳姐在數念黛玉之母賈敏:“怎麼姑媽偏就去世了呢”,並沒有隨巧姐稱“老姑”或“姑婆”。詩禮傳家均如此。另一部長篇小說《四世同堂》的有關描述也差不多。
  
上述幾部書,寫清初及現代人的生活,是三百年以內的事。我們把眼光放遠點,看寫北宋故事的《水濟傳》。第23回中,潘金蓮便連連稱武松為“叔叔”。金聖嘆給她作過統計,在半回書中,競叫了39遍“叔叔”。26回中,十字坡的孫二娘也稱武松為“伯伯”,而不稱“武兄弟”,可見潮人的稱謂,是由來有自的。再看遠一點,《三國演義》寫關



羽護送甘糜二夫人過五關,兩位嫂子也一樣稱關羽為“二叔”或“叔叔”。
  

我們再看元代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李翠蓮嫁到張家,稱翁姑為公公、媽媽,稱夫之兄嫂為伯伯、姆姆,夫之弟妹為姑娘、小叔。這些與潮人完全一致。我們終於找到根源。
  
於是,可以認為,元明以前的漢族婦女,大概都“小一輩”。這是婦女地位低下的一個標誌。清代以後,滿族入主中原,婦女地位在局部上略有改變,原因是在少數民族中,封建倫理遠沒有漢族那樣嚴重。儘管清統治者自康乾時代便全面實行漢化,滿族的某些觀念卻又滲透到漢族民眾中,對婆家人的改稱是其中的一個方面。這是一個雙向的匯流,貫穿于有清一代的兩百多年中。這便是清代的旗人曹雪芹和現代的漢族人巴金與滿族人老舍的作品一樣迥異于元明小說的原因。
  
令人吃驚的是,明代以前漢族的一套倫理觀念,完整地保留在潮汕地區而直至當代,只有近幾年,城市部分青年才略有改變,跟中國多數地區接上軌。而部分老年婦女,至今仍然稱晚輩為“兄”。祖母對孫女婆家人的稱呼,也跟孫女等同,真是禮多人不怪。這已不止小一輩了。潮汕人說這是“謙細”,其實謙卑得可以。這大概是人們津津樂道的鄒魯遺風的一種吧!




舊時潮汕婦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