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語吧 MERRY_X丶MAS 2019-02-28
贛閩粵交界區域的廣袤山區是歷史上畲族與漢族客家民系錯居雜處的區域,兩大族群間存在密切的互動關係,宋元之際則是他們相互融合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文獻記載中頻繁出現的“溪峒種類和“山寇,基本上可看作畲族先民和客家先民的代名詞,其中“溪峒種類更多用來指稱畲族先民,“山寇更多指稱客家先民。南宋以來,畲族先民與客家先 民對於封建官府的反抗鬥爭接連不斷,如高宗紹興年間,在贛閩粵邊,有“汀、虔、潮、惠山寇為亂,在湘桂邊界,則有宜章峒民駱科領導的叛亂,其後在理宗紹定、端平年間,閩西和贛南又爆發了晏頭陀和陳三槍為首的“寇變,晏頭陀的隊伍眾至萬餘人,縱橫汀、劍、邵武、贛、吉、建昌等州軍;陳三槍所部則跨福建、江西、廣東三路數州,連營六十砦。規模較小的峒寇、山賊造反事件更是史不絶書。
南宋時期的一系列峒寇、山寇之亂,與以往歷史時期相比增加了全新的內容和意義。以晏頭陀和陳三槍領導的山寇之亂為例,參加者有蠻獠峒寇,也有漢族百姓,是贛閩粵各族人民聯合反抗官府苛政的武裝鬥爭。說明畲族先民與客家先民經過長期的接觸和交流,已經走向融合。
當時不少士大夫對此已有較清醒的認識,劉克莊在《漳州諭畲》中說:“自國家定鼎吳會,而閩號近裡,漳尤閩之近裡,民淳而事簡,樂土也。然炎紹以來,常駐軍於是,豈非以其壤接溪峒,茆葦極目,林菁深阻,省民、山越往往錯居,先朝思患預防之意遠矣……在漳者曰畲。西畲隷龍溪,猶是龍溪人也。南畲隷漳浦,其地西通潮、梅,北通汀、贛,……汀、贛賊入畲者,教以短兵接戰,故南畲之禍尤烈。二畲皆刀耕火耘,崖棲谷汲,如猱升鼠伏,有國者以不治治之。”他先把“省民”與“山越”對舉,後又把“汀贛賊”與“畲者”並提,“省民”是編戶齊民,主要是漢人,“汀贛賊”是汀贛一帶的“省民”,因為其對抗官府,違禁犯律,所以被稱為“賊人”,這部分人應即客家先民。與“省民”錯居的“山越”有很多種類,“畲者”是其中的一種。其中“南畲”與“汀贛賊”接觸多,彼此的鬥爭和融合機會也多。“汀、贛賊入畲者,教以短兵接戰”,說的是一部分造反的客家先民進入深山,把先進的軍事技術教給畲民,共同對付官府。這表明面對封建官府的殘酷剝削和壓迫,畲、客窮苦群眾認識到彼此利益的一致性,採取了一致的立場、一致的行動,互相信任、互相支援,建立了親密關係。
順著這一趨勢發展,到宋元之際,在共同抗元的民族鬥爭中,畲、客之間的合作就已達到親密無間的地步,他們之間的融合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宋末元軍大舉南侵,文天祥起兵勤王,江西吉、贛等地豪傑與溪峒之蠻群起響應,成為文天祥勤王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張世傑圍泉州時,“將淮軍及陳吊眼、許夫人諸洞畲軍,兵威稍振。”吉、贛等地豪傑與淮軍是漢人,後來都有相當部分演變為客家人。溪峒蠻、陳吊眼、許夫人是畲族。江西吉、贛等地豪傑與溪峒蠻在文天祥的統一指揮下,淮軍與陳吊眼、許夫人等諸峒畲軍在張世傑的統一指揮下共同抗元,譜寫了漢、畲人民特別是客、畲人民共同抗元的壯麗篇章。宋亡之後,畲、客人民互相配合,並肩作戰,繼續堅持艱苦卓絶、曠日持久的抗元活動,其中的著名領袖,閩北有黃華,閩西南有陳吊眼、許夫人等,粵東則有鐘大明、朱光卿等。
總之,在宋元之際,畲漢人民特別是畲族與客家人民進行了長期廣泛的聯合抗元鬥爭,在鬥爭中彼此互相涵化,成為畲、客關係的主旋律;因鬥爭失敗造成的漢人入山及畲民被安插到漢人聚居區,大大加速了畲、客融合的進程。這一進程的主導方面是畲族被同化為客家,少數未被同化的畲民要麼退進更深的大山中,要麼被迫向別處遷移。此後贛閩粵交界區域成為客家基本住地及各地畲、客錯居的格局,也因此而奠定。這一時期畲、客的大聯合和以客家為主導的相互融合,為客家與畲族早期關係史劃上了圓滿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