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余承堯生於中國福建永春縣,早年投筆從戎,1920 年東渡日本,於早稻田大學攻讀經濟,又轉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鑽研戰術。返台後服務軍旅,1946 年以中將退伍,1950 年輾轉來台,經營藥材生意,餘暇則讀書、作詩、作畫、寫字自娛。他從 56 歲開始作畫,沒有師承,僅以大自然為師,他以細碎密結的筆法,皺擦出山岩,再由多塊山石或山峰結組密實的山形。本館收藏的「山高多險峭」就是這類峰峰相連的峻奇山水,他的自家山水,展現獨特的創作語言。




一生充滿傳奇色彩的臺灣泉籍名畫家余承堯先生一生摯愛四樣東西,即詩、書、畫及“南音”。在獨居臺灣的日子裏,他作詩以抒發思鄉之情懷,臨池則使他陶然不知日暮,丹青使他國際知名,聆聽南音更擴展了他的鄉土藝術天地。他說,他的藝術世界便由此而形成,而最愛的則是南音。鬥轉星移,許多往事如雲如煙,而故鄉的南曲卻使他魂縈夢繞,難以忘懷。



“音樂是一條河流”,流淌著歷史和民族的旋律。南音,這“由來此調千古絕”的中原雅樂、百代鄉音,在余承堯的心河裏,它的每一個音符都是一朵不平靜的浪花。他最愛的南音,一直使他有鄉土的追思,有古樂凋零的惆悵,充裕了他的藝術天地。南音有許多唐宋音樂的遺韻,有“化石式”的古老樂器,包括有唐代的“尺八”、“琵琶”、“拍板”,宋代的“奚琴”(現稱二弦),明清的小三弦等,保存在余老的搖籃故土泉州,傳播到餘老流寓的臺灣和閩人聚居的南洋,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古典音樂的根。這一中國古典音樂的瑰寶,曾一度被認爲是民俗音樂或戲曲音樂。



余老認為,喜歡南音的人不會是壞人。他說,南音是華夏傳統禮樂文化,早在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南音隨之傳入,爲了區別於以鑼鼓樂為主的北管而改稱南管。這是臺灣南音亦叫南管名稱的由來。




因提倡南管雅樂,余承堯1987年望九之年巧逢誼女、臺灣南音樂館“漢唐樂府”創辦人陳美娥。這位爲南音的光大默默的耕耘者,年輕時隨余老學習南音,悉心研究這門古老的藝術,具有淵博的南音知識和高超的演唱技藝。1984年,共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選手參加的法國巴黎國際民族音樂比賽,陳小姐以南音樂種參賽,榮獲第三名。



88歲首次開畫展而驚動藝壇的餘承堯,92歲的近百之年,又爲自己出格創奇的生命增添一項傳奇———舉辦首次個人書法展覽,也爲臺灣藝術界創造了一項特別的紀錄。


  

1990年12月在臺灣“雄獅畫廊”舉行的“余承堯書法展———漢唐樂府南管梨園戲研究學會籌備義賣”,是大器晚成的老畫家余承堯先生,爲了他傾心的南音,藉以籌募南音研究發展基金,因此意義格外深遠。92歲的高齡要作畫,已是心餘力絀,但書法寫來仍有餘裕,在他的鼎力協助下,陳美娥女士率領“漢唐樂府”先後到過美、英、法、德、俄、日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使南音藝術不斷發揚光大,走向世界。


  
余老草書師法東漢張藝,如行雲流水的“一筆書”,一筆婉轉飄動而下,與他的畫是同一個性的表現,一氣呵成,淋漓暢快;楷書朴拙率真,自成個性,揮灑無遺,無論草楷,都正如余承堯老先生所說:“寫自己的字。”


  

閩南是南音的故鄉。1898年余承堯出生於閩南永春洋上村,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是他的堂侄兒。他4歲時雙親俱喪,由祖母撫養大,19歲時離鄉從戎,官至國民黨中將軍階。抗戰勝利後退伍從商,時年48歲。直至56歲那年,他用那雙握厭了槍,數厭了鈔票的手,開始書畫生涯,一畫就是39年。1990年,回鄉省親定居。


  
孩提時在洋上村,村民們喜歡這纏綿優雅,輕柔如水的弦管南音,余承堯隨著拍板低聲附和。在農閒、豐收、喜慶的時候,家鄉父老情有獨鍾的鼓隊唱,更使他如癡如醉。這是永春縣民間流傳很久的鼓隊和南管演唱相結合的音樂,據永春縣誌記載已有200多年歷史了。40年後,余承堯少小離家老大回,備感親切,陳美娥小姐專門錄製了這個節目帶回臺灣觀摩。余老先生還對縣南音研究社藝人們談了這段鄉音的淵源。他指出,泉州南音演唱基本上保留了漢《相和歌》,“絲竹更相和,執者節歌”的演唱形式。永春“鼓隊唱”這一叫法不符合歷史,應叫“鼓笛唱”。它不是農民的即興表演,而是宋朝皇太后上廟進香時一種鼓笛行進儀式,顯得富貴,優雅。後來,這種“鼓笛”逐漸進入民間,成爲勞動人民在豐收或迎神賽會之時的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之一。其以鼓樂爲主,配以南曲演唱,用清雅、壯麗、莊嚴、肅穆的旋律表現勞動人民歡慶、喜悅的心情。他說,西洋交響樂,很難導引人心趨向真實的寧靜,而南音是可以做到的。


  

余承堯最愛南音,並以南音理論研究見長。余老在《中國國樂清商樂》一文中寫道:“從南管排場、樂曲組織、調式結構及主要樂器形制來看,確可窺見周代坊中樂、漢代相和之調、魏晉清商大麯及隋唐清樂之遺風。她與北京智化寺音樂、西安鼓樂、開封大相國寺音樂、山西五臺山音樂並列爲中原五大古樂。南管古樂可超越諸宗教音樂,爲佛教未傳入中國之前的道統音樂。南管古樂堪稱中國歷代保存最完整、蘊藏最豐富的古典音樂瑰寶之一。”30多年前,他還默默無聞時,曾在臺北永春會館和福建會館大力提倡南音。30多年後,他的畫藝享譽中外,在臺灣被認爲是給中國傳統山水畫帶來了新生機的畫家,被譽爲“遲開的花朵”。1992年3月22日,在國際蘇富比臺北拍賣會上,他的一幅《通景山水》四聯屏立軸以682萬元新臺幣的價格下槌,拔得了水墨類畫作的頭籌。他再度以繪畫拍賣、書法義賣的方式贊助“漢唐樂府”籌備南音研究的基金,數十載歲月悠悠,余承堯先生的心志如一。1990年《中國千年古樂—南管》唱片獲臺灣藝術金鼎獎,1992年“漢唐樂府”獲臺灣“民族藝術薪傳獎”。


  
1993年清明前夕,這朵璀璨絢麗的藝壇花朵悄悄地謝了,故園的父老鄉親用他鍾情的南音聲聲,送他走完了95年的人生歷程。他有傳奇的一生,上天冥冥中竟安排他薪傳南音,使其保持純正高雅。不久,在寶島臺灣惟一一家傳授南音的樂館———“漢唐樂府”門前安放著一座他的塑像。







余承堯先生




舟發好景轉峰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puppy999 的頭像
    lovepuppy999

    河洛人----*海洋的子民*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