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河洛文化 (100)
- Jun 29 Sun 2008 22:43
海陸豐 與 潮汕地區關係辯
- Jun 23 Mon 2008 21:18
鶴佬 源流
鶴佬是香港早年四大族群之一,過去因文化水平較低,故保留下來的文字記錄不多。又因這個族群的影響力不及本地人和客家人,故有關他們的研究很少,普遍市民都不清楚鶴佬所指何人,更遑論說出他們的風俗有何特色。
- Jun 19 Thu 2008 22:06
安溪茶俗
安溪是一個有著一千多年產茶歷史的古老茶鄉,通過長期的生活積累,演變發展,口傳心授,世代相襲,自然積澱而形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茶俗。茶,滲透到安溪茶鄉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衣食住行、婚喪喜慶、迎來送往的禮俗和日常的交際之中。迎賓送客以茶相待,是安溪世代相承的傳統禮俗。“安溪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說的是只要你到安溪來作客,主人必定會拿出珍藏的上好茶葉,點起爐火,烹起茶來,品飲一番,“未講天下事,先品觀音茶。”茶葉,又是安溪人禮尚往來的首選禮品,親戚來往探親,朋友之間互訪,攜帶的見面禮也往往是特產名茶。
- Jun 18 Wed 2008 22:18
泉州港 輝煌歷史和海外交通史
- May 07 Wed 2008 00:21
潮汕方言 如何更好傳承下去
張良生 (作者系北京潮人海外聯誼會副會長)
- May 04 Sun 2008 23:45
閩南人 生活中的 “厝”
- Apr 26 Sat 2008 23:49
泉州、溫州、潮州:一脈相承的海疆文化
在歷史演變的過程中,泉州、溫州、潮州選擇了和蘇州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相對蘇州,泉州、溫州、潮州沒有魚米之鄉的富庶和安逸,這三個城市面朝大海,人多地少,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不得不出海開拓。三地作為對外貿易的港口,接受中西文化的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體系,它們之間的文化特色也更具相似性。
- Apr 26 Sat 2008 00:10
交趾燒
當你走進一般台灣傳統寺廟時,一定會對寺廟裡豐富的陶藝裝飾印象深刻,諸如人物、花鳥、走獸等各種造型,或靜或動,千變萬化,引人入勝。事實上,這種典型用於裝飾在寺廟、宗祠、富宅等建築物上的工藝品-交趾陶,也是最具台灣本土特色的民間傳統藝術。它是融合捏塑、繪畫、燒陶三項專業技藝。這種特殊的技藝,經過專家調查後發現是由中國廣東、福建的民窯體系傳入台灣。據文化大學建築系李乾朗教授對台灣寺廟建築之剪黏與交趾陶的匠藝傳統之調查;剪黏與交趾陶藝以廣東潮汕和福建彰泉二地區,水準最高,可以說是巧匠輩出,名噪一時的葉王即是傳承廣東師父技藝真傳。
- Apr 18 Fri 2008 22:46
閩南話消失了,泉州還是泉州嗎? 泉州閩南傳統文化沉淪之最大殤痛
(轉自福建論壇)
- Apr 18 Fri 2008 00:37
【台灣話與大福佬文化圈】
。 十六世紀以後活躍於東、西洋貿易網絡中的中國海商,不僅是台灣漢移民的先河,也聯結了整個東南亞的社會與文化。史料記載,林道乾的船隊離台後,轉進今泰國的北大年,反倒是在當地建立了一番功業;而突襲馬尼拉失敗的林鳳,最後率眾逃至婆羅洲;掌控台海貿易超過五十年的鄭氏家族,在南洋各地都有貿易據點。
- Apr 17 Thu 2008 00:21
古老的捕漁法 --- 牽罟
依據日治時其台北州漁村調查報告書(1922年出版),在1920年代,除基隆市漁港及八斗子漁村各有176艘及9艘的發動機漁船外,其餘各漁村仍以小木船捕魚,漁船航行依靠人力搖櫓並架帆以靠風力。在1920年代的漁村調查資料中,從各漁村漁船數的多寡就可知各地漁業發達的情形,當時漁船數較多的漁村有八斗子(132艘)、澳底(81艘)、鼻頭(82艘)、磺港(55艘)等。
- Apr 16 Wed 2008 23:11
海南 文昌話與 閩南語
來源: 海南發展論壇
- Apr 16 Wed 2008 22:35
關於 泛閩南文化 的若干思考
李衍平
- Apr 15 Tue 2008 00:03
閩南 文藝復興的期待
作者/江柏煒
- Apr 13 Sun 2008 02:27
台灣 福佬文化 的特色簡介
1.福佬人的飲食特色
- Apr 08 Tue 2008 00:08
閩南人 外遷及其語言文化的流播
郭 錦 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