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衍平



1.在潮學研究中,一些學者力求在更大範圍內尋找一種能夠包含潮汕文化的體系。有的提出了“福佬文化”的概念,把潮汕文化看做是福佬文化的核心區,汕尾文化則是其亞區,瓊雷文化也被視為其向外延伸的一部份。這個觀點要確立的障礙不僅在於目前學術界對於“福佬”一詞的理解尚有很大爭議,還在於很難做出潮汕文化是瓊雷文化以及其它閩南語系文化的核心的結論。但是,客觀上確實存在著一種包含潮汕文化在內的地方文化體系,我們姑且稱它為“泛閩南文化”。
  


2.泛閩南文化是漢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是開放的、動態的、有著更加靈活和廣闊空間的文化體系。它所復蓋地區的主要特點是操閩南方言(包括它的分支),有著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範圍包括福建省的廈門、泉州、漳州3市,廣東的汕頭、潮州、揭陽、汕尾4市和雷州半島,海南省的漢族地區等。此外,浙江、廣西、江西、江蘇等省區,也分布有講閩南方言的分散縣、鎮、村,香港、澳門還有近200萬人使用閩南方言。在中國境內操閩南方言(包括它的分支)者總共約有3000多萬人,佔漢族人口的4.6%左右。
  


3.誠然,有共同語言不等於能夠形成共同的文化體系,何況閩南語在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小的差別。但是,實際上客家民系在不同地區其語言及文化特徵也有很多的差別。閩南文化同潮汕文化、汕尾文化、瓊雷文化、台灣文化雖有差異,但也有不可分割的聯繫,有著共同的文化特徵。以潮汕文化同閩南文化的關係為例。先從語言上說,據廈門大學週長楫教授研究,用500個常用字或單詞做量化比較,潮汕方言與廈門方言在語音方面的共同點為55%左右,差異點為45%左右。這種差別並不比同在閩南地區的廈門話與泉州話大多少。


至於兩者之間文化面貌的相同,古今學者都有不少精闢的論述。人們經常引用的南宋福建人餘崇龜的四六文:“雖境土有閩廣之異,而風俗無潮漳之分”,可以說是一言以蔽之。雖然時隔八百餘年,至今依然如此。近期在詔安召開的閩南文化和潮汕文化比較研討會上,許多學者用大量事實,論證了兩者的親緣關係,這裡就不再贅述。
  


4.泛閩南文化以閩南為核心區,是歷史上由此向外移民,將閩南文化傳播、擴散到各地而後逐步形成。我們可以把泛閩南文化看做是閩南文化的延伸,這樣就可以避免簡單地把潮汕文化、汕尾文化、瓊雷文化簡單同等於閩南文化的誤導,又可以在泛閩南文化的大櫃架下,深入地研究它們共同的文化淵源和基本特徵,研究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5.正因為泛閩南文化在其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是由中原文化經過若干層次的加工、包裝而形成的,因此必然呈現出多元性。中原文化、百越文化、各地土著文化、海外文化相互影響、碰撞、滲透、融合,構成了泛閩南文化萬紫千紅、絢麗多彩的形態。它體現在方言習俗、民風民性各個方方面面。語言專家們都肯定,閩南系方言是現存最古老的漢語方言之一,它融合了華夏古漢語、古吳語、古楚語、古百越語、上古中原漢語等各種成分,我們甚至可以從中搜尋出中國漢語言發展的一些軌跡。此外,閩南系方言還是借用外來語詞彙最多的方言之一,包括英語、曰語、泰語、馬來語、印尼語等等。
  

泛閩南地區多神教信仰也是其文化多元性的重要表現。歷史上,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猶太教、婆羅門教(印度教)、摩尼教(明教)等,都曾在這一地區傳播過。泉州曾是中世紀世界宗教文化的幅射點,至今仍然保存著許多宗教遺址,被譽為“宗教博物館”。考古學證明,婆羅門教也曾在海南島和雷州半島傳播過。還有一種叫做“德教”的,曾經在潮汕地區流傳過,現已在中國大陸消失,但在東南亞華人中,仍有人信奉。至於佛教和基督教在這片地區,現在仍然有許多信徒。


除此之外,各式各樣的自然神和動物神,行業神和保護神,帝王將相、名宦鄉賢、英雄隱士等的崇拜祭祀在泛閩南地區也十分突出,且融入世俗之中。在這些地方,各種宗教在儒、道、釋文化的主導下,互相影響、互相吸收、互相滲透。如明代泉州的伊斯蘭教清淨寺,是按道教和儒家的天地理論進行改建的。元代泉州的景教稱基督為“佛”,潮汕地區稱道教的玄天上帝為“佛祖”,如此等等。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也說明了泛南閩文化的兼容性。
  

就其文化的多元性,還可以從許多方面說明,這裡就不一一展開。
  


6.泛閩南文化的另一個基本特徵是它的海洋性。泛閩南地區大都沿海分布,具有內陸--海洋型的地理區位,兼有農林業和漁鹽業之利,又有溝通內陸與海外聯繫之便。海洋是這一地區人民生存和發展的命脈。反映到文化上,就是其富于開拓、創造、冒險的海洋精神。
  

這裡的海上貿易至少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到了宋元時已經十分發達。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首發港口之一,潮汕的樟林港、樟州的月港等古港聞名于世。從古至今,從閩南地區到潮汕地區、汕尾地區、瓊雷地區和台灣地區,沿海港口林立,商船穿流不息。當明朝統治者實行“海禁”,企圖割斷這片土地和海洋的聯繫時,立即遭到強烈的反抗,在漳、潮一帶產生了中國歷史上十分奇特的亦商亦盜的海上武裝貿易集團;當清初海禁開放,從這裡開出的“紅頭船”、“綠頭船”即揚帆世界各地,成為世界聞名的海上貿易大軍。
  

泛閩南地區是著名的僑鄉,宋元以後海外移民逐漸增多,近現代形成高潮。現在,使用閩南語的海外華僑、華人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數近2000萬,佔海外華僑、華人總數的60%以上。在東南亞國家,操閩南方言十萬人以上的城市就達到14個。在交通不發達的舊時代,海洋是海外移民遷出的載體,也是他們聯繫祖國唯一通道。海外華僑、華人在居住國拓荒創業,又以其血汗來報效祖國,報效桑梓,這種精神為泛閩南文化海洋性的歷史積沉,增添了不少光彩。
  


7.泛閩南地區存著悠久的商業傳統,從明代中國資本主義萌芽開始,這裡佔地理之優,得風氣之先,商業得到了蓬勃發展。其商業活動是以海上貿易為動力,以民間貿易為主要形式,很少沾染官商的色彩。社會經濟發展狀態,使泛閩南文化打上很深的市場烙印,形成了與傳統重農抑商儒家文化不同的商業文化。這種追求效益,講求效率的文化觀念,反過來推動貿易的發展,哺育和成就了一代代、一批批富商巨賈。


在2004年《新財富》華商100富人排行榜中,台灣藉(包括祖籍福建)佔24人,財產290.3億美元;潮汕藉19人,財產230.3億美元;閩南藉14人,財產149.6億美元;海南藉1人,財產15.0億美元。整個泛閩南地區入榜57人,財產682.5億美元,分別佔總人數57%,總財產52.4%。
  

文化的商業性也有其負面影響,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市場法則,不可避免地使文化帶上太多的功利色彩。與善於經營的美譽同時並存的是民性的急功近利的另一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