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



鴃舌。典故出自支那古書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也就是支那成語「南蠻鴃舌」。原意就是後面的「非先王之道」。


鴃,就是伯勞鳥。孟子用來譏諷南方楚蠻人的語言如同伯勞鳥的噪叫聲,不同於中原秦地羌人王國的高尚言行。(當時漢帝國還沒出現,因此沒有漢人的稱呼,要說也是周人,有關於中原秦地羌人,詳見:羌姜秦和蚩尤


南蠻或蠻南。支那史書史記記載:蠻者,閩也,南夷之名,蠻亦稱越。

也就是蠻就是閩。閩南,台語不念做敏南而是念作蠻南。因此,南蠻鴃舌亦可做南閩鴃舌



西元1722年,清帝國康熙期間,遣派首任台灣巡察御史吳達禮和黃叔璥到達台灣府(現今台南市)。吳達禮是正紅旗滿人,黃叔璥是出生在北京的漢人。黃叔璥對台灣府一地居民語言的記載:「郡中鴃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澹、莊呼曾、張呼丟。余與吳待御兩姓,吳呼作襖,黃則無音,厄影切,更為難省。」


用台灣話念,就知道這些是台灣話。當時明鄭東寧王國數十萬的移民已經被遣返回支那。而說這些台灣話的就是平埔原住民,不是支那的蠻南人。



或許有人會說東寧王國統治台灣(台南)地區期間,教育相當普及,短短23年就將台灣地區的平埔原住語言滅除,改成蠻南語。這可能嗎?東寧王國對於台灣人的教育會比統治38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積極嗎?荷蘭東印度公司可是培養了很多教冊仔的台灣人,用當地的語言幫忙教書和傳教,並用羅馬字書寫。

支那來的明鄭東寧王國是不可能任用台灣人作為教冊仔。因為,當時的台灣人未曾學過支那的經經史史,台灣人最先學習的是基督教的聖經典故,不是類似支那古書孟子的「南蠻鴃舌」。



根據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巴達維亞日記,那時候的福爾摩沙原住民使用的語言是馬來西亞與支那語(chinese),而chinese應該解釋成普遍在東南亞地區所使用的語言, 在台灣就是台語,在福建就是蠻(閩)南語。

17世紀大航海時代,橫行東南亞的海盜和海梟商,主要是蠻南人,比如李旦和顏思齊和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等之流。也因此荷蘭東印度公司認為蠻南語就是chinese,但當時明帝國的官語應該是吳語,也就是南京語。



類似這種隔海說著相近的語言,比如蘭嶼的達悟族和菲律賓的巴丹島原住民,兩地的語言有7成是可以溝通的。台灣話和閩南話應該也是如此。也因此在大航海時代時,荷蘭東印度公司聘用的翻譯是說支那閩南語的人。


西元1684年,清帝國設臺灣府,下轄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三縣。其中台灣縣轄區大約北起新港溪(今鹽水溪)南至二仁溪。也就是現今台灣南部台南縣市和高雄縣一小部份為約略範圍區域。台灣縣一直要到日治時期才廢除。如果後來是用諸羅縣作為福爾摩沙島的稱呼,現在所稱的台灣(TAIWAN)就會變成是諸羅(ZULO)。現在所稱的台灣話,也會變成是諸羅話。


因此,將其他原住民語和客家語同樣說成是台灣話(或諸羅話),就如同將魯凱族語說成是客家語,這是錯誤的。應該說原住民語和客家語和台灣話都是福爾摩沙語


別在為了刻意將台灣話區別出來,話舌添足將台灣話說成是閩南語或河洛語或台灣閩南語或福佬語。即使台灣話和閩南話大部分相通,閩南話也是外來語,如同日本語和北京語。


台灣話原本就是福爾摩沙原住民語,是在冰河時期就已經在福爾摩沙島南部使用的原住語言。後來,這些鴃舌說台灣話的人,用自己的母語招搖自己甘願當奴才。不過,牠們依舊是「今也南閩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



註:客家之名,始於支那周帝國時期。根據清福州閩學專家蔡永兼《西山雜記》載: 「福建周時有七閩,其地域即泉郡之畬家,三山之蜑戶,劍州之高山,邰武之武夷,漳岩之龍門,漳郡之南太武,汀贛之客家,此七族稱七閩。」從以上史料記載看,支那周帝國已確有客家種族,是七閩之一。客家人也是蠻(閩)之一。

根據現代醫學 HLA血液檢驗比對的結果,客家人、蠻南人、越南人最接近,都是古代越人的後裔。客家人和蠻南人都是屬於南方越人,都是蠻(閩)族,別再數典忘祖自認為是北方自稱是漢人的羌人後裔。


所謂的南遷說,只是一些流亡南下逃難的一小撮能讀能寫的士大夫,他們自己的狼狽逃難流亡,變成其他當地人跟他們一樣也是逃難流亡來的。「客家」的本意應該是古代生活在南方的畲族舊名「山客」、「木客」。不是客居的意思。


蠻南語和客語原本就是支那大陸南方的語言,不是從北方南傳的語言。






資料來源 :  E大調 樂多  http://blog.roodo.com/esir/archives/9057333.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