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是“中國皮都”,一個是“中國石材城”

文/記者 邱衛東(出自廈門日報) (2003-07-11 12:39:39)


  提起南安市水頭鎮,廈門讀者一點也不陌生,它是“中國石材城”。而在浙江省平陽縣也有個水頭鎮,在閩南就鮮為人知了,這個鎮前年被命名為“中國皮都”。

  和閩南人不知道平陽水頭一樣,那裡多數人也不知道有個中國石材城水頭鎮。

  平陽水頭鎮黨委秘書林合敏告訴我們,他們是在準備建立網站申請域名註冊時才知道福建南安也有個“同名同姓”的鎮。

  


  根在閩南 流在浙江

  從平陽縣城去水頭鎮採訪的車上,我們就聽到熟悉的閩南話了,雖然腔調不太一樣,但都能聽得懂。

  我用閩南話和他們聊天,車上有個人馬上就斷定我是閩南人,因為他去過泉州,知道我說的是正宗的閩南話。

  駕駛員周功然說,他的祖上就是從福建同安遷到平陽的,到目的地後,他把車蓋當案頭,在本報旗幟上簽名留念。

  水頭鎮74歲的退休幹部林炳移知道我們的來意後,就用閩南話對我說:“水頭與福建源遠流長,可說是根在閩南,流在浙南。”

  他告訴我們,平陽水頭人的先祖主要是從閩南的安溪、南安、晉江、龍海等地搬遷過來的,有宗譜記載的如“安溪官橋蓮花兜”、“安溪感化裡”等。

  近年來,平陽的閩南人後裔和閩南祖居地聯繫越來越多,有的人為了尋根謁祖多次到閩南。

  


  背井離鄉 樂不思蜀

  民間組織浙南林氏研究會秘書長林孫明,收集整理林姓的有關資料已有20多年。他編著了《浙南閩東林氏簡史》,經過他的牽線,安溪老鄉也到平陽走親戚,兩地的交往越來越密切。

  1996年,林孫明到安溪一住就是半年,終於搞清了林家當時遷離安溪到平陽的來龍去脈。

  林孫明說,閩南人較大規模遷徙到平陽一帶,主要集中在明末清初。當時腐敗現象嚴重、戰事頻發,閩南地區人多地少,加上連續3年欠收,開始出現人口外遷現象。而同一時間,平陽只有20000多人,沃野千里,人少地多。大批閩南人到達後,開荒耕作,日子過得絕對比在老家滋潤,樂不思蜀自然不足為奇。

  由於閩南人大規模的遷入,到了康熙年間,平陽人口已達20多萬。

  


  保留方言 入鄉隨俗

  林炳移說,經過數百年的變遷,平陽閩南人後裔除方言外,保存的閩南風俗已極少。語言上,很多當地人被閩南人同化,而風俗上閩南人則是“入鄉隨俗”,和當地人沒什麼兩樣。

  他說,惟一有可能是閩南先祖傳下來的民俗該算七月七送“巧食”,每逢農曆七月初七前後,水頭鎮凡有女兒在七夕前出嫁的人家,便要備上五樣食品給女兒“送巧”,分別是用米粉拌紅糖芝麻製成的“巧食”和“麻口”、瓜子、熟花生和炒茴豆,蘊意祝福女兒女婿全家心靈手巧、開心幸福。尤其是那米製“巧食”,或製為胖阿福狀、舌狀、手指狀,或蘸染各色顏料,或夾上糖心麻心,著實招人喜愛。

  隨著時代的發展,近年來娘家給女兒“送巧”的內容漸漸變為水果凍、飲料、奶糖等物品了。

  老林還介紹了其他一些習俗,如水頭孩子過周歲時,要穿上外婆家送來的新衣新帽,戴上金或銀製長命圈、長命鎖、手鐲和腳鐲,男孩子穿上虎頭鞋,意為壯膽祛邪,女孩子穿上蓮花鞋,意為美麗娉婷。然後,在家中有福分長輩的挽扶下,先踩擺在地上的一雙大紅龜稞稞,再踩擺在椅上的紅龜稞,最後踩擺在桌上的紅龜稞,意為步步高陞。如果孩子學步較快,可以在紅龜稞上走上幾圈,更能招致大人們的讚揚。

  林炳移說,水頭的閩南人後裔保留了多少閩南風俗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都能說閩南話,他們都認福建祖,也就是閩南祖,他們把閩南人優秀的品質帶出了閩南,這也許才是最重要的。

  採訪中,平陽縣水頭鎮有人表達了這樣一種願望:閩南有水頭,平陽也有水頭,一個是石材城,一個是皮都,雖然經營的不一樣,但有一些東西肯定是相通,要是兩個“水頭”能“義結金蘭”,取長補短將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