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炯明




陳炯明(1878年1月13日—1933年9月22日),字競存,1920年代廣東軍政領導人、粵軍將領,惠州府海豐縣人。


主張為「中國聯省自治」,效美國體制。對廣東有一定的建設,廣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進行,陳炯明在廣東辦學也為中國之最。曾經驅逐孫中山,後被孫中山打敗,陳炯明退居香港,創建了中國致公黨。



海豐、陸豐,清時屬惠州府,現屬汕尾地級市 




生平



1898年中秀才。

1906年入讀廣東法政學堂,為第一屆學員,同屆同學中有鄒魯,教員中有朱執信、古應芬。以「最優等生」成績畢業。

1909當選廣東咨議局議員,在上海加入同盟會。

1910年參與倪映典廣東新軍起義,失敗,到香港參加劉思復組織的暗殺團。[3]

1911年3月參加黃花崗起義,為敢死隊第四隊隊長,謀炸廣東水師提督未中,或說臨陣脫逃[4]。10月武昌起義後,到東江組織民軍起義,並參與攻打惠州的戰役。後歷任廣東副都督,代理都督。

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失敗後到星加坡經商。期間孫逸仙重組中華革命黨,要求畫押宣誓效忠孫逸仙個人,陳炯明未參加。

1916年回廣東成立粵軍,任總司令,反對洪憲稱帝的袁世凱。袁死後,被北洋政府封為「定威將軍」。

1917年擁護孫中山南下,發動護法戰爭,對抗北京段祺瑞政府。陳炯明在軍事上支持和幫助孫文在廣東的發展。

1920年8月,陳炯明成功擊退盤踞廣州一帶的桂系、滇系,請孫文重回廣州,11月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

1922年6月第二次護法戰爭期間,陳炯明與孫文政見不合,反對孫文的北伐討伐北方諸軍,主張「聯省自治」。當時粵軍將領鄧鏗遭暗殺,一般認為是陳炯明所為,但近來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孫文一方所為[5]。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在通知孫文後,令部下葉舉出兵圍攻總統府,並炮轟孫文寓所,並未傷其性命,意思僅在驅逐孫文離開廣東。孫文轉移到到永豐艦(後改名中山艦),並離開廣東。史稱「六一六事變」,而且還是孫文先發砲的。[6]

1923年1月4日,孫中山通電討伐陳炯明,以擁護孫文的滇、桂軍與倒戈的粵軍聯合,組成東西兩路討賊軍,1月16日陳炯明撤出廣州退守惠州東江。

1925年,孫中山派蔣介石率黃埔軍官學生軍兩次東征,徹底打垮陳炯明部後,陳炯明退居香港,創建中國致公黨,並擔任該黨首任總理,繼續奔走,後病卒於香港。死後返葬廣東惠州西湖紫薇山。





身後評價


陳炯明政治主張為「聯省自治」制省憲,效美國憲法之聯邦體制,但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官方歷史觀點一直認為陳炯明的「聯省自治」承認北洋政府國體的統治現狀,實質仍會導致變相軍閥割據。亦有人認為他是中國聯邦憲政的實踐者。



主政廣東期間對廣東有一定的建設,其對廣東的主要影響有:

政治上,反對孫文北伐主張,認為應「聯省自治」,推行廣東省基層自治。 

建設上,廣州市的正式建市,由其主導進行,建立立法、行政、財政、審計等機構,精兵簡政,與民休息。 

經濟上,興建公路,公家興辦實業,扶持民間企業等。 

教育上,建立公、私立學校,為全國之最;發展公辦教育,實行免費義務教育;請陳獨秀任省教育長。 

社會生活上,革除陋俗,主要禁絕鴉片與賭博,但其效果並不是特別明顯。 






資料來源 :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9%88%E7%82%AF%E6%98%8E






孫中山與陳炯明之爭--早産的"聯省自治"


【大紀元6月22日訊】


作者﹕吳稼祥



前些天在故鄉度假,陪著岳父大人欣賞了幾個摺子的京劇。對京劇,我是完全的外行,生淨旦醜都分不清楚。經指點,我才明白,看京劇其實很省心,忠奸善惡都寫在臉上。一個白臉出場,你就知道他不會幹好事,他不是要陷害忠良,必定會投降賣國。這種黑白分明的思維方式得以流行,成爲中國人的審美習慣,應歸功於後期儒家思想的統治與浸潤。經過以階級鬥爭爲綱的毛式思維強化,非白即黑,非善即惡,非忠即奸,幾乎成了當代中國人的思維定式。



孫中山、蔣介石被"審判"

用這個思維定式寫戲,就是我們看到的臉譜化的戲;用這種思維模式生活,就是充滿了冤假錯案的生活。這種思維方式看不到所謂"忠臣"身上的奸,也看不到"奸臣"身上的忠;看不到"善人"身上的惡,也看不到"惡人"身上的善,更看不到非忠非奸非善非惡。在中國歷史和現實中,掌握權力的人,通常就是當時給生活畫臉譜的人,而史官一般是事後畫臉譜的人。權力的嚴酷,通過歷史來緩解,這也是一種矯正。被當權者描成紅臉的人,常常被史官改畫成白臉。這就是翻案。所以,思維方式簡單而專制權力又猖獗的民族,製造冤假錯案和翻案,都是家常便飯。


中國現當代史上的冤案和翻案最多。最近被翻出來的大案中,有一例是陳炯明案,與本文主題相關,值得說說。陳先生因爲反對孫中山和蔣介石,被國共兩党的官方史畫成白臉,因爲孫中山先生是國共兩黨共同承認的"國父",蔣介石是國民黨的領袖,自然都是大紅臉,陳炯明居然起兵倒孫反蔣,還能不是白臉?至於孫中山當時都幹了什麽,陳炯明爲什麽要用炮轟他,就沒有人問了。隨著孫中山晚年推介的蘇俄模式爲禍中國日深,孫中山的偶像迎來了他自己的黃昏,他的對手陳炯明的臉上開始泛起紅潤。1978年,康白石著《陳炯明傳》一書,爲他鳴冤。1998年,陳炯明的公子與人合著的《一宗現代史實大翻案:陳炯明與孫中山、蔣介石的思想真相》重頭書問世,從政治理念上爲陳炯明翻案,將孫、蔣二人押上審判台。



主權在軍的軍閥政治

陳著在華語世界的政治思想界引起巨大反響是可以理解的,因爲他的頭上插著"聯省自治"倡導者的標簽,他可以被看成是在中國倡導並力行現代聯邦主義的先驅。如今主張在中國實現憲政民主的人,大多數都看到,作爲一個多民族大國的中國,其憲政民主不大可能在中央集權條件下實現,因此,異口同聲地爲陳炯明喝彩。在他成爲紅臉登場時,孫中山自然面如紙色。把顛倒了的歷史再顛倒過來,似乎大快人心,但在思維方式上卻沒有多大長進,仍然是非白即黑:原來錯了的對了,原來對了的必定錯。

現在被描繪的孫、陳之爭的核心,是在中國實行聯省自治,還是通過北伐建立中央集權制。既然國共兩党建立的兩種中央集權體制都給中國帶來了災難,似乎正義應當在陳炯明一邊。我看事情並非如此簡單。這裏涉及到政治理想與政治現實的複雜關係。即使我們假定,陳炯明是一個徹底的政治理想主義者,在他的聯省自治方案中沒有他想割據粵港並固守自己勢力範圍的私利考慮,在當時條件下,是否可能在中國建立起現代聯邦體制,也是值得商榷的。

我在前文談到,在主權在君的情況下,軍隊問題始終是中國解決不好的一個問題。"地方養軍隊,軍隊就容易成爲中央的敵人,中國歷史上的藩鎮割據之禍起源於此;中央養軍隊,軍隊就容易成爲人民的敵人,歷代人民造反,剪除暴政,改朝換代,根源在此。"在孫、陳發生衝突的時期,中國的主權既不在君,也不在民,而是在軍。主權在軍,自然就是軍閥政治。對軍閥政治,我們也不能搞臉譜化認知,把軍閥與惡棍劃等號。軍閥有儒雅者如吳佩孚,有卓識者如陳炯明,韓國的軍政府首腦還主動還政於民,實行了從軍政向憲政的過渡。但是在中國20年代,並非每個軍閥都有陳炯明的胸懷和見識,不排除若干軍閥借聯省自治之名,行軍閥割據之實。更何況,還有內外蒙、東西藏,新疆等清朝行省,並非願意加入聯省自治,而在積極準備宣佈獨立。在這種情況下,實行聯省自治,不能指望會建立起象美國那樣強有力的聯邦中央政府,因爲軍隊不是聯邦軍隊;也不能保證中國的領土能夠完整,因爲若干其他民族聚住區傾向獨立。



中國聯邦主義的播種者

因此,就當時政治現實而言,孫中山是對的,應當北伐統一中國,先將主權從軍閥手裏收繳到中央;就未來的政治理想而言,陳炯明是對的,中國應當實行聯省自治,那應當是在軍閥還權于中央之後。孫中山的錯誤是他完全放棄了聯邦主義的理想,改宗蘇俄的極權式中央集權主義,使得他創建的政權常期停留在軍政和訓政階段,無法向憲政過渡。雖然國民黨政權最終向憲政過渡成功,那也是僥倖,臺灣彈丸之地,沒有聯邦化壓力。陳炯明的錯誤,是他不懂政治現實,想在龜裂的土地上蓋聯邦大廈,而且要消滅當時唯一一個全國統一的象徵--孫中山。如果他成功,中國恐怕不僅走不上聯省自治的和平道路,而要陷入更加可怕的軍閥混戰局面,中國的統一需要更長時間,今天的中國版圖還可能保不住雄雞引吭的形狀。

但不管怎麽說,儘管陳炯明的思想有些早産,但他力主的聯省自治的思想和實踐都是中國政治史的寶貴遺産。他播下了種子,春氣動了的時候,總會發芽。

2002年6月12日





資料來源 : 大紀元評論區  http://epochtimes.com/b5/2/6/22/n198008p.htm 









板主 :



無定講這應該算是中國怹兜的家內事,佮阮台灣人一點都無治事(bo5 ti7 tai7無關係)...




但是企在一个關心家己"族群歷史發展"立場下...




"河洛族的陳炯明(tan5 -king2- bing5)"對上"廣粵族的孫中山"...




擱是另外一段令咱族遺憾的"成王敗寇sing5 ong5  pai7 khio3"血淚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