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潮人來說,最重要的移民中轉站當然是福建莆田。下鄉調查,常聽鄉人:“先祖遷自莆田。”再找族譜印證,確信此說不謬。現在居住潮汕延及惠陽、海南島的不少姓氏聚落,其先祖多由閩遷入,而尤以莆田籍居多。小小一個莆田,為何其移民遍布廣東沿海及海南各縣?這實在是移民史上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明代以前,中原人向福建移民,有以下幾個原因: 
  

1.為避戰亂。如東晉初年,世居中原的林祿人福建避亂,他起初定居泉州(時稱晉安),世代繁衍,林氏成為當時福建第一大姓,林祿被尊為開閡始祖。因莆田距泉州不遠,龐大的林氏家族由泉州向莆田發展。到了唐代,莆田林氏可謂盛極一時,林祿的十六代裔孫林披生了9個兒子;全部當了刺史,歷史上稱為莆田九牧(刺史也稱州牧)。因為族盛人眾,宋代以後九牧和六牧的後代向潮州播遷。 
  

2.隨南宋小朝廷由福建莆田逃避元軍追趕人潮州,宋亡後在此定居。
  

3.仕宦。莆田人文發展較早,且又是歷代中原人人閩的主要居留地,歷來人才輩出,外出為官者不少。如明代禮部尚書黃道周、吏部尚書方  獻夫等,皆原籍莆田縣,致仕後在當地落籍(方獻夫落籍於廣州)。 
  



關於以上情況可參考澄海縣志辦公室編寫之《澄海百家姓》一書,這裡不作贅述。本文 著重談的是莆田縣如何成為文章開頭所說的“中原移民的中轉站或中途站”。澄海縣建置較晚,又地處海濱,大多數人民是朋代以後才遷入的。
  


莆田成為移民中轉站的歷史最久。除了和珠璣巷、石壁鄉一樣,接待了一批批為避戰亂 而經莆田入潮州的移民外,它還有自己的特殊性,政府曾明確把莆田定為移民中轉站。 
  

原來明代從未元璋開始就建立了嚴格的戶口管理和移民管理。西元1388年,朱元璋經過 激烈戰爭,打敗了元朝統治者和各路農民義軍,建立了明朝。但是由於連年戰爭,生產力受到大規模的破壞,人口明顯減少,大量土地也相對減少。朱元璋要鞏固政權,當務之急是恢復和發展生產力。他採取了很多措施,其中一條就是獎勵移民。他移民的原則是把農民從“ 窄全”遷到“寬鄉”,人多田少的地廣的地方。

小潮州自宋代以來,經濟文化已有了很大發 展,隨著南宋統治勢力的南移,潮州已成為重要州縣。但是,潮州人民對元朝統治者的反抗 最為激烈,受到的鎮壓和屠殺也最慘重。元未明初,潮州人口銳減,急需補充,於是,潮州 這塊肥沃而又待開發的土地就成為移民們的目標。時值中原地區戰亂方息,瘟疫又起,中原 農民紛紛效法歷代移民,沿著他們開闢的移民路線一路南下。
  


朱元璋雖獎勵移民,但又怕流民失去管理,“惹事生非”,影響政權的穩定。於是在獎 勵移民的同時又實施了嚴格的管理,在全國幾個重要的移民必經之地,設立類似現代移民局 的機構,如山西通河南的洪洞縣古驛道,陝西、河南二省交界的潼關及福建莆田縣等。莆田 縣成為朝廷“設局駐員”的移民管理機構的駐地,有其獨特的歷史條件和地理優勢。

據《明 實錄》載,“凡民欲他遷”,需先在朝廷指定的地點集中,編排隊伍,等候官府放行。移民 多於“晚秋前後啟程,發給川資憑照”。於是大批從中原南來福建的移民,便紛紛湧來莆田 縣。當然,有的到來之後,只作短暫逗留,等領到過關照,便結伴沿著古驛道,翻過分水關 ,進入潮州境,各擇地安居,繁衍生息。有的則在莆田就地安居,過了數年再繼續遷徒。明 代這種有組織的移民活動,一直持續了半個世紀,直到永樂末年才結束。

朱元璋時代的移民 活動史稱“洪武移民”,朱棣時代的史稱“永樂遷民”。以後,全國人口漸趨平衡,由朝廷 組織和給予物質獎勵的移民活動便中止,但設在各地的管理官員並未裁撤,自發的移民仍須 來莆田集結等候領取“憑照”。
  


通過對明代移民史的研究,我們可以明白”先祖遷自莆田”的歷史背景。在明初的全國 性移民活動中,各地都留下不少文字記載和歌謠,如山西洪洞縣,至今在當年朝廷設局駐員 負責管理移民的機構廣濟寺旁,還有古大槐樹下的遷民遺址,並廣泛流傳一首民謠:“問我 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在哪裡?大槐樹下老鴰窩。”老鴰就是烏鴉。可以 想像,晚秋時節,槐葉凋零,烏鴉的叫聲又是那樣的使人心煩。這首民謠道出了移民者離鄉 別井的心境。

在莆田,至今還未蒐集到關於移民依依惜別家鄉時哀怨的吟唱。或許這和移民 者將要遷徒的目的地有關吧。潮州,宋時即有“海濱鄒魯”的美稱,有宜人的氣候,有肥沃 的土地,他們未來的定居地是漁米之鄉,這是飽經中原戰亂的農民所祈求的,於是心中沒有 牽掛,一路向所嚮往的福地走去。
  


不過,我們翻閱族譜,仍可以發現經莆田入潮州的中原移民,在字裡行間留記下自己對 祖籍的懷念之情。族譜中常有這樣的記載:“先世居住莆田烏衣巷××門樓”或“居住客鳥 巷烏門樓”等等。查遍莆田縣城,就是找不到烏衣巷或者客鳥巷。莆田縣志辦的同志也說不 出個所以然,他們認為歷史上沒有這些地名的存在。這是為什麼?筆者認為,烏衣巷很可能 就是移民者給自己的寄居地編造出來的地名,大家都記得“金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 斜”的詩句吧,烏衣巷是南京名門望族王、謝二姓的聚居她。原來他們南遷之後,仍不忘自 己的顯貴身世!而客鳥巷則明顯地表達了客居此地的心境。


這種假想有沒有根據呢?有的, 如跟澄海鄧氏同出一源的韶關鄧氏,原居南京珠璣巷,南遷入韶關之後,也命名居住為“珠 璣巷”。屈大均說這是“不忘(木分)榆所自”,也就是表達了對祖籍的懷念。不過,鄧氏從 此在韶關南雄定居,現在南雄珠璣巷還出名。而中原南遷的移民者,只在莆田駐足而已。隨 著他們繼續遷徒人潮,這些巷名便在當地消失了,但仍停留在他們的記憶中,並把它們傳述 給後代,於是一代代傳下去,到了修族譜的時候就以訛傳訛,子虛烏有的“烏衣巷”、“客 鳥巷”便出現在各姓撰修的族譜上了。






資料來源 : 北大中論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