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leon_jeng] 2006-1-15



我寫這個題目,是因為我有一個思考了很長時間的問題:我心中確立這個思想,茂名地區的居民,並非根據族譜所記載的大部分源流於福建,而是土著佔據了其中重要的部分。


我以前根據茂名地區的族譜資料,也曾經認為,茂名人大多源於福建,然而,族譜給我們帶來的謬誤結論,是非常有害的。這個問題,我在本網站的其它文章也有論述。我為什麼對這個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來闡述,是因為這個問題的回答,對茂名(包括高州)的文化源流的研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廣府民系在茂名地區的形成,是在隋唐時期,是馮冼氏勢力統治這裡的時期。當時形成廣府==要是俚越土著,這個問題不容置疑。廣府民系那個時候主要聚居地會是在土地比較肥沃、地勢比較平緩、水源豐富的地方,主要是茂名的鑒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即今吳川,化州南部和中部,高州中部、西部、北部和南部等、信宜南部。茂名附近則是陽江、恩平、開平、台山、新會、南海、順德等水源豐富土地肥沃的地區,在廣府民系形成的時候,福佬民系也在唐朝中後期開始由福建、廣東東部進入茂名、湛江,由於是他們後來者,則選擇了廣府民系居住人數比較少的地方居住,為比較乾旱的沿海平原地區,這在今天福佬民系的分佈上可以窺見,為電白、湛江市區、雷州、徐聞、遂溪等地。福佬民系進入的時候,當時這些地區的人口還是比較稀疏,他們大規模的進入,能够形成整片連接的居住地,甚至融合同化了這些地域的土著居民。我們不能否認福佬民系中有其他血緣系統的存在,這在閩南語言的變化、姓氏、地名、風俗等方面可以體現。


而在茂南區、茂港區,是一片福佬民系和廣府民系交錯居住的地區,我們研究這一地區的這種情況,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結論。


福佬民系與廣府民系交錯居住區主要以袂花江及其支流為自然分界線,分佈在這一流域的周圍,上游為電白縣沙瑯、林頭、霞洞等地是客家民系與福佬民系的分界交錯居住區,中下游由茂港區羊角、坡心、七逕,茂南區的袂花、鰲頭,吳川的蘭石而止,其後蘭石以下至海邊,有茂港區的小良、沙院與吳川的交界線是廣府民系和福佬民系的交錯居住區。我們可以看到,袂花江以東的原電白縣地域,地理環境上河流比較稀少,土地乾旱,是當時俚越民族居住人數比較少的地區(俚越居民及其形成的廣府民系是水稻稻作民族,需要有豐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地,當然也因為當時土著居民人口密度比較稀疏,他們有條件去選擇具有優良居住環境的地方居住),當閩南移民到來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原住民人口比較稀少的地方居住,當他們的人口數量大大超過原住民人口數量的時候,他們的文化包括語言、生活習慣、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就會把原住民的文化消滅而同化,這是電白縣福佬文化區形成的原因。電白是粵西地區閩南語系的方言島,閩南移民沿海而遷徙,遇人少之地而居住,而並非是一種墨漬式移民所能帶來這種情形。當然在融合過程中,電白福佬文化也吸收了原俚越民族及廣府民系的文化,這在語言、風俗習慣、地名、宗教信仰、姓氏上都是有所體現的。比如電白的黎話(雷話或俚話,閩南語系)、海話(閩南語系)與福建的閩南語有了較大的區別,有很多的古越語成份,而與再西遷福佬民系的湛江雷州話、海南話(亦閩南語系)也存在不同的差異。



在茂南區、茂港區的廣府民系與福佬民系的交錯居住區,則形成有另外一種情形,這是與福佬民系的擴張有關係,這種情形是一種墨漬式移民或滲透式移民。我認為,原來這一居住區較早前仍然是廣府民系的居住區,到了明代及清代,福佬民系居民人數增長,加上大量新來的福建移民,於是向外擴展居住地,水源豐富但土地並不太肥沃的袂花江地區原來就居住不少廣府民系居民,不過他們居住並不密集,於是福佬民系居民就可以滲透進來,形成這一地區福佬民系居民與廣府民系居民交錯居住的情況,而且這一地區發展至後來的人口密度非常高,人均土地較少,同時也體現到這一地區的人經商意識非常強,特別是這一地區的福佬民系居民,他們的土地缺乏,加上他們的經商傳統,就走上經商之路。另外這一地區的人習武風氣也較濃厚,不管是福佬民系還是廣府民系,這是福佬民系在擴張時期導致的械斗在所難免。為什麼主要是福佬民系在向廣府民系居住地擴張,主要是福佬民系的擴展性格造成的,他們性格剛強、勇於冒險、好強斗勇、凝聚力強、內部團結,有遷移的傳統。



我在對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經濟等形態進行分析,具有一定的資料,並進行了一些調查,儘可能做到客觀。在以下會列舉一些調查和分析,不足之處由大家共同研究糾正。


(1)方言情形:福佬民系和廣府民系的交錯居住區,主要是以方言來區分民系,方言是區別福佬人或廣府人的標誌。雖然在這個區域,福佬民系也通用廣府話,但他們的語言以黎話為主,福佬民系區域內的交際語言為黎話。其實在這個區域,廣府民系與福佬民系有著很大的區別,即廣府民系一般不通曉黎話的。畢竟福佬民系在電白、茂南區、茂港區形成的一個方言島,在整個地區他們是一個較弱勢的群體,他們的文化在廣府文化的夾縫中生存,只有廣府文化對他們的文化影響大,而他們的文化對廣府文化影響弱,表現在語言上,由於廣府話、北方官話(普通話)做為社會的交際語言,而黎話只作為福佬民系方言島的交際語言,他們的語言會逐步弱化,甚至有消亡的可能。還有一種情形,就是福佬人已經廣府化的情況,在這個區域普遍存在,他們的原來方言已經淡化,主要或完全操持廣府方言,那麼我也認為他們已經屬於廣府民系而存在,這些情況也將在下面分析。


(2)村落形態:在茂南區、茂港區的兩個民系的交錯居住區,主要是袂花江中下游的沖積平原區,土地並不太肥沃,這兩個區大片土地貧脊,歷史上水、旱、風、蟲災害十分嚴重,是有名的災區。茂南土瘦地乾,開發較晚。乾隆年間,皇帝有鑒於高州各屬曾下詔墾荒,允以免稅。當時茂南一帶村落稀疏,現在市郊區的村落,大多是近二三百年才發展起來的。市區許多村莊,也是清中葉以來,由於人口繁衍,農業發展,逐步形成聚落的。這也有清朝康熙禁海遷界的影響。對於袂花江流域,由於有水源的優勢,自然是發展居住地的首選。我認為,俚越族漢化為廣府民系後,袂花江流域也是廣府民系的一個主要居住區域,這是為什麼袂花江形成福佬民系和廣府民系交錯居住區和自然分界線的原因。古代茂南區人煙稀疏,也為福佬民系的擴張帶來機會。在近代,這一地區由於人口增多,可耕種土地減少,遷移的情況逐步減速,村落的基本固定,村落規模形態開始發展。處在平原地區,村落規模比較大,但是又基於土地的貧脊,又限制了村落規模的發展。福佬民系的村落相對較大,他們由於自身的凝聚力強、團結、宗族觀念強,為了對抗外力,他們喜歡聚族而居,同時土地並不是限制他們聚族而居的因素,他們經商能力強,可以有向外界發展的餘地。


(3)姓氏狀況:這一區域,存在不少的大姓獨姓村落,福佬民系以獨姓村落、主姓村落佔比較大比例,而廣府民系獨姓村落、主姓村落的比例比福佬民系小,雜姓村落有不小比例。這是因為廣府民系形成與福佬民系不同,廣府是土著民系,有較長的歷史積澱和發展,宗族觀念也沒有福佬民系強烈,雜姓村落易於形成和發展。福佬民系是後來者,他們有強烈的宗族觀念,他們的在遷移開拓中易於形成獨姓村落。福佬民系的大姓有鄭、陳、吳、劉、李、楊、林、倪、梁等,廣府民系的大姓有黃、李、梁、許、柯、陳、張、徐、鄧等姓。廣府民系有的姓氏卻也是由閩南移民而形成的,像許、柯、楊、陳、吳等姓氏,福佬民系也有從廣府民系演變過來的姓氏,典型的有古俚族大姓冼、馮、陳等姓氏。從姓氏族譜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地區一些民系變換的狀況。典型的是吳姓,吳姓在鰲頭是福佬民系的大姓,吳姓在西移的過程中,卻演變為廣府民系,這是分佈在鎮盛的幾條村莊如彭村、烏石等的吳姓,他們已經基本上以廣府話為主了。這種從福佬民系演變為廣府民系的情況在後期是比較普遍的,而由廣府民系演變為福佬民系的情況也有,如茂港區羊角和坡心的冼姓、陳姓居民是講黎話的,但在後期這種情況則變得罕有,這仍然是福佬民系文化佔弱勢的結果。另外是福佬民系有主動擴張的情形,而廣府民系向福佬民系居住地擴張的情況則少,這是福佬民系的個性所然,因為福佬民系凝聚力強,對外來民系有抗拒力,他們形成了局部的集團優勢,廣府民系是很難進入他們的地盤的。吳姓的演變可以說明這種情形,他們進入廣府民系的居住地,周圍是講廣府話的居民,逐漸他們也忘記了原來的方言,主要以廣府話為主了。福佬民系的擴張性可以從古越地名來研究,在福佬民系居住的區域,存在許多古越地名,如羊角的那鄒、潭祿、三橋、博羅、祿段、羅浮,坡心的潭陂、潭蓮,七逕的那螺、那艮、那增、那樓,袂花的羅祿,沙院的米稔、那澳、那讀、那碌、那賴、那興、祿蓬,小良的覃黎、覃利、那房頭、那興仔、那莊、調美、覃底、覃社、那覃等等,說明這些原來是漢化的俚越居民居住地,後來為福佬民系佔據或同化了。茂港區七逕的文貢村還有古俚族生活的遺跡存在,而在廣府民系所在的區域亦存在很多古越地名。


(4)習武風氣:尚武習武的風氣是這一區域的特色。福佬民系傳承了閩南福建人的尚武傳統,福建地狹人稠,居民以好狠斗勇為能,福建的宗族村落的械斗是十分厲害的。沿習而來,明清閩南移民也存在著這種傳統。在整個茂名地區的福佬民系居住區,尚武的風氣主要是在與廣府民系的交錯居住區。這一地區的福佬人較遲從閩南遷來,他們到來時,有擴張的需求,這樣武藝是很有用的手段,而電白縣較早期的閩南移民尚武的風氣則不濃厚。我們知道鰲頭、鎮盛地區的習武風氣都很濃厚,習武人數很多,其武術流派主要都是傳承於福建。同時,這一區域在民國時期出現了很多將軍,著名者有中將鄧龍光(鎮盛白沙)、中將陳沛(袂花坡仔)、中將梁仲江(袂花宋村)、中將鄧鄂(鎮盛白沙)、中將李以劻(坡心正村)、少將倪鼎桓(袂花華榖村)、少將梁文(鰲頭白鶴坡村)、少將陳賡桃(袂花椰子村)、少將鄭武(鰲頭飛馬村)等,佔據了民國茂名地區將軍的比例很高,這並不是偶然的。


(5)經商意識:經商並不一定是他們的天賦,而是在於土地因素和遷徙因素的影響,人口的擴張和遷移使他們走上經商之路,從而形成他們經商的傳統。他們未必十分聰明,未必是他們很有經商天賦,而他們勝在專業性,加上勤懇努力有衝勁,有傳統的經商意識。這在茂名的商業狀況可以看出,大企業未必是福佬民系做的,他們專注於精細專業的商業傳統,把一個看似很不為人注意的小生意經營到極好極致,是非常成功的一個群體。


(6)土地狀況:福佬民系的人口擴張十分快,這也是造成他們不斷向外移民的情況。人口的擴張,土地就會緊張,土地不足以養活人口,會出現很多的狀況:一是向外移民; 二是為了土地,械斗嚴重; 三是改變只是經營土地的情況,就是去經商,去讀書,去當兵。福建省本身就是這種情況。而處在這個交錯居住區,近代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所以也出現了以上幾種狀況。這個區域,土地並不肥沃,山地也不多,但處在平原,人口增長的速度比山區更為嚴重。在古代中國這個以農業為重的社會裡,沒有土地就意味著無法生存。這一地區解放前的大地主也特別多,家族勢力作大,如許氏、鄧氏、陳氏地主官僚,土地主要集中在這些大地主手中,更加劇土地的緊張。


(7)文化人才:過去這一地區文化教育並不比茂名其他地區發達,這可以從高考的上線人數和高分人數來觀察,是不是因為民系之間的磨合,還有經濟上的落後,以及教育的重視程度較低有關係呢?加上這裡尚武風氣經商風氣濃厚過讀書風氣,小農小商又一時不足以致富,造成整體的落後。但是這一地區的福佬民系或廣府民系緣於他們敢做敢為、講求義氣、精明能幹、精誠團結,在現代社會中湧現愈來愈多的精英人才,不僅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在經濟上亦有所成就。


(7)宗教宗祠:福佬民繫帶來濃重的宗族文化,這裡的宗族寺廟十分多,保存又非常完好,比如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袂花石浪墟的廣福廟、袂花扶提廟、袂花椰子村陳氏宗祠、袂花墟的白帝廟、鰲頭文武廟等,廣福廟與楊氏有關,扶提廟是吳氏宗廟,陳氏宗祠更不用說是陳氏的,他們都屬福佬民系的家族宗廟,這些廟宇與高州等廣府民系居住區的廟宇不同,它們很少祀奉冼夫人,多祀奉觀音關帝玄武等神祗。所以文化形態上屬於閩南文化的成份佔多數。


(8)風俗節曰:年例這個茂名地區特有的節曰,在交錯居住區是十分盛行的,而遠離交錯居住區的電白福佬民系居住區,年例節曰就不算太興盛了。茂名地區年例最盛的是茂南區,還有以前屬茂名地區的吳川市,這個節曰應該是源於廣府民系,當然從這個節曰在茂名地區三個民系都盛行的情況,也說明三者在文化上的融合。



處在這一區域的福佬民系,較電白縣東部沿海的福佬民系遷移遲,可以在語言上區別,在交錯居住區及周圍的水東、南海、陳村、沙院、小良、七逕、坡心、林頭、霞洞、袂花、鰲頭、蘭石流行方言為黎話,而電白東部沿海的電城、嶺門、樹仔、博賀、麻崗、旦場、馬踏等流行海話,雖然同為閩南語系,但已經有不少差異。電白縣東部沿海福佬移民在唐宋時代就已經開始遷移過來定居(即使如此,電白縣也存在為數不少的古越地名,如電白縣、博賀鎮、麻崗鎮、羅坑鎮、那霍鎮、麻茂村、祿嶽村、那菉村等),而交錯區的福佬移民甚至有的是清朝才從福建遷移過來,加上是與廣府民系的交錯居住,他們與較早來的福建移民在文化個性上有不少的差別。茂名地區的福佬民系和廣府民系的交錯居住區,不是福佬文化的核心區,也不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區,兩者在這裡形成交匯和衝突,最終是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主要方向是向廣府文化融合。廣府文化是茂名地區的主流文化,而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廣府文化、福佬文化也向著大中國的漢文化趨同,自己的特色越來越弱。這個區域福佬民系及其文化的存在,也說明最早之前,這裡主要是廣府民系的文化區域,而福佬民系是後來者,雖然他們和電白縣形成了福佬文化區域及其方言島,但他們處在廣府文化的包圍之中,很大程度他們已經向廣府文化靠近,吸收了很多的廣府文化,無論是語言(通曉廣府方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都與廣府文化有了較大的相似相同性,可以說兩者間除開語言的重大區別外,大部分是相近的。當然他們在語言(閩南語)、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亦保持有自己的特色,形成廣東漢族文化一個次文化層。



後記:寫完這篇文章,我十分不滿足,覺得自己的觀點幼稚或者甚至有些可能是錯誤的,我始終認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但我仍然在沒有充分的田野調查前把它寫了出來。我在肆意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沒有精力和能力去進行大規模的田野調查。但事物的形態都有著自身的規律,我可以按照這種可能的規律去敘述某種可能的觀點。我希望有機會去進行田野調查,來證明或反證自己的觀點,也讓大家去證明或反證自己的觀點,便是我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資料來源 : 八閩文化茶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puppy999 的頭像
    lovepuppy999

    河洛人----*海洋的子民*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