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年8月4日




[看看孫文的毛筆真跡,不是比伯公好多了嗎?文中多處有用到「支那」一詞,這應該不是自我作賤?!]








『支那』用語考

 



這幾天有一則新聞值得關注,據香港文匯報報導『重慶一間即將開業的火鍋館取名「支那」,引來鄰居和網友譴責。


日前下午,一名自稱該火鍋館老闆的男子表示取名「支那」是工作人員失誤,希望通過媒體向全國人民道歉。在火鍋館門口,男子為了顯示自己道歉的真誠,更高舉道歉信跪下。 』

 

 

套一句阿扁的話『有那麼嚴重嗎』?中國人不喜歡被稱為支那人,甚至連載台灣的中國人也不喜歡被稱為「台支」,這大概是因為日本人早年將China音譯成「支那」,一直沿用到日本「進出中國」之際,這使得許多中國人認為「支那」一詞是像罵人「倭寇」一樣是蔑視人的話,其實從古中國典籍,就把四周的其他民族視為「蠻夷」,把其他的民族的漢字不是加上「虫」,就是「犬」旁,這樣有把人「當人看嗎」?

 

 

清末民出的梁啟超的筆名就是「支那青年」,而「支那」這個用語,其實連孫文也用得很順,在網路上流傳的1915孫文給當時日本首相大隈伯爵的密函中,就自稱支那29次、對支政策1次、支那革命黨1次、支那國民2次、支那人1次。其中孫文開頭就寫道 『竊謂今日日本宜助支那革新以救東亞危局 ,而支那之報酬則開放全國市場以惠日本工商 ,此中相需至殷相成至大 ,如見於實行則日本固可一躍而躋於英國現有之地位為世界之首雄 。』原來這是孫文二次革命失敗走路到日本,開宗明義就是以「開放中國市場」之利來說服日本援助,也難怪是密函了。姑且不論其內容,「支那」一詞有何不對?

 

 

對於「支那」一詞的來源,有多種說法。本來筆者採用源自「契丹」的說法,但另一種比可靠的說法,據網友古斯表示『翻翻支那歷史就知,來源就是"宋史", 由於翻譯佛經,而音譯而來... 當時梵音讀"SINA",(就是指中國) 英文翻成"CHINA", 漢文就是"支那", 是唐朝傳至日本,日本才用這稱呼... 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法師欲在慈恩寺 西院建大雁塔。 . ......回大唐國七年以來法師與印度僧人的聯繫從沒間斷,是年中印度國摩訶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等致書於法師。書信的開首稱玄奘法師為「摩訶支那 國於無量經律論妙盡精微木叉阿遮利耶」,意為「 大唐國善解諸經律論的大師」。 (見《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七) . ......印度當時尊稱大唐國為 mahacina ,maha 梵文 意為「大」、cina意為「支那」即「唐國」。亦有 譯成「摩訶至那」或「摩訶脂那」。 http://www.mahacina.com/

 

 

當然也有人說是源自「秦」,但這應該與西洋人說的「秦客」沒有直接關聯吧?China其實要顧及音譯與民族血統,也有網友建議翻成「羌娜」,中國憤青看到時,應該不會覺得受辱?

 

 

資料來源 : Spieler的Widge  http://drspieler.blogspot.com/2008/08/china.html

 







「支那」並非是對中國蔑稱──補正「支那」的歧義



作者:Special

 




「支那」的由來和興起

 



「支那」是梵文「秦」讀音的漢譯,是秦時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再由去印度取經的中國僧侶帶回來,作為外來語寫在經文上。而來唐朝長安遊學的日本空海弘法大師(778-835,日本平安前期著名的思想家、漢詩文作者)等人也移植了這個新詞,空海在他的詩集《性靈集》中寫下「支那台嶽曼殊廬」詩句,這可能是日本最早用支那稱中國的文字。平安末期(1156-1185年間)成書的《今昔物語集》裏出現過「支那國」的提法;同時期(1106年)的《東大寺要錄》上也有「印度支那未嘗見聞矣」的話語。由於這些只是學者的讀物,一般民眾並不接觸,而且絕大多數作者照例用「漢土」或「中華」指稱中國的事物,還是習慣隨朝代更替稱中國為「唐、宋、元、明……」,所以「支那」一詞還沒正式成為日語。

 

直到江戶時代的一七一三年,一個叫約翰的羅馬人漂流到日本,學者新井白石奉命接待,他傾聽約翰講述世界的狀況,並據此寫了一本書《采覽異言》,是一本講解世界地理的書。他根據約翰對中國的發音「china」注上「支那」,從此開了日本實用「支那」的先河。

 

與此同時漂流到美國的日本人,也從美國人那裏學來「中國」的新稱呼,他們在寫下「支那」時還特意加上「就是唐、唐土、唐山」的注解,可見當時大多數日本人還不熟悉「支那」這個詞。

 

這樣始皇帝的「秦」,傳入印度後變成了「支那」,一路逆流回中國再輸出日本,另一路繞過歐美引進日本,由此在日本生下了根。

 

到了明治維新後的次年(1869),歌舞伎劇腳本作者默阿彌在作品《忘拿的藥》中,頻繁用「支那」和「支那唐山」,使「支那」很快流傳起來,並成為被廣泛應用的日語。明治時代出身的文學工作者們,就在這種語感下長大。其時,一直屬於日本國文學範疇的漢學被從新界定,其中的絕大部分內容獨立出來,「回歸」它應處位置,就被命名為「支那學」。

 


此後許多受「支那學」熏陶的日本學人對「支那」一往情深。詩人日夏耿之介(1890-1971)曾在《唐山感情集》的「敘」中這樣寫道:「對我來說,支那這兩個字本身就令我無條件地敬重酷愛……,支那就是china,支那兩字強烈地充滿世界一流文化國家的傳統和歷史的神韻。」

 


國運改變「支那」的「詞運」

 

「支那」和「支那學」興起在日本國力快速增強,而中國日漸沒落衰亡之際,導致它不幸命運的另一面也就難免了。

 

此前已經有了預兆。一八二三年思想家佐藤信淵在《世界混同密策》裏聲言:日本是神國,能夠統一世界。先從滿州進入,然後吞併支那,再讓全世界都成為日本的郡縣。

 

果然,明治維新了近三十年的日本脫胎換骨,儼然是羽毛豐滿的學生,去教訓懦弱無能的昔日老師。一八九四年日本發動甲午戰爭,中國敗北以割地賠款告終。以此為轉折,許多日本人嘴裏的「支那」就有了輕蔑意味。

 


隨後中國的一批莘莘學子去日本留學,他們來自敗於日本的「劣等支那國」,當然不會被欺軟服硬的許多日本人看得起。他們所到之處沒少橫遭白眼,走在路上常被日本孩子(受他們父母的影響)指著背脊叫「支那崽」。郁達夫在《沉淪》等小說裏,真實地記錄了留日中國人因受歧視而極度壓抑的痛苦心靈,並借主人公之口悲憤地吶喊:祖國,是你害了我,你什麼時候才能富強。

 


由此不難理解郭沫若、郁達夫等留學生們對「支那」稱呼的嫌惡。他們帶回國的這個「支那」當然不是好東西,也許有如此輿論,才有一九三○年中華民國政府通過決議並照會日本政府:因「支那」詞義不明確,請在公文和正式場合改稱「中國」。但日本直到戰敗才正式以「中國」取代「支那」。

 


與此同時,評論家竹內好和作家武田泰淳等人在一九三四年成立中國文學研究會,專門研究中國的現當代文學藝術以及相關現實社會和思想政治,這樣就使原來的「支那學」成了專門研究中國古代文史哲的學問。

 

 

糾纏於稱謂不如改變自己

 

據此可歸納出:一、「支那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專用名詞,它不含任何褒貶並沿用至今;二、中國對自己的稱謂作了明確的限定,日方應給予應有的尊重,在中日政府間的交往和其他正式場合,不可隨意用「支那」來表示中國。

 

然而這種歷史地學術地區分和帶政治色彩的官方規範,並不能立即改變日本民間關於「支那」的意識。雖然大多數日本人承認「支那」含有貶義,明白繼續使用是不友好的,但出於習慣思維和各種感情因素,不少人依然喜歡用「支那」。

 

已故當代作家大岡升平六四年來中國訪問時,不時脫口說出「支那」,他為此抱歉不已又無可奈何。

 

好在經過幾十年的「糾正」,稱「支那」的日本人愈來愈少了,但還很難更絕,特別是石原慎太郎那樣的右翼分子,他們還在咬牙用「支那」羞辱中國,由「支那」引發的爭議還不會停止。

 


對我們中國人來說,誠如老生所言,與其糾纏別人的稱呼不如改變自己。歷史上,日本海盜騷擾我國沿海地區,連帶日本人一起被我們稱為「倭寇」,日本侵華時,我們叫他們「東洋鬼子」,現在日本以實際行動為自己正了名。所以「支那」也罷,「中國」也罷,人必自辱而後人辱,如果我們不改變自己國民的素質——懂得自尊自愛自強;不改變自己的落後現狀——建設出一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再好的稱謂也不能為我們增色,更不能拯救我們的命運。事實上,在今天的日本,由於中國人犯罪的惡名,「中國」這個「美稱」已經等同郭沫若、郁達夫時代的「支那」了,更有日本人私下裏把類似「漢寇」「漢賊」的「桂冠」還給我們了。我們可以再作新的抗議,但中國當前的執政者,能拿得出名副其實的新名號嗎?

 




資料來源:台灣茶黨 

http://taiwantp.net/cgi/TWforum.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236















板主 :




"china"有學者考證,應該是來自"秦"抑是"晉"...






台語習慣佇名詞的後面加一个"仔 a"做詞綴...




因此不管"秦仔"抑是"晉仔"用"白話字POJ(教會羅馬字)"聲調先不論,攏寫做"chin a"...




合咧唸...就是
支那...








戇阿陸仔...






"china"...本底就是支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