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 : prp

2002.8



(前言:這算是一篇〝讀網報告〞,網路上相關文章很多,我根據自己的taste把心得整理下來,當然也另外看了一些書與原始論文,再加上一些個人的判斷。主要資料來自大陸,故應與台獨意識無關。若您想進一步瞭解,可上網用關鍵字搜尋。)



現在仍經常有人說台灣與大陸同文同種,但最近十多年來,國際遺傳學界已確認中國南、北方人(大致以長江為界)分屬南、北蒙古人種,故〝華人〞是同文不同種(可參考1994年Cavalli-Sforza等著的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Human Genes)。日、韓、滿、蒙、回、藏才是漢人(以下專指華北人種)的近親,南方人是語言與文化被消滅的南蠻(湘鄂川)與百越(浙贛閩粵桂)民族的後代,與台灣人同種的只是大陸東南沿海的越(粵)人,他們是越南人、泰國人的近親。


雖然早已有〝漢族百越(粵)系〞的講法,但這跟滅了別人的語言文化後稱〝漢族高麗系、日本系〞、〝大和族漢系〞或〝英吉利English族漢系〞(西元3000年時)一樣霸道。



閩南、客家人經常以中原南下的漢人自居,但也有民族學者認為他們是南方的土著。感謝現代的科學,這問題終於得以解答,再多的文史論述也抵不過一組科學証據。科學家使用的原理很簡單,以血型為例,假設甲與乙二族群中屬A型的人的比率分別為 P1 & P2,若丙族群有x 比率的基因是來自甲族群,(1-x) 比率來自乙族群,則丙族群中應有 Pm=xP1+(1-x)P2比率的人是A型,由此可推導出來自甲族群的比率 x=(Pm-P2)/(P1-P2)。


但若二族群中屬於A、B、O型的人的比率都很接近,血型就不是好的指標。好的指標其頻率差異要大,且不受環境適應的影響(最好又容易分析,可得到大量樣本)。1991年大陸學者趙桐茂等人(遺傳學報18(2):97-108)發表了全中國24個民族、74個群体的免疫球蛋白的異型頻率分佈,發現有兩個單体型Gm1,3;5與Gm1;2的出現頻率南方人與北方人差異很大,由北向南一個遞增一個遞減。屬於這兩個型的人口比率分別是:洛陽(149人受檢)28.26﹪、39.35﹪;商丘(112人)24.04﹪、35.48﹪;廈門(115人)64.55﹪、21.12﹪;汕頭(110人)58.46﹪、16.79﹪;梅縣(92人)71.71﹪、11.76﹪;廣州(144人)74.09﹪、9.58﹪;浙江景寧的畬族(120人)75.44﹪、11.06﹪。



若作較為保守的估計,以商丘、閩客與畬的Gm1,3;5頻率 P1,Pm & P2用上述公式計算混合比率 x,則廈門(汕頭)人與梅縣人分別有21﹪(33﹪)與7﹪的北方人血統。若以洛陽、閩客與畬的Gm1;2計算,則分別有35﹪(20﹪)與2﹪的北方人血統(廣州人的北方血統比梅縣人更低)。民族的混合是複雜、多元的,取樣上也會有誤差,結果難以完全一致,但已充分顯示閩南人(廈門、汕頭)、客家人(梅縣)的民族主体都是南方的民族(佔七成五到九成以上的基因)。



另大陸學者金力等人在2000年(Human Genetics 107:582-590)發表中國各省男性Y染色体(XY不同源,不能交換它們的片段,故只有Y可世代相傳而不變)單体型的頻率分佈,結果顯示各省漢族的頻率分佈相近,廣東、福建人父系遠祖的主体仍有可能是漢族。但廣東、福建人的取樣人數只有15與13人,人數太少,說服力不夠,且杜若甫等人(見Sforza的書,或上網查詢)發現南北漢人姓氏的頻率分佈不同(閩粵群與贛湘鄂川群先合併,再與皖江浙群形成南方大群,與北方群分開,又武夷山-南嶺形成明顯的分界線)。而即使父系遠祖是漢族,Y染色体上的基因數只有二十幾個,只占全部基因數(估計在二萬七千到三萬九千之間)的千分之一,主要功能只是啟動男性的發育,類似一把鑰匙,與男性有關的功能仍在其他染色体上。


大陸學者李伯謙把代表越族的幾何印紋陶文化(涵蓋蘇南、皖東南、浙、贛、閩、粵、桂)分為七個區,其中有包括福建、浙南、台灣的閩台區,包括廣東、廣西東部的嶺南區,包括漳州、潮汕地區的粵東閩南區(目前屬閩南語區)。漢初這三個區有三個越人的國:閩越、南越與南海(以上見蔣炳釗等合著的〝百越民族文化〞)。唐朝以前漳州、潮州、汀州、梅州均為畬族人的聚居區,唐初與唐末漳州兩度被均是來自河南淮河地區的陳元光、王緒的軍隊征服,這些河南人在福建生根,不斷與當地人通婚,加上畬族人隱藏自已的族屬,而終致平地畬族的滅亡,取漢姓後所有人皆認北方漢人為祖(且好稱名人之後)。即使是深山裡的畬族(漳州靠海山區也仍有幾個畬族鄉)也已幾乎漢化,只差沒忘記自已的族屬而已,他們講一種近似客家話的語言。客家人有〝不忘祖宗言〞的祖訓,但真正的祖宗言早已消失。中國六十三萬(1990年)畬族人中只剩廣東惠東一帶有九百多人使用一種被歸入苗瑤語系的畬語,但也有學者(游文良,見施聯朱等編的〝畬族歷史與文化〞)指出,惠東一帶的畬應是瑤或受瑤強烈影響,惠東畬語其實可能是瑤語而非畬語。



歷史上的百越是指壯侗(泰)語系諸民族,南蠻指苗瑤(自稱Hmong 與Mien)語系諸民族,這兩語系雖也是有聲調的單音節語言,但中國以外的語言學家認為它們與漢藏語系無關(屬不同的超語系,可上網查詢)。大陸學者鄭張尚芳1991年(見董楚平的〝吳越文化志〞,人民出版社)發現西漢劉向所記錄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 得與王子同舟…)及越絕書中記錄的〝越王句踐維甲令〞的古越語發音與古泰國話相通。


大陸客家人的民族主体是畬族。畬族(意指刀耕火種的游耕族,自稱〝山哈〞,〝哈〞是畬語〝客〞的意思,見〝苗瑤畬…文化志〞,人民出版社)自稱源於廣東潮州鳳凰山,從分佈地域與考古文化上看應是百越的一支(南海越),但從Y染色体分佈(金力只檢查了11人,見Am. J. Hum. Genet. 65:1718-1724)與狗祖先槃瓠崇拜上看又像是南蠻,故可能是越與蠻的混合,而以越為主。客家人被來自江西的人漢化(江西人的主体也是越人),故客贛方言最相近。閩南人可能是閩越人南下,當然也含在地的畬族(今日浙閩的畬族也必然包含閩越)。福建的族群很複雜,他們被來自浙江(與河南)的人漢化,但卻產生五個不同的方言。過去統稱的閩方言,現在已被語言學界分成閩南、莆仙、閩中、閩東、閩北五個方言,與粵、客、贛、湘、吳、徽、晉等方言同級。漢語方言的形成都跟原土著語言有關,代表有大量土著存在。



而台灣的閩南、客家人, 根據馬階醫院林媽利的HLA(白血球抗原)研究(可上網查詢),則又帶有約13%的高山族基因。慈濟大學陳叔倬(可上網查詢)也認為所有研究皆指出台灣漢人與高山族無直接關係而與大陸南方人相近。混血比率看來很低,似不合〝有唐山公,沒唐山媽〞的講法,我想這或許是因平埔族本來就含有閩越人基因。從文化相似性上看(上述的越文化〝閩台區〞),平埔族的祖先應有很多是來自福建。根據日據時期學者研究,台灣原住民族中平埔族的體質與閩南人最接近(忘了是那本書上看到的)。而即使是高山族也含有越的成份,因根據金力等人的研究,高山族的Y染色体頻率分佈與海南黎族、上海良渚文化時期的古越人的類似。不管實情如何,原住民的比率只會更高不會更低,台灣人百越與南島的成份(閩南八成以上,客家九成五以上)遠大於漢是可確定的,故台灣人雖講漢語但不應自稱漢人(用英文溝通的人也不應就自稱英吉利人)。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周公孔子,李白杜甫,…五千年文化,四大發明,都是別人的歷史,蚩尤才更接近我們的始祖。所謂五胡亂華,那是北方民族內部的事(奇異的是與藏族最接近的反而是日(琉球)、韓(濟州島),他們與Einu、Eskimo、印第安人的Gm1,3;5的比例都在10%甚至5%以下,似最接近早期的北支蒙古人,而蒙古族、回族的則約有25%,與漢族的接近,所以古時候可能也有〝華亂五胡〞的現象),游牧民族一波波的南下與東進其實是始於黃帝族與周族(周族甚至可能含有印歐血統,因當時吐火羅人(史稱犬戎、月氏)的勢力已達周的西部與北部,即甘肅東部與內蒙鄂爾多斯高原一帶,商朝祭祠坑中就發現有白種人的頭骨;又據金力的資料,北方人中有5%的男性帶有一種推測是來自高加索種的Y染色体)。所謂中原人南下,只是到蘇南與浙北而已(今日江南人已接近北方人),到閩粵的很少。



根據1990年的人口普查(可上網查詢),〝外省籍〞占台灣人口的13%,其中籍貫在古南蠻與百越地區的占75%,若不計入鄂、皖、江、浙,則有47%,還有不少人有台灣母親。所以台灣地區九成三以上的人都不算是漢人,而屬南蒙古人種。




附註:有一篇研究蒙古人種粒線体DNA(mtDNA,在細胞質中,由卵子提供,故母系遺傳)的文章(Genetics 130:139)提到一段蒙古人種特有的9個鹼基對的缺失(9-bp deletion),一般蒙古人種中(日、韓、越南、馬來)此缺失出現的比率均約為15%(日本116人有16.4%),而台灣漢人(20人受檢)則有40%。從另一篇文章(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57:403),台灣布農、排灣、阿美族(各19,21,22人)均約為47%,菲律賓(混雜組79人)44.3%,南中國人(103人)22.3%,其他爪哇、東印尼都在25%以下。若 P1,Pm 與 P2 分別以45%、40%與22%計算,台灣人應有78%母系來自原住民,遠高於林媽利的13%,正印証了〝有唐山公,沒唐山媽〞的講法。但也可能是取樣有誤差(只20人),台灣人應分析自己的Y染色体(父系)與mtDNA(母系),可能已有人作過,但我沒有資料。





補充解釋 〝南、北蒙古人種〞:



南北蒙古人的兩個極端是印尼人(原馬來人proto-Malay,多是雙眼皮)與西伯利亞的Buriat, Ewenki等人(或蒙古人,多是單眼皮)。他們不僅相貌明顯有別,許多基因的結構(例免疫球蛋白、白血球抗原…等的分型的頻率分佈)也不同。這兩支人種的分開可能有兩萬年以上(現在全人類的非洲男、女共祖是在十多萬年前),柳江人與山頂洞人可能是他們的代表。中國境內的人是這二支人種的混合。過去認為蒙古人種發源於北方,逐步把東亞的原住民族(可能是矮黑人種)往南推。但金力等1999年的論文提出一新看法,認為黃種人發源於東南亞,然後進入華南。其中有一支越過長江、黃河而建立了北支蒙古人種。Cavalli-Sforza的書根據五、六十個基因分析全球各大洲各民族間的關係,算出他們的遺傳距離,再建構出所謂的系統發生樹,而把南中國人與東南亞人結成一群,遺傳距離上與南中國人最近的是越南人與泰國人。


現在幾乎所有有關這方面的分析的論文都有類似的結論。趙桐茂的免疫球蛋白的文章也是把中國人分成兩大群,湖北(讓人很意外)、湖南、四川都在南方群裡,安徽、蘇南、浙北(也讓人很意外)則在北方群裡(原來江南人不是南方人而是北方人)。其實今日我們很容易從長相上看出浙北人與福建人的不同,福建人與越南人更接近(從1998年的平均身高看,華北、東北人是169.3cm,江浙人是 168.6cm,閩粵人是165.0cm,顯然江浙人是北方人)。在千年的漢化過程中,長相似漢人應有社會優勢,故在〝社會選擇〞的壓力下閩粵人的相貌應會向漢人靠攏,但至今仍有差別。而在大家看不見、沒有〝社會選擇〞的壓力的地方,例免疫球蛋白、白血球抗原…等,則保留了它們原來應有的樣貌。


其實日、韓(尤其是韓)的漢族成份應不下於福建人(而且漢、日、韓本來就都屬北支蒙古人),但他們早已成立他們自已的民族,不再認漢族的根,若當初韓國沒脫離中國,則今日韓國人的祖譜也會從簊子或衛滿(就像閩南人的陳元光與王審知)寫起,然後全部歸到黃帝。


順便再提一下日本人。過去日本人一直自認他們是二千三百年前進入日本的彌生人的後代,原來落後、被他們看不起的繩文人(屬北支蒙古人)已被局限到北海道(愛奴人)、琉球(琉球人)等地。但最近日本人Y染色体分析發現以本州、九州為代表的日本人,有六成的Y染色体(即父系)是來自他們看不起的繩文人。Y染色体的取代應比全体基因快速,因男性的競爭很激烈,故全体基因繩文人的比重應更高,或許也會達八成以上(〝八成〞是我沒根據的猜測)。這點和福建人很類似,因過去福建人也努力撇清他們與蠻族的關係,且編造族譜來証明自已是漢人(社會壓力不得不如此)。但現在真相都漸次揭開了。







資料來源 : 台灣茶黨 http://www.taiwantp.net/cgi/roadbbs.pl?board_id=3&type=show_post&post=127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