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今馬來西亞的貨幣單位,華語稱“令吉”,是從馬來語“Ringgit”音譯所得,但“Ringgit”一詞又從何而來,却鮮有人知。幻云以為,其源頭是漢語方言(潮汕、閩南)。
關於其源頭,歷來流傳有兩種說法:
一是壯形原生詞,謂因往昔於東南亞流行的西班牙銀幣周邊堈有齒型,故遂從馬來語中原表“鋸齒(gerigi)”意的“ringgit”引申為錢幣單位之稱,然筆者以為這一說法經不起推敲。
(按:首先雖然西班牙勢力曾有一度在東南亞極度活躍,但與當時早其東渡的葡萄牙及稍遲的荷蘭也僅處於分庭抗禮的局面,所占領的是菲律賓一帶(1565-1898),而馬來西亞(或更確切說是“Tanah Melayu”)各地雖依次分别曾被葡萄牙(1511-1641)、荷蘭(1641-1824)、英國(1824-1957)、日本(1941-1945)、共產黨(2周)等勢力佔領,却與西班牙没有正面交集,說“Ringgit”是受上述殖民視力影響而得此稱尚屬合理,平白扯上一個外域殖民勢力文化就有些難以說得過去;再者,馬國政府將“Ringgit”正式定為本國貨幣名稱以取代此前受英政府殖民统治影響而被國際稱作的“元(Dollar)”,已是在1975年間,那是東南亞早已不是西班牙的舞台了。且看看《Kamus Dewan》對“ringgit”的釋譯:其一,一百仙的幣值(mata wang yg bernilai 100 sen);其二,2.5印尼盧比的幣值(Id nama mata wang harganya 2.50 rupiah);上述兩類同出一脈;其三,鋸齒(gerigi atao rigi-rigi),此義自成一脈。
這些義項在印尼與“ringgit”中均有保留,其中在貨幣單位這一點上印尼語詞典中的叙述相對詳細,可為佐證:其一,2.5印尼盧比的幣值(印尼不再使用)(Mata uang sejumlah dua setengah rupiah (tidak lagi dipakai di Indonesia));其二,馬來西亞和汶萊國家的貨幣(mata uang negara Malaysia dan Brunai);可見該“ringgit”名稱也曾為印尼使用,然而印尼過去也只曾被荷蘭統治過,和西班牙也渊源不深。《新印度尼西亞漢語詞典》“ringgit”目下列出的詞組例子為:ringgit besar(西班牙銀幣)、ringgit bulat(新加坡銀幣)、ringgit kepala(印度銀幣),顯而易見,馬來語或印尼語用“ringgit”來指稱貨幣,和西班牙銀幣ˋ外形没有關係、和ringgit的鋸齒義項也没有關係,而根本就是當初流傳的各國銀元統稱,這在後文援引的《潮州志•實業志•金融》即有記載。)
反過來看另一種說法——從南方方言的“龍銀”而來,潮汕民諺的“笑笑,龍銀換紙票”,便是最好的佐證。據陳景熙在《潮汕橋批予近現代汕頭貨幣史》一文中援引《潮州志•實業志•金融》時的陳述,“龍銀”是銀圓時期的橋批貨幣單位——
“龍銀”、“大龍銀”、“龍”、“大龍”,是原來特指清末本國鑄造的銀幣,“自鑄銀元始於光緒間,俗稱‘光緒龍’原注:一面镌蟠龍一條,一面镌‘光緒元保’四字”。後來在口語中又成為當時匯集於汕頭貨幣流通領域的各種銀圆的總名。“汕頭為潮嘉汀各屬出外移民所必經之地。故各地之通貨:墨西哥銀元、香港銀元、日本銀元、安南銀元、新加坡銀元、吕宋銀元、西班牙銀元、秘鲁銀元等,咸集於此,總名之為‘龍銀’。”但在僑批中出現的“龍銀”,似乎還是特指清代本國銀幣。
作為各類流通銀圆的總名,“龍銀”這一僑批貨幣單位隨著大量為謀生旅居東南亞並匯款回鄉的華僑而流傳開來——尤其是印尼、馬國這兩處華人主掌經濟命脈的地方,似是順理成章、自然不過的事了,也比出於西班牙銀幣影響的說法來得可信。更何况從發音上,潮州话的“龍銀”和“ringgit”是如此相近,但從音譯轉寫的角度來說,筆者以為“龍銀”雖起於潮汕,然“ringgit”的語音實則却是取自聽覺上幾乎如出一轍的福建方言。
從漢語方言的“龍銀”到馬來語的“Ringgit”再到華語的“令吉”,形成了一個多重音譯的輾轉過程,然而時至今日這層渊源早已模糊得難以辨認,當2004年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出於兆頭、書寫問題的因素而爭議將原有的“零吉”改为“令吉”或“靈吉”並最终定為“令吉”的時候,也都不约而同將音譯對象鎖定在馬來語的“Ringgit”上,而再無人想起回顧那原汁原味的漢语方言詞“龍銀”。於是在漢字寫法上,經過中介激場——馬來語一來一回的吸纳和反飲刍,原有表意詞“龍銀”就這麼“無辜”地被外來音譯詞“令吉”给“偷樑換柱”,徹底淘汰掉了。
資料來源 : 馬來西亞佳禮中文論壇
- Sep 24 Wed 2008 21:54
馬來西亞 貨幣單位名稱跟 閩南語的關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