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10 華夏經緯網
據說,還在松山城中時,就曾經有人勸說洪承疇投降,被他堅決拒絕。因叛將獻城而被俘後,清兵把他帶到主帥面前,強迫他下跪,他輕蔑地說:“我乃天朝大臣,豈能在小邦王子面前下跪! ”擺明瞭已將生死置之度外。那麼這個錚錚鐵漢為何後來又改了主意呢?史上最“桃色”的勸降幕後——莊妃色誘洪承疇究竟有幾分可信度?
一粒飄落的灰塵
洪承疇被押解到盛京後,關在皇宮內的三官廟裏。他已經下了必死的決心,每天披頭散發,光著腳,不吃不喝,對皇太極罵不絕口。皇太極不僅不生氣,還動員了盛京城中所有能動員的力量前去勸降,這其中大部分是洪承疇以往在明朝的同事們,讓他們現身說法。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範文程。
在大多數人勸降無效的情況下,範文程出場了。名士就是有名士的風度,他面對洪承疇的暴跳如雷不但不惱怒,反而和風細雨與之談古論今,讓洪承疇不得不反思: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人就怕冷靜,就怕想到值不值,一旦從牛角尖中鑽出來,發現天地之大,就不會一心求死了。
恰在這時,積在房樑上的灰塵飄落下來,落在了洪承疇的衣服上,洪承疇不由自主地用手輕輕撣去。這個細微的動作被範文程看在眼中,他暗自一笑,隨即告辭出來,徑直向皇太極稟報:“承疇不會死,這種時候,他連衣服尚且愛惜,何況生命呢。 ”
勸降洪承疇的三個版本
皇太極知冷知熱搭臺階
《清史稿·洪承疇傳》中記載,皇太極親自來到三官廟看望洪承疇,並脫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的身上,親切地說:“先生不會感到冷吧? ”洪承疇望著皇太極許久,終於長嘆了一口氣,說:“你是真命天子啊! ”歸降了清朝。
到這裡我們就該明白了洪承疇他不是不想投降,他是不能降!那一邊大明王朝已經告訴世人,他是民族英烈,已經為國捐軀了!這個時候,如果我洪承疇要投降大清王朝,你大清王朝必須得給我一個很好很好的說法,得讓我向全天下的漢族人有一個交代!
這個交代是什麼呢?唯一的藉口就是:皇太極是真命天子,我洪承疇是良臣終於遇到了明主,可以降了。
莊妃娘娘的“迷魂湯”
民間廣泛流傳的另一個版本是莊妃勸降了洪承疇,這個版本的經過大致是這樣的:洪承疇一動不動地躺在光板床上,忍受著饑渴的煎熬,只求速死。忽然聞到一股奇香撲鼻而來,瀰漫在整個囚室中。他精神為之一振,微微張開雙眼,面前竟站著一位滿洲貴婦人,嫋嫋娜娜,一頭烏黑油亮、光可鑒人的秀髮,挽著高高聳起的雲髻,衣袖下腕似嫩藕,手如蔥白,窈窕的身材如風擺楊柳、出水芙蓉。洪承疇只覺得整個囚室變得亮堂起來,似乎連饑渴也忘了。
莊妃說:“聽說洪將軍有年過花甲的老母,你若走了,誰來孝敬她?聽說洪將軍閨房中有結發的妻子,偏房中有嬌美的愛妾,你舍得讓她們獨守空閨嗎? ”洪承疇聽後酸楚萬分,一言不發。莊妃覺得時機來臨,連忙從帶來的竹籃中取 出 玉壺,兩隻酒盅,倒滿人參湯說:“洪將軍已決心一死,我不敢讓洪將軍壞了名節,這是送行酒,請將軍飲下。”洪承疇沉默良久,一口喝了下去,誰知“酒”剛一入口洪承疇便覺出這不是酒是人參湯,心中不由一喜,不禁連飲數杯。莊妃又說:“洪將軍已數日未進飲食,身子虛弱,再多飲幾杯吧!”說著雙手按住洪承疇的雙肩,洪承疇似乎被雷電擊了一下,不由伸出雙手,緊緊握住了莊妃的手。莊妃故意嬌滴滴地說:“洪將軍還有什麼話嗎? ”莊妃的所言所行,喚起了洪承疇對女人的思念,對生的留戀,他決心不再去死……
至於堂堂大清的皇妃怎麼能隨便委身他人?這個聽來荒唐的傳說之所以能夠流傳開來和歷史上滿蒙部族在對待兩性關繫上的觀念、風俗不無關係。在那些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部族中,如果一位女性能夠把一個英雄收服過來的話,不但不會受到族人的鄙視,相反,她也會像英雄一樣受到大家的愛戴與尊敬。
另一種更可信的野史
相對來說,另外一種野史的說法更可信。據說洪承疇被俘後,絕食九日,只求速死。皇太極見勸降無效,又愛惜他是一個人才,就將他放了。但在洪承疇入關途中,遇見了一個家中的僕人,這位僕人告訴他:現在明朝上下都以為他已在松山會戰中戰死,如果他活著回去,而“所統三軍俱沒,地方俱失”,朝廷定會問罪,到時死的就不是他一個人了,他的妻子兒女都將受到牽連。洪承疇進退兩難,猶豫再三,決定返回盛京,歸降皇太極。
這個說法的可信度就在於,當時明朝對敗軍之將確是施以嚴懲。《清史稿》記載:洪承疇歸降之後,皇太極對他說:“朕發現你們明朝君主,宗室人被俘獲不施救。而將帥戰敗被擒獲,若有人投降,君主要麼誅殺他們的妻兒,要麼將他們變賣罰為奴隸。這是舊制還是新制? ”洪承疇回答說:“以前沒有這種制度,是近年才有的。 ”皇太極十分感慨地說:“君主不賢明,臣子欺上瞞下,枉殺之事就會層出不窮。將帥死戰被擒或者走投無路歸降,為什麼要加罪于他們的妻兒老小呢?他們殘虐無辜也太厲害了! ”洪承疇聽到這裡,淚流滿面。
天聰五年(西元1631年)九月,明太仆寺卿張春兵敗被俘之時,也曾對前來勸降的達海、庫光頭纏等人說:“如果我現在死在你們手上,我的五個兒子和三個孫子就可以活下去了。 ”同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大淩河守將祖大壽因為心繫遠在京師的次子的安危,而對是否出降頗為猶豫。他在寫給清軍副將石廷柱的信中,有這樣的字句:“若能設計,將在北京之二弟救出,此乃兄全我祖氏之大恩也。 ”
崇禎皇帝對於敗軍之將和他們的家人毫不手軟地予以嚴懲,與皇太極招降優待明軍降將的做法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歷史走到今天,假如公正地評判,相信大多數人會原諒洪承疇們的背叛,因為他們所背叛的朝廷,已經失去了天道和民心。
兩年後,清軍大舉入關。在平定中原、江南和西南地區的進程中,洪承疇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反證出皇太極寬廣的心胸和敏銳的政治眼光。
資料來源 : 華夏經緯網 http://big5.huaxia.com/zhwh/gjzt/2009/11/1631297.html
開清重臣洪承疇學術研討會在南安召開
作者:江濤 2004
“開清重臣洪承疇學術研討會”,由南安市政協主辦,福建省名人研究會、泉州市泉州歷史研究會、泉州市洪承疇學術研究會協辦,南安市英都鎮人民政府承辦,於11月16日在南安市召開。來自北京、東北、福州、廈門、泉州、漳州等地近80位專家學者出席了會議。
《求是》雜誌原副總編蘇雙碧,文化部社會文化圖書館司原司長、清史編纂委員會顧問陳琪林,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總編王宏志,福建省方志辦副主任、福建省名人研究會會長盧美松,南安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洪本地,南安市政協主席姚重賀,中共南安市委副書記洪自強,泉州歷史研究會副會長吳幼雄,泉州市洪承疇學術研究會會長龔丕尚等出席開幕式。開幕式由盧美松主持,姚重賀致開幕詞。遼寧社科院副院長謝肇華、遼寧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何溥瀅聯名發來賀電。
這次研討會共收到論文36篇。研討會分三節進行,分別由王宏志、吳幼雄、劉鳳雲、陳支平、王思治、唐文基等六位專家、教授主持。王宏志、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教授陳金陵、王思治、劉鳳雲、王政堯,遼甯大學教授李治亭,福建師大歷史系教授唐文基、王大同,廈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陳支平等幾位專家學者在大會發言。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洪承疇“審時度勢、安邦濟民”這一主題,依據史實,結合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對洪承疇在清初的歷史作用,進行交流和探討。
大家一致認為:洪承疇在以清代明封建王朝的更替中,對中華民族的統一,緩和滿漢民族矛盾,減少戰爭損失和生靈塗炭,以民為本,關注民生,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等方面曾作出巨大貢獻,是一位有功於國家,有利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傑出歷史人物,必須給予充分肯定。
專家學者還對進 一步加強洪承疇的研究提出寶貴建議,如將洪承疇的事蹟編入鄉土教材,作為對中學生進行“成才之路”和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等。中共南安市委副書記洪自強作了會議總結。
資料來源:泉州社會科學
史上最值得天下人敬重的一位漢奸母親
洪承疇
中國的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母親,她的兒子投降變節後,自己卻始終堅守中國女性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風骨,成為中國母親的典範。因此,世人從沒有由於她是漢奸的母親而疏遠她和排斥她,而是更加的敬重她和仰慕她,並給於她"素月孤舟"的稱譽。這位母親就是經不住滿清美女誘惑而投降變節的原明朝重臣洪承疇的母親傅氏。
洪承疇是福建泉州人,父親洪啟熙是明朝末年的秀才,性格莊重,以至孝名聞鄉里。母親傅氏是名門閨秀,教子極嚴。她為洪家生子有三,長子承疇,次子承畹,三子洪承畯。
洪承疇
洪承疇幼年時入溪益館讀書,因家境貧寒,十一歲輟學,在家幫母親做豆乾,每日清晨還要到英圩埔走街串巷叫賣豆乾。當時西軒長房的才子洪啟胤在水溝館辦村學,洪承疇叫賣豆乾之餘,常在學館外聽課,偶爾也幫學生做對子。洪啟胤發現洪承疇極有天份且抱負不凡,免費收洪承疇為徒,重返校門。洪承疇學習用功,博覽群書,從小就表現了治國平天下的願望,甚得洪啟胤賞識。洪啟胤曾在洪承疇的一篇文中批下"家駒千里,國石萬鈞"的評語。萬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二十三歲的洪承疇赴省參加鄉試,為乙卯科中試第十九名舉人。次年,赴京會試,連捷登科,為丙辰科殿試二甲第十四名,賜進士出身。
洪承疇才華橫溢,深知謀略,一登龍門就為朝廷器重,三十八歲時便因圍剿叛軍有功而官至延綏巡撫。崇禎九年,即公元1636年七月,洪承疇率軍在臨潼大敗李自成叛軍,致使叛軍被圍困在叢山之中長達三個月之久。兩年後,滿清在東北興起,明朝的遼東防線危機,袁崇煥被屈殺後,洪承疇從圍剿李自成叛軍的前線被調到遼東,總督薊遼戰事。不久兵敗被俘,因經不住清太宗皇太極的永福宮莊妃的美色誘惑而投降變節,從此身陷漢奸泥潭而被定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其實,洪承疇當時為明朝大臣時,深受崇禎皇帝朱由檢的恩寵,他自己也曾得意洋洋地在廳堂掛出一副對聯,曰:"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後來洪承疇在松山戰役兵敗降清,於是有士人將他這副對聯各加一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還有一次,洪承疇在陰曆"榖雨"與客人對弈。其間丫環送茶。客人飲罷,只覺清香撲鼻,便隨口道:"我道茶香為何這樣濃?原來是『雨前茶'!"洪承疇張口吟出:"一局棋枰,此日幾乎忘榖雨。"然而,那位客人出口驚人,續出下聯:"兩朝領袖,他年何以別清明?"明末著名文人吳梅村曾寫下《松山哀》一詩,寫的是洪承疇戰敗降清,甘心為敵效勞,追殺抗清力量。詩中頗含諷刺之意。詩中寫道:"出身憂勞致將相,征蠻建節重登壇,還憶往時舊部曲,喟然歎息摧心肝。"由此可見,當時降清變節的洪承疇已為千夫所指。
順治四年,即公元1648年,早過知天命之年的洪承疇從江南總督任上奉召回京後,派人奉迎老母北上,說是要好好盡一番孝思。及至奉派迎接的人到達福建南安,洪母居然束裝就道,一副真準備去接受兒子奉養的架勢。當時四方鄉親,無不詫異,認為以洪母之為人,何以會一改素節?哪知洪老太太到了北京一下車,看見跪迎的兒子,便掄起棗木枴杖,劈頭劈臉一頓好打,口中不停地罵道:"你這個不孝的畜生!我七十多歲了,你教我到旗下來當老媽子?我打死你,替天下人除害!"當時,洪承疇已為滿清鑲黃旗漢軍,按清朝定制,旗下命婦須輪番入侍太后。洪老太太二千里迢迢征程,不辭跋涉,借題發揮,就是要為前明遺民出一口惡氣。
洪承疇降清後,高官厚祿,威勢顯赫,但親朋故舊卻視之為奇恥大辱。洪承疇任五省經略回鄉省親時,擇地於泉州市舊城區東部、東接菜巷、西至西邊巷處建造豪華府第,人們稱為洪衙,故取名洪衙埕巷。然而,他所建府第,當時竟沒有一個親人願意居住。
洪承疇故居
洪府落成後,洪承疇曾親往家鄉叩請母親前來居住。但洪老太太深明大義,故意穿著出嫁時的明朝衣裳,端坐在堂上,就是不肯住洪承疇所建的府第。洪承疇又去找他的弟弟洪承畯勸說母親,但其弟痛於國亡兄降,發誓"頭不頂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在家鄉英都造了一隻船,然後攜母親坐在船裡,泛於江上,過著隱居生活。後人為紀念他們的民族氣節,在他們孤舟隱居的石壁上,刻下"素月孤舟"四個大字。
在婆母的影響下,洪承疇的妻子蓮心愧於丈夫的投降變節,憤然削去頭髮住進了尼姑庵。親故不齒,鄉里難容,洪承疇只好返回京都,在泉州古城留下了一座無人居住的府衙,同時也留下"洪衙埕巷"這個古街巷名。
洪母傅氏墓碑
資料來源: 台南郎@部落格-[第二個家] http://tw.myblog.yahoo.com/jw!IoXWppqTQUDXmwOyTFxmdsD9/article?mid=1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