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河洛語源流
1. 福建古時為百月聚集之所,初末開闢,秦時譴將平定,至閩中郡。經入版圖後,漢時來者亦眾。至東漢,遂另闢會稽南郡,置為直屬,三國時屬吳,稱建安郡;及晉武帝太康三年(西元二八二年)於閩南置晉安郡,漢人之居此者,皆來自中土,本非土著。
西晉末葉,發生永嘉之禍,天下分崩離析,不獨京師傾覆,河洛一帶亦受胡馬之蹂躪,縱兵寇抄,茹食居人,交尸塞路,曝骨盈野。長安城中,戶不盈百,墻宇頹毀,蒿棘成林,大亂之極,未有若茲者也。當時中原仕女,扶老攜幼爭相逃奔,流離四散,十不存二,尤多避難渡江,徬徨於大江之東西、五嶺之南北者,為數亦復不少,是以播流足跡,不僅限於江表,進而入浙、入粵、入閩者,多有之矣。地方志乘及漳泉人之族譜家乘,每多記載及此,文獻可?也。
當時南來者,多以群遷,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與先住者新舊之間,終不能無畛域之念,於是新舊二者,舉其地以名之。新來者,悉來自河洛(中州),遂以河洛人稱之,正如今之稱來自廣東者為廣東人,來自福州者為福州人,同一轍也。閩南人亦稱為河洛人,後人此音成文,音有變遷,遂誤作河佬、福佬。
2. 河洛者,河指黃河,洛指洛水。黃河的水源出自青海巴顏喀喇山的噶達素齊老峰下,東入甘肅;經綏遠、長城、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奪大清河故道入海,長八千八百多里。洛水出陝西,流入河南,至洛口入黃河,比黃河短得多。兩流域皆在今河南省境,也就是古代的中原。
3. 河洛昔時為夏、商、周三代之王畿,及漢族諸侯之封域,故史記封禪書有云,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間,又為河圖、洛書之所由出,故河洛一地,豈唯夏、商、周三代政治之樞紐,亦為漢族燦爛文化之濫觴,以為居華夏之中,遂謂之中國。中土、中州、中原、中夏,所以別蠻、夷、戎、狄之四荒,後之人又謂之股中國。
4. 遷閩之中州人,即為河洛人,皆因中土淪沒,避難南奔,冒蠻雨瘴煙,跋涉數千里,流離顛沛,極盡生靈塗炭之苦,老弱轉於溝壑者,不可勝數,實九死一生,而身歷其境者,痛定思痛,能不畏難懷居乎?定住後,及閉關自守,不越雷池一步,傳及子孫,至數百年之後,猶故步自封,視此為畏途,無復北向。至六朝末,猶未肯出仕,隱處於海濱偏隅,與當時之中土人仕絕少交往,約達四百年之久。
1-2
何謂台語?
河洛話→河佬話→福佬話→閩南話→台語
語言會隨著時空而轉變,而且愈來愈豐富。自西晉尾永嘉之亂一直到唐朝五代黃巢之亂共800外冬,每一擺五胡亂華,中原人會當走著走,其中大部分來到南方福建地帶,因此才有沈東京(洛陽)浮福建即句話,後來佇名鄭來到台灣的漢人透濫著異族的話,予咱語言更加豐富,所以咱即馬咧講的語言應該稱做台灣閩南語會較好勢才著。透濫著台灣話包括平埔族語、荷蘭語、西班牙語、日語、華語,以及在地所產生的新詞彙,就舉寡例作參考
透濫著平埔族語的有:
樣仔(suainna):華語叫做「芒果」。
走標(cau pio):華語講是「賽跑」,嘛有人寫作「走飆」。
阿西(a se):罵人頭勿會變巧,敢若欠一條筋咧。
姨仔(ila):相傳平埔族的原住民叫媽媽是姨仔。
跤數(kah siau):是平埔族語,有輕視、侮辱人的意思,比喻講:『你這?無路用?跤數』。
拍歹(phah tai):腦筋有問題叫做『拍呆』。
牽手(khan chiu):台灣人稱呼佮家己上親密的太太叫做『牽手』,就是來自平埔族語。
麻虱目(mua sat bak):就是虱目魚。
台灣(tai uan):蹛佇台南的平埔族『台窩灣』族,台灣名稱由此而來。
阿猴(a kau):原西拉雅族馬卡道族支族『阿猴社』居住地,後來因為這是佇半屏山的東爿才改作屏東。
打狗(tann kau):平埔族『打狗牙』社的居住地,是這嘛高雄的所在,日本時代打狗佮日本話『高雄』音欲仝,因此改名『高雄』。
苑裡(uan li):平埔族苑裡社(喔灣里社)蹛的所在,原名『蓬山』,清乾隆時因田園風光真?才改做『苑裡』。
雞籠(ke lang):原凱達格蘭族『雞大加籠』社的居住地,漢人將其譯為『雞籠』,光緒原年選擇近音改名為『基隆』。
沙鹿(sua lak):由當時平埔族自稱『沙漏社』的居住地,平埔族的『沙漏』是勇士?意思。閩粵人移民來遮將沙轆社(salach)叫做『沙轆』,民國九年改為『沙鹿』。
北投(pak tau):平埔族語『patal社』蹛的所在。
牛罵頭(gu ma tau):原來是拍瀑拉平埔族『牛罵頭』社居住地,日本時代佇牛罵頭山跤出現泉水,才改做『清水』。
台灣地名以平埔族而演變猶擱有真濟,像『通宵』原來是道卡司族『吞霄社』,
後來改做『通宵』。宜蘭原來是平埔族噶瑪蘭社。
新竹市平埔族『竹塹社』,舊名竹塹,後來擱加一字『新』字叫做新竹塹,
才擱改做新竹。
苗栗原名『貓裡』是平埔族貓裡社的居住地,日本時代才改做苗栗。
半線街是蹛佇彰化附近平埔族Poasoa社的名。
南投市平埔族『南投社』的居住地。
諸羅是平埔族,『諸羅社』的居住地,後來才改做嘉義。
透濫著荷蘭語的有
甲(kah):是土地面積的單位,一甲相當是0.97公頃,荷蘭人統治台灣時,一張犁一个稻作期會當耕種的土地(差不多是五甲地)就叫做『一張犁』。台中縣大雅鄉就有『四張犁』、『六張犁』的舊地名。
跤萬(kha bang):就是皮箱。
紅毛塗(ang mng thoo):荷蘭人共「水泥」傳過來台灣,因為的頭毛是紅色的,所以才號做『紅毛塗』。
透濫著西班牙語的有:
三貂角(sam tiau kak):是一六二六年五月,西班牙指揮遠征隊發現台灣東北角,以西班牙語Santiago命名而來。
富貴角(hu kui kak)
- 以上物件名詞部分請參考苗栗縣九十二學年度,國民中小學鄉土語言閩南語授課培訓課程研習手冊,董峰政教授的『語彙與語法介紹』。
- 地名部分請參考『台灣鄉鎮地名源由(陳瑞隆魏英滿編著)』。
透濫著法國語的有:
雪文(spa bun):法文savon,就是「肥皂」,嘛有人叫做『茶箍』。以前的『茶箍』,是茶子擠油(榨油)了後的粕(殘渣),是圓餅的形的。
麥包(phang):法文pain,就是『麵包』。
茶(te):法文the,就是『茶』。
野柳(ia liu):法文ialo,意思是「岬角」,咱共號著『野柳』。
- 法語部分請參考靜宜大學林茂賢講師九十三年十二月十八日,佇台中市東山國中的 演講資料。
透濫著日語的上濟有:
- 觳不(kho puh):茶杯,茶甌,老一輩的攏講是『觳不』。
- 阿沙力(a sa lih):做事志袂拖沙(很乾脆)。
- 注文(cu bun):預約,定做,預定。
- 身丑桌(gio toh):真好,上等。
- 起毛誌(khi moo cih):心情、情緒。
- 案內(an nai):招待。
- 阿伊設注(a i sat cuh):招呼。
- 沙又娜娜(sa ion a nab):再見。
- 來若霧(lai jio bu):沒問題。
- 去里凱(khi li khai):變換、轉換。
- 割引(kuah in ):割引(,漢字與台語同),打折。
- 失禮(sit le):歹勢(對不起,抱歉)。
- 都和(too hap):都和(,漢字與台語同),時間、立場,方便無方便。
- 沙米速(sa bi suh):,贈送、贈品、免費。
- 許可(hi kho):,允準。
- 持分(chi hun):股份。
- 風邪(hong sia):風邪(,漢字與台語同)傷風、感冒。
- 注射(cu sia):打針。
- 繃帶(hoo tai):繃帶。
- 便當(pian tong):飯包。
- 沙西米(sa si mih):生魚片。
- 哇沙米(ua sa bih):山葵。
- 料理(liau li):煮食的物件佮成品。
- 麵(mih)soh:味噌。
- 壽司(su sih):醋飯。
- 甜不辣(thian put la):油炸的魚漿、蔬菜餅。
- 冷果(ling ko):蘋果。
- 美濃(me long):芳瓜。
- 土媽渡(tho ma toh):蕃茄。
- 仁仁(jing jing):紅菜頭(紅蘿蔔)。
- 米魯(bi lu):啤酒。
- 派出所(phai chut soo):警察派出所。
- 驛頭(ia thau):車站。
- 事務所(su bu soo):辦公室。
- 郵便局(iu pian kiok):郵局。
- 天井(thiau cinn):天花板。
- 自輾車(cu lian chin):鐵馬(自行車)。
- 烏多禾黑(oo to bai):機車。
- 大切仔(tai chiat a):包租汽車。
- 巴士(pa suh):公共汽車(英→日→台)。
- 拖拉庫(thua la khuh):大貨車(英→日→台)。
- 飛龍機(hu ling ki):飛機。
- 馬達(mooh ta):(馬達)(英→日→台)。
- 鉛任(ian jin ):(引擎)(英→日→台)。
- 太亞(thai ia):(輪胎)(英→日→台)。
- 碼茶哩(bat te lih):電池(英→日→台)。
- 巴庫呢啊(bak khu nil a):照後鏡(英→日→台)。
- 刺字(chia ji):充電馬達(英→日→台)。
- 外拍(uai pa):雨刷(英→日→台)。
- 曼麻(ban ba):保險桿(英→日→台)。
- 謝魯(se lu):起動馬達。
- 拉機歐(la ji oh):收音機(英→日→台)。
- 含多露(han to luh):方向盤(英→日→台)。
- 片誌(phian ci):(鉗子)。
- 虎口束(hoo suh):塑膠管、水管。
- 看板(khan pang):招牌。
- 夢甲(bang kah):卡通。
- 見本(kian pun):樣本。
- 卡多樂庫(kha to lok khuh):產品目錄(英→日→台)。
- 西洗(sai se):再製。
- 卡展(kha tian):(窗簾)。
- 榻榻米(tha tha mih):(以稻草席編織而成的日式鋪墊)。
- 隨倒(sui to):(水壺)。
- 便所(pian soo):(廁所)。
- 虛諾氣(hi noo khih):(紅檜)。
- 水道水(cui to cui):自來水。
- 敷囉(hu loh):浴間仔、浴槽。
- 桶司(thang suh):衣櫥。
- 踢米(that bi):跤指頭仔佮其它四指有分開的日本式布鞋。
- 名誌(bung ci):名片。
- 呢滑帶(ne khuh tai):領帶(英→日→台)。
- 西米落(se bi loh):西裝。
- 雪注(siat cuh):(襯衫)。
- 加庫(cia khuh):拉鍊(英→日→台)。
- 漸麻(cian ba):拉鍊,外套。
- 烏吉桑(oo ji sang):中年以上查埔人。
- 烏媽桑(oo ba sang)中年以上查某人。
- 歐吉桑(au ji sang):爺爺。
- 歐卡桑(au kha sang):奶奶。
- 多桑(to sang):爸爸。
- 卡桑(kha sang):媽媽。
- 阿尼去(a ni khih):哥哥。
- 尼桑(ni sang):哥哥。
- 阿呢去(a ne khih):姊姊。
- 內桑(ne sang):姊姊。
- 樂軋(loh ka):廉簷跤(騎樓、走廊)。
- 月給(gueh kip):薪水。
- 柔道(jiu to):柔道(以摔、擒為主,是一種徒手搏擊的武術)。
- 結局(kiat kio):(結局)。
- 手續(chiu sio):(手續)
- 口座(khua co):(銀行戶頭)。
- 一級棒(it cih bang):第一的、上讚的。
- 野球(ia kiu):棒球。
- 紅不讓(hong put jang):全壘打(英→日→台)。
- 歐注(au cu):(出局) (英→日→台)。
- 洗復(se hu):(安全上壘)(英→日→台)。
- 巴庫(bak khu):後退、靠山、背景。
- 阿搭馬(a ta mah):腦筋。
- 鞏居里(khong ku li):水泥、混凝土(英→日→台)。
- 扛八袋(khang pa tai):加油。
- 柏青哥(pha ching ko):彈弓。
- 柏青哥(pha ching ko):小鋼珠。
- 賴達(lai ta):(打火機) (英→日→台)。
透濫著華語的:
謝謝(seh seh ):多謝、魯力。
只是(ci si):干但(kan ta)。
反正(huan cing):橫直(huainn tit)
動不動(tang put tang):磕袂著(khap bue tioh)
饅頭(ban tho):以前台灣無種麥仔,無種麥仔若有麥粉?無麥粉若有饅頭?饅頭是光復以後綴軍隊撤退才傳到台灣的。
開玩笑(khai uan siau):滾耍笑(kun sng chio)
財產(cai san):家伙(ke hue)。
東西(tong si):台語講「東西」毋是「物件」是一句罵人的語。例:你算啥物「東西」。
貪污(tham u):食錢(ciah cinn),歪哥(uainn ko)。
失業(sit giap):無頭路(bo thau loo),歪哥(uainn ko)。
停電(thing tian):失電(sit tian)。
管道(kuan to):門路(mng loo)、線路(suann loo)。
游泳(iu ing ):泅水(siu cui)。
是嗎?(si ba):甘按呢?
可惜(kho sioh):拍損(phah sng)。
相當(siong tong):半斤八兩。
無聊(bo liau):無議量(bo gi niu)。
台灣本地所產生的語詞(正港的台灣話):
- 正港(ciann kan):是正牌的,毋是冒仿的。
- 等路(tan loo):禮物,擱叫做伴手。
- 生番(chenn huan):講袂聽的(不可理喻)。
- 食飽未(ciah pa bue):台灣人見面拍招呼的口頭語。
- 摸飛(moo hui):做事志無認真(混水摸魚)。
- 食過過(ciah kue kue):共別人食死死(吃定別人)。
- 掠猴(liah kau):(捉姦)。
- 掠狂(liah kong):(發狂)。
- 治枵(ti iau):腹肚枵去食物件。
- 大細仙(tua se sian):毛姊妹仔為妻的兩个查埔人,華語稱呼是『連襟』。
- 多謝、魯力、感恩hann。
- 頂港(ting kang):北部。
- 下港(e kang):南部。
- 後山(au suann):東部。
- 賊仔貨(chat a hue):贓貨。
由以上的簡單舉例,可見咱台灣話真正是透濫著真濟原住民語、外來語佮在地生活演變所形成的,有家己特色的語言,絕對佮幾落百冬前咱的祖先(ui)大陸所傳過來的『閩南語』有所差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