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造反的土匪?還是反抗異族的英雄?
|
V1004 鬥陣台灣人 |
|
![]() |
||
作者:林孟欣 鄭天凱 |
●導讀
臺灣數百年歷史中,「民變(=叛亂、起義)」與「械鬥(=族群或社群間武力衝突)」事件,可謂不絕如縷,每隔幾年就出現一次,構成臺灣史的重要戲碼與場景。歷來統治者因而稱臺灣人生性好亂,如「飛蛾撲火」,「任征不平,任亂不成」;日本時代甚至說,這是因臺灣人為海賊後裔之故!
相對於統治者將臺灣人國民性格解釋成蠻橫、凶悍,或海盜遺傳基因,政治立場迥異的史家,則把這種特徵歸諸民族精神,或統治者的剝削與腐敗。一樣歷史,千種解釋。
有興趣瞭解這一面歷史的讀者,恐怕多少無所適從。就如80年代中後期政治解嚴、90年代末政黨輪替以來,臺灣政治亂象目不暇給,政治人物高分貝信口雌黃,難以分辨是非;「歷史」雖同時獲得解放,史書雨後春筍叢生,但對有心讀者來說,反而是一種令人暈眩的沈重負擔。
有位著名的文化史家,在第二次大戰前曾提出用遊戲人(Homo ludens)心情來看待奧林匹克運動會,以及歷史、文化,擺脫當時流行且緊繃、箭在弦上之國族意識型態。他的呼籲,如今看來依然是暮鼓晨鐘。放鬆心情閱讀、幽遊臺灣古今往來,在當今更形重要;尤其是在看待臺灣的「叛亂=起義」歷史時。
本書《鬥陣臺灣人》,就是要引導讀者輕鬆進入這一段歷史。書取名「鬥陣(Tao-tin)」,簡直是神來之筆。「鬥陣」表面字意,直指臺灣人聚眾謀反或抗暴。但此詞另有多方意義,除表示「合夥打拼」-如目前「工人鬥陣」的勞工組織為此意-外,還有一語雙關之處。例如我們說男女未經結婚合法手續同居,或是黑社會兄弟同夥,都可以用此詞。書名如此,其實已經告訴讀者:我們不妨擺脫向來「反清復明」、「民族精神」等教條解釋與敘述,重新看當時抗官作亂各路英雄好漢、我們的祖先。
自海賊顏思齊(Pedro China)、鄭芝龍(Nicholas Iquan)開啟臺灣文字歷史以來,山賊黃教、簡大獅、陳秋菊等人又承替於後,山海之賊與官兵互動,形成臺灣歷史常態。在傳統臺灣社會裡,由於近代法律制度未及詳備,冤屈難得合理解決,各地區的不同族群人民,為生活與自衛,不得不各自靠邊站,「汝靠官(兵),我靠山(賊)」。于是,雙方交鋒時,文獻上不斷有「義民」與「土匪」的區別。如果我們有種背景知識,也許不再會為林少貓到底是抗日英雄或魚肉鄉民的土匪;乃至是「義民」客家系臺灣人是否為統治者幫凶等問題,辯論到劍拔弩張的地步。
本書更進一步用輕鬆筆調描繪這些山海英雄在地方上的活動,如徵收所謂保護稅、女性土匪不讓眉鬚等;有些人竟然原來是屬清朝官兵陣營(如林爽文、戴潮春等),或是與日本政府有某種程度的協定(如陳秋菊、林少貓)者。凡此種種,與今天臺灣政治社會的所謂地方派系、黑金等相較,竟有若干異曲同工之妙,讀來不禁令人莞爾。
無論如何,本書是引子,讀者可在愉悅之間從中獲得不少啟示,如果有人因而發願要再理解傳統社會中的民間草莽好漢,並確實確定書中人物是今天臺灣的哪裡人,那麼,臺灣的歷史將會更具趣味與現實感。臺灣史,不再是一種沈重的記憶。
翁佳音
2001/5/14寫於小南港書廚
●導讀者簡介
莊永明,台北市大稻埕人,國內知名台灣文史專家,被公認是蒐集台灣史料最豐富的少數人之一》現任台北市文獻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並應邀於台北醫學院、師範大學人文教育中心講授「台灣百年醫療史略」、「台灣歌謠史略」等課程。迄今已出版《台灣第一》、《台灣紀事》、《台北老街》、《台灣鳥瞰圖》、《台灣醫療史》、《台灣百人傳》、《台灣金玉良言》…等專書數十冊。1998年《天下雜誌》選為「影響200,跨越2000」人物之一。
翁佳音
政治大學、台灣大學歷史系所畢業,曾赴荷蘭萊頓大學歐洲擴張史研究所攻讀數年,現職中央研究院台史所。著有《台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大台北古地圖考釋》。
●推薦
鬥陣戰鬥,血的教訓/莊永明
「民變」的定義,在朝、在野各有說詞,在朝的看做造反、叛逆,而在野的自視為革命、起義,這種兩極化的解釋,從「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句話,可以看出倪端。
台灣漢人的「民變」,有所謂「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亂」,因此有學者以「台灣人反抗史」來詮釋台灣歷史,四百年來,台灣人在外來政權統治下,受盡壓迫、飽受屈辱,在「官逼民反」下,人民揭竿起義,此「順乎天而應乎人」的「鬥陣」行動,在不同的統治者下,有驅荷、拒清、抗日的反抗運動。
呼群引伴,「鬥陣」成行的人,一波又一波的反抗官僚專制特權、推動腐敗體制的行動,每每令當政者震駭,不惜以「殺無赦」來維護其統治權,在「武裝革命」的年代,因「鬥陣」而拋頭顱、灑熱血的人,不計其數,然而寫在歷史上功敗垂成的台灣反抗運動,成了求自由、爭民權的典範,台灣放輕鬆系列第三冊《在野台灣人》,他們在殖民專制政權下踱步前行的「民主路」,何嘗不是也循著「鬥陣台灣人」的走過跡痕。
「鬥陣」,台語是「結伴」的意思。「鬥」,此字在台語有tau和t'o兩種讀音:鬥陣的鬥,讀tau,鬥爭的鬥,讀t'o。本書取名《鬥陣台灣人》,是「結伙戰鬥」的雙關語。
顏思齊曾是縱橫東海的海盜,入居日本時,蓄謀起事推翻德川幕府,因事外洩,而於1621年(明天啟元年)和道上兄弟轉進台灣笨港(今北港附近),因開拓諸羅山(今嘉義縣一帶),而成為漢人移民台灣的先驅。
顏思齊逝世後不久,荷蘭人入據台灣,招來大量漢人來台當「奴工」,不滿紅毛番欺凌壓榨的漢人,在郭懷一領導下,展開台灣第一次反抗異族統治的抗暴行動。
驅荷的鄭成功,父子孫三代,經略台灣二十幾年,即由清廷收入版圖,清廷治台,施政無方,民怨難息,乃有前仆後繼的反清事件,更有所謂「台民之喜亂,如蛾之撲燈;死者在前,投者不已」的說詞。
1721年(康熙60年),「鴨母王」朱一貴舉事,客籍杜君英隨後響應,兩人結盟,攻破府城,稱王封臣;然而自稱「中興王」的朱一貴,其王朝只有1個月就被「平定」。
清乾隆年間,台灣又有黃教、林爽文、莊大田亂事。1786年,天地會的林爽文革命事件,是清代台灣最大的抗官行動,令中國大陸的清廷震驚不已,而對以後的治台政策不得不有所調整。
嘉慶年間起,海盜蔡牽屢犯台灣,1809年終在王得祿圍剿下,沈船自盡。
道光年間的張丙事件和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事件,以及光緒年間的施九緞事件,在此3位皇帝任上發生抗官的「叛逆」,在民間卻被認為是「英雄豪傑」型的人物,1862年的戴潮春反清,且歷時長達3年,和朱一貴、林爽文並稱「台灣三大民變」。
1888年爆發的施九緞事件,是對劉銘傳清賦政策的不滿,這也是清代最後一樁民變,7年之後,台灣易主,因為清廷割讓台灣予日本,充當「戰債」。
1895年,日本接收台灣,台人守土有責,群起抗日,乙未衛台之役,蘇俊、蘇力、陳小埤、陳秋菊在北台灣抗日,吳湯興、吳彭年和侵台日軍激戰,殉難於八卦山之役,重挫日軍。
和日軍激戰於斗六的簡義,和曾反攻台北城的陳秋菊後來「歸順」日方,得安享遺年。反看「抗日三猛」──柯鐵(柯鐵虎)、簡大獅、林少貓這3位打游擊戰的戰將,下場就不同了;柯鐵在勸降過程中病死,簡大獅雖逃到大陸,卻被清國遣返受死,林少貓最後難躲被屠殺的命運。
1914年3月3日被日本人絞死的羅福星,是曾參加黃花岡之役的「華僑」。他寫下了「殺頭恰似風吹帽」等慷慨激昂的詩文。
1915年爆發的「口焦吧哖事件」是武裝抗日規模最大事件,日本殖民政府除有「屠村」行動外,還依「匪徒刑罰令」起訴1957人,被判死刑達866人,後在日本國會議員非議下,才處決95名。犧牲的殘烈,神鬼共泣。
以余清芳為首腦的口焦吧哖事件的落幕,是「武裝抗日」的終結;1920年代,台灣的「白面書生」,反抗殖民政權,改弦易轍,不再提刀動槍,而改以口舌、筆紙,「非武裝抗日運動」的啟動,循著就是武裝民變的血跡而行。
資料來源 : 遠流博識網 http://www.ylib.com/search/ShowBook.asp?BookNo=v1004#ItemContent
台灣抗日三猛
日本侵略者雖然佔領了台灣,但是台灣人民的抗日鬥爭並沒有停止,從1895年到1902年連續進行了長達7年的武裝鬥爭。日軍原本以為劉永福離開後台灣可以全面收復,其實抗日遊擊戰才真正開始。
台灣地勢險阻,義軍常常出奇不意地打擊日軍,遊擊戰遍佈全臺,此起彼落,給日軍帶來極大的困擾。詹振、陳秋菊、林李成、簡義等都是當時著名的抗日義軍領袖,特別是被稱為“抗日三猛” 的簡大獅、柯鐵虎和林少貓更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簡大獅
簡大獅(1870年-1900年),台灣宜蘭小東門人,中等身材,圓平臉,獅仔鼻,眼大,髮稀,皮膚白肥。
台北農民武裝起義的領袖..大獅一吼,驚天地,泣鬼神!
柯鐵虎(1876年-1900年),本名柯鐵,因臂力過人,善鬥,又被人們稱為柯鐵虎。
台灣於日本統治時期早期的抗日軍領袖。出生於雲林縣古坑鄉。
林少貓
林少貓(1865年-1902年),又叫林小貓,本名林義成,是台灣日治時期早期的抗日集團領袖。
南部最有實力的抗日義軍首領..率領上千人佔領了虎頭山。林少貓也因此成為日本人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