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教育


2007/03/28 08:58




漢字使用者把文字本身的學習搞的比知識的學習還要重大,這真的是本末倒置。漢字使用者竟樂得搞個漢字來作繭自缚,然後再想辦法從中脫困,仔細想一想,漢人還真是幽默!?


你還在使用漢字嗎?看來閣下也愛幽默,當然在下亦然。




作者:巴布



首先我們來看漢字這一極度不友善的文字媒介,如何阻礙學習的功效。一提到漢字,相信許多人心中不免湧現出複雜的情緒,漢字學習的繁難是每個經歷過的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漢字的特徵為「以形表意」,不同於其他語言以音表意,漢字以方塊狀造字,每一方塊字的形、音、義三者的學習完全獨立,只能分別記憶,幾無邏輯可言。漢字筆劃多且字形複雜,更增添記憶、書寫與使用的困難。漢字多達7萬多個(註一),要記憶熟練根本是mission impossible,即使是針對約3000 ~ 6000個常用漢字,從開始記憶到能使用自如,也得花個十年工夫,否則,「會說不會認,會認不會讀,會讀不會寫」的突槌情況就會不斷上演。


若論及語言和文字的關係,語言學上有一個清楚的定位:語言排在第一位,文字是第二位的,文字是語言的書面記錄,它是語義、知識與進一步的抽象概念的載體,負有傳承與流通知識的功用。學習漢字的繁難讓使用漢字的人都會對漢字產生強烈的感情,有時甚至認為漢字本身比它原先所要服務的語言與知識重要,漢字使用者往往忘了學習漢字的目的為何,致使漢字本身變成了目的。因此漢字本身的也變成了被研究的對象,變成了一門學問,例如漢字本身的書寫樣式變化的學問叫“書法”。


漢字以圖形的方式構字,與其使用者語言的語音無關,藉由圖形的方式來表達字義(初期還象形,後來已經是完全不象形的方塊字)。每一漢字的形、音、義需要分別記憶。漢字的形、音、義三者的學習是完全獨立的,先要學會認字,再學字的讀音,最後了解字義,然後才是學字的書寫,需要多付出不知幾倍的工夫,完全無法達到「我手寫我口」的輕鬆書寫文化,這種極度不友善的文字媒介,嚴重阻礙著漢字使用者的知識傳承與流通。


漢語是一字一音的語言,這個特點和漢字的非拼音特性是有關係的,漢語的單音節特點也造成了漢字同音字詞特多的現象;同時由於漢字的形、音、義獨立,漢字本身不提供標準的讀音,使漢語的地區方言分歧,造就漢字後來一字多音的破音字現象,因此,漢字的形、音、義學習還真的是一門大學問,漢字使用者光忙於漢字的形、音、義的比較或比賽就不得閒了,漢字使用者把文字本身的學習搞的比知識的學習還要重大,這真的是本末倒置。


漢字以圖形的方式構字,漢字構造規律雖說有: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書,這只更加清楚說明了其構字邏輯的不清而已,另外,由於漢字的書寫困難也導致了許多異體字出現(註二),所有這些多頭馬車的結果,進一步造成日後查閱漢字的困難,為了查閱一個漢字,得先瞭解/猜測該字的部首,找到了部首,還得算其筆畫,才有辦法讀其音、義與例句,為此,每個漢字的學習除了形、音、義之外,還得附帶部首。因此,我們還得常常舉辦查字典比賽,當然你也可以透過讀音來查字典,但對不起,這時另一個問題就來了,漢字的同音字特多,你還是得搞半天才能從一本厚厚字典中發現其蹤影,唉!可憐的莘莘學子。


各位可能認為,現在有了電腦,internet網路發達,不用再查紙本字典了,所以查字典的壓力應可暫時獲得一點疏解。問題是:一碰到電腦,另一個令人頭疼的漢字電腦輸入問題就又來了,漢字的非字母拼字結構極不適用於電腦鍵盤輸入,為此,台灣人/中國人得花費二十多年的時間才算初步解決了漢字的電腦輸入問題,現在漢字的部首是不用背了,但得改背倉頡輸入法(還是部首)或嘸蝦米輸入法(外加英文)等等,至今,漢字的鍵盤輸入問題也還沒有完全解決,大家都知道各種改良的新一代漢字輸入法隨時會要來更新你家的電腦(註三)。



唉呀呀-!漢字使用者竟樂得搞個漢字來作繭自缚,然後再想辦法從中脫困,仔細想一想,漢人還真是幽默!? 你還在使用漢字嗎?看來閣下也愛幽默,當然在下亦然。


在筆者前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四大要務》與《失根的台灣人民 -也談台文「白話字」》(註四~註五)中談及可以羅馬字來作為台灣各族語言的書寫文字(當然北京話例外),有讀者提及在河洛話與客家話的部份似有他種可能:此二種語言與漢字的親近性,本身就有一定程度的漢字字彙了,甚至可以從漢字原型尋求早期的古音,若以羅馬字取代,則對於在語言上的文化意義,又該如何承載傳承?


目前的北京話已經“胡化”(註六),它是古漢語在五”胡”亂華以後,受到北方“胡人”壓迫(殖民)的影響,致音調改變的結果,而在五代十國期間,北方”胡”漢雜處通婚,其音調、語法也越變越烈,再到南宋偏安時期 中原已成「”胡”漢語」天下,變種漢語定型,北京話遂成漢語系中“胡化”最深者。而在中華民國建國時,以北京話為普通話,已使全中國的漢人基本上在某種意義下已被“胡化”,當然所有在中國的“胡人”都得學漢字,所以“胡人”基本上在某種意義下則已被漢化。


有人說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註六),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古漢語族後來遠離中原歷經千年滄桑,設此話屬實,河洛話與漢字之對應的失傳可看成是一種損失/遺憾,但如今若要把千餘年前的古漢語(當然也已歷經不少演變)與漢字給一一對應,其功夫就好比是一個全然的河洛話造字工程,一如將河洛話以「白話字」造字一般,問題是:在二十一世紀,全球文明頂盛,知識爆炸之際,到底是要選擇方塊字或拼音文字來重新付予河洛話新的生命/生機呢? 由本文與其他相關文章的闡明(註五,註七),兩者的優劣高下立判,看來河洛話的羅馬化(/洋化)之路乃不可規避之過程,用以救亡圖存與其符合人性的快樂學習過程(註八)。


最後,即使大權在握如毛澤東者,當其欲將「”胡”漢語」(北京話)給拼音文字化也無法完成,河洛話與漢字之對應的失傳雖是一種損失/遺憾,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河洛話的台羅化乃能在台灣重新發軔。 至於漢字在語言上的文化承載與傳承就依現狀交給「“胡”漢語」就可以了。




註一:中文字的數目一直持續增加,東漢時許慎所著的「說文解字」收錄了 9353個字,到清朝時「康熙字典」已經收錄42174字。目前Unicode3.1(萬國碼)收錄的漢字集共七萬餘字。


註二:異體字乃音義用皆相同,但字形卻不同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康熙字典」中異體字約佔40%,也就是說,「康熙字典」四萬多字中,真正不同的字只有二萬多個。異體字過多,徒增使用者的記憶負擔,影響教育和學習效果。


註三:朱邦復的中文系統按倉頡碼產生字形,例如,1989年使用第五代倉頡的聚珍整合系統,可提供符合漢字結構的字數百萬,其中有七萬為實際用字。


註四:參見巴布另文「「國家語言發展法」的四大要務」。
http://bloguide.ettoday.com/zs7519/textview.php?file=55712


註五:延伸閱讀:參見巴布另文「失根的台灣人民 -也談台文「白話字」」。
http://bloguide.ettoday.com/zs7519/textview.php?file=55917


註六:參見「閩南語,河洛語,古漢語」。
http://bbs.gophor.cn/fujian/viewthread.php?tid=272


註七:延伸閱讀:參見「漢字是一種劣等文字,壓在中華民族心中的一個永遠的痛 ! 」。
http://www.rxhj.net/phpBB2/viewtopic.php?t=5749


註八:參見「陳安潔小朋友(右)以台羅字讀冊,非常流利」。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mar/10/today-life2.htm





轉載來源 : BE AWAKE, BE CONSCIOUS http://www.wretch.cc/blog/agnesn/1478905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puppy999 的頭像
    lovepuppy999

    河洛人----*海洋的子民*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