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即將開始實施的新教材
(豐曉飛/攝)
今年9月份起,閩南方言與文化將正式進入廈門的幼兒園和小學課堂,首批選擇部分幼兒園和小學試行開課,明年試點學校數量進一步增加,爭取後年在廈門全市所有幼兒園、小學以及初中全面鋪開。
這是政府搶救閩南方言與文化重要的一步。之前,為了讓傳統藝術薪火相傳,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答嘴鼓也走進了校園,泉州也先後將南音、北管、拍胸舞、南少林武術等「請」進課堂......
有專家稱,現在只能以一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心情進行閩南話的搶救工作,因為斷層現象太嚴重,現在的年輕人對閩南話大多是一知半解,不再搶救,閩南話就要面臨消亡的危險了!
(早報記者蒙少祥)
之前,廈門有不少學校為了推廣普通話,禁止學生在學校講閩南話,連課餘時間之間的交談也要求講普通話。再加上湧入廈門的外地人口越來越多,講閩南話的人變得越來越少。
2004年年,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會長、秘書長會議曾經提出,閩南文化要編成教材,並從2005年年秋季開始在廈門的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及大學推廣,從而形成一條鄉土教材教育鏈。
但是,這個建議並沒有得以順利實施。
要從娃娃抓起
2008年年9月,關於廈門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規劃出台了,要求在普及普通話的前提下,廈門要提倡青少年講閩南話,提倡公務員學閩南話。
2009年年初,廈門市政府相關會議認為,普及閩南話應從娃娃抓起,決定將閩南話教育列入學校選修課程,讓廈門的中小學生來學習閩南方言與文化,從閩南方言環境的修復著手。
為此,廈門市政府專門成立了以副市長詹滄洲為主任,市文化局、教育局一把手等為副主任的《閩南方言與文化》編委會,編委會成員包括廈門市語委辦、閩南文化研究會、各區教育局等相關人士,並且指定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負責編寫相關教材。
最終,教材的主編工作落到了閩南方言專家、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周長楫教授以及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陳耕教授的身上。
新教材共五冊
經過幾個月緊張的編輯, 《閩南方言與文化》鄉土教材終於出爐了。
《閩南方言與文化》全套教程總共五冊,分為幼兒園、小學、初中三個階段。幼兒園的教材一冊共30課,主要是在中班與大班授課; 小學的教材共三冊190課,其中一、二年級60課,三、四年級65課,五、六年級65課; 初中教材一冊70課,主要是放在初一、初二年級授課。
《閩南方言與文化》選收了少年兒童所喜愛的童謠、古詩以及閩南方言日常生活的一些詞語和俗語為內容,並且附有各課課文的讀音光盤。
通過五冊教材的學習,從幼兒園開始到初中,學生可以掌握4000-5000個閩南方言詞彙和一些常用的交際語言,另外還可以熟悉閩南童謠、唐詩的閩南話吟讀、常用民間俗語,以及學習包括歌仔戲、答嘴鼓、高甲戲、快板、順口溜、閩南名人、宗教信仰、民間風俗習慣在內的閩南文化知識,初步搶救閩南方言。
答嘴鼓已經進入廈門一些學校的課堂
以漢語拼音為基礎
教材所使用的閩南話注音,是以漢語拼音方案為基礎的,根據閩南方言語音的特點作適當的增加補充。閩南話注音方案只是一種注音工具,是為了記錄和學習閩南話提供方便。另外,為了減少閩南話初學者的困難,避免與剛學習的漢語拼音方案混淆,一般要求是暫不觸及閩南話注音方案,因為光盤已經提供了每課詞語的讀音,可以直接教讀每一課的詞語和句子。
閩南方言有一些詞語源於古漢語,因此它的書面形式即漢字也跟普通話有所不同,但對於其中一些常用的詞語的文字,暫時不用較生僻難寫難認的漢字。
以老廈門讀音為準
廈門的閩南方言教材的閩南方言讀音,採用了廈門老市區的讀音。
周長楫教授認為,廈門的閩南話作為閩南方言的代表,是目前國內外學術界比較一致的共識。雖然提倡以教材所定的讀音進行教學,但是不限制各地區在教學中使用各地區的一些讀法或是說法。
周長楫認為,泉州地區是閩南方言最早的發祥地,漳州地區的閩南方言也有相當長的歷史。廈門是作為通商口岸後才逐漸發展起來的新興城市,這個城市的主要居民來自泉州、漳州地區,因此,廈門這個城市的閩南方言就是在泉州、漳州兩地方言融合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逐漸成為閩南方言的代表。泉州、漳州和廈門三地的閩南方言基本上是相同的,它們之間雖然在語音、詞彙存在著一些差異,但三地的共同性大於差異性,彼此可以通話。流播到周邊地區以及中國臺灣、南洋群島諸國的閩南方言,也多是這三地的移民帶去的,這些地方流播的閩南方言,尤其是臺灣和南洋群島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通行的閩南方言,就是廈門、泉州和漳州三地的方言經過不同程度的融合而成的。
泉州學研究所所長林少川表示,在閩南語各支系中,閩南語「泉州腔」人口最為龐大。泉州話是閩南方言的一個次方言,歷史上曾經是閩南方言的代表。閩南最早的地方戲劇中的梨園戲以及南音至今仍以泉州音為標準音。由於大量泉州人與漳州人進入廈門,閩南語「泉州腔」與閩南語「漳州腔」互相融合,於是,閩南語「廈門腔」形成了「不漳不泉、亦漳亦泉」的特點。由於,語言具有歷史傳承性,所以不能不承認源流。
老師需經專門培訓
除了學生學習的教材外,還配備了一套《閩南方言與文化》教師教學參考手冊, 40多位幼兒園與小學老師參與編寫,他們主要來自前埔南區小學等幾所具有閩南文化推廣經驗的試點學校。教學參考手冊減少了教師備課的麻煩,包括童謠詞語如何解釋、有何特點都可以提供參考。廈門音像出版社還組織了較多的力量為教材設計配圖及多媒體課件,使教學更加生動活潑。
任課老師一般是閩南籍,需要經過專門的培訓。
資料來源 : 百度閩南語吧
板主 :
啊... 咱是上知己 ,可比親兄弟
啊... 咱是上知己, 無分我亦你
啊... 咱若有代誌, 互相來扶持
因為你是我的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