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周
對於潮汕,我似乎沒什麼好說的,心裏卻有一股慾望在涌動;當我想說的時候,卻不知怎麼說好。於是選擇了寫。其實早就覺得該為潮汕寫點什麼的了。作為一個潮汕人,我本人是比較矛盾的,那就寫點矛盾的文字吧;為了顯得學術味更濃一些,就叫悖論吧。於是有了這篇“潮汕悖論”。
悖論一:團結與排外
人們說到潮汕人,首先聯想到應該是“團結”、“會做生意”等關鍵詞。從與中國其它地方尤其是廣東其兩大民係的比較來看,潮汕人確實顯得比較團結一點,尤其是在商場、官場上,這種抱團的現象更顯突出。當然,人們有關潮汕人團結的評價應該是正面的。但是任何東西都是雙刃劍,“月滿則虧,水滿則溢”。針對外部,一個族群內部過於團結了,相應的,就會出現排外的毛病。這就好比五個手指一樣,握緊了拳頭,別人就很難掰開你的手指了,但是這也拒絕了別人友好的握手了。潮汕的排外從潮汕本地人對外來人的稱呼便可見一斑。潮汕人管客家人叫“客仔”(“仔”是一種蔑稱),管外省人叫“外省仔”。這種排外的思想也許跟這裡狹隘的地方民族主義有關。
悖論二:開放與封閉
潮汕,尤其是汕頭,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相對於內地來說,這裡在經濟是相當開放的,各種各樣外國的商品、商業思想在這裡都可看到。汕頭經濟突起,就是借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將汕頭設為通商口岸的時機。也就是說,潮汕的經濟開放在100多年前就早已有之了。
然而,從潮汕整個歷史歷程來看,潮汕從始到終都是封閉的。在古代,地理三面環山一面靠海的地理特徵影響了潮汕的經濟的發展和與其它地方的交流融合。當其它地方在大跨步前進的時候,潮汕卻在按照原有的方式慢慢的走著。生活習慣、風俗、禮儀、思想、語言各方面都保留著太多太多古代的成份,潮汕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地區。經濟的開放性不能掩蓋潮汕人思想的保守、傳統和封閉。
悖論三:富裕與貧窮
如果說全球華人最富有的人是哪些人?我想,不是廣府人,不是客家人,不是上海人,不是溫州人、更不是北京人,而是潮汕人。全球華人首富,李嘉誠,潮州人;中國大陸首富,黃光裕,汕頭潮陽人。有人統計過,全球華人富豪中,有一半人就是來自潮汕的。在潮汕一些幾千人的小村莊裏面,身家上億的人往往有幾十個。去過汕頭市區的人,經常有一感覺,那裏的奔馳比的士還多。因此,說潮汕人最富有實在不為過。
然而,富豪再多,也無法改變整個潮汕貧窮落後的面貌。富裕的人總是富裕的,貧窮的人各有各的窮法。當一個地方的財富集中于某些人的時候,少數的大富豪和多數的貧窮老百姓就產生了,貧富懸殊的現象就產生了。當其它地方的財富向這少數幾個人再度集中的時候,貧富懸殊的現象就更為突出了,而大多數人卻還是那樣貧窮,甚至顯得更為貧窮了。
悖論四:重情與重利
潮汕人從小就受傳統禮教和孝道的家庭教育,父母非常注重子女之間以及朋友之間的情感教育,“在內靠父兄,出門靠朋友”的觀念已成為潮汕人為人處事的一個參照准則。無可否認,從娘胎裏出來就受這种家庭教育的熏陶,每個人身上都保留著濃烈的重情氣息。也正是如此,潮汕人的家庭和朋友群體才得以團結、互助和共同發展。
或許潮汕的商業化過早以致潮汕人都有很強烈的商業意識;或許是這裡歷來就是貧窮之地以致這裡的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在意個人的利益,潮汕人重情的另外一個極端,就是表現出來的重利思想。做事必談關係,做事必談利益。因感情產生了利益的關係,由利益維繫著感情。甚至因利益問題而導致感情破裂兄弟相殘父子離隙夫妻反目的事比比皆是。非常傳統的家庭教育下,尚能出現為數眾多的此類事情,就足以說明潮汕人重情和重利的兩面性了。
正是潮汕的這種悖論現象,才使得潮汕在發展同時又在後退著。最終結果是發展還是後退,取決於悖論的積極和消極哪一面起主導作用。也正是潮汕的這種悖論現象,才使得外人對潮汕人的評價褒貶參半。
資料來源 : ydtz.com
- Dec 10 Wed 2008 21:09
潮汕 悖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