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個動盪國家的平安的部分--對Chaoren和)之間的關係的簡要的分析


・盧繼定論文・

(載07第1期)



首先要說明的是,所謂「偏安」指的僅僅是福佬與客家的關係,二十世紀末葉,整個中國都處於動盪與不安,潮州也未能幸免。


發生於1854~1867年的廣東土客大械斗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慘烈、最具破壞性的衝突之一,衝突地區主要發生於當時的「廣府」地區。在這個時期潮汕雖也時宗族械斗發生,但我們發現,相反,讓清朝統治者十分頭痛的「土客械斗」現象,在潮汕地區卻沒基本出現過。舊志書鮮有記載,文人筆記少有提及。就是最近剛剛出版的專述廣東「土客械斗」的學術著作《被遺忘的戰爭- -鹹豐同治年間廣東土客大械斗研究》一書洋洋26萬字,可謂資料頗豐,該書的研究對象是廣東全省,卻未提及潮汕地區,這不是作者的疏忽,反之觀照潮邑各縣志書,足可說明整個清朝中後期以至清末民初,潮汕地區確實處於「土客械斗」漩渦之外,相對安定,甚至可以說是動亂中的綠洲。對這一現象,前人已有注意,溫廷敬在其《潮嘉地理大勢論》就曾說過:「隨著汕頭開埠,汕頭逐漸成為整個韓江流域的文化和教育中心。

潮州和嘉應州的許多文人,不管是講什麼方言的,都集中到此活動,許多人也就在這個城市定居下來。他們在此地辦學堂、出報刊、編譔書籍,許多事情都是面對潮、嘉二地的,實際上更沒有特別的福佬或客家的界限。」溫先生只注意到潮、客和諧相處的現象,究其原因不是他文章的主題。這裡,對其原因進行初步探討。


使潮汕地區能處於械鬥之外,並不是潮汕地區沒有客家或少有客家,恰恰相反,潮汕地區比鄰客家中心腹地梅縣地區,原來屬潮州府管轄的大埔縣和豐順縣是客家縣。故潮汕地區一直有這樣的說法:大埔無福(佬)澄海無客(家)。直到現在,客家仍在潮汕地區佔有相當的比例。《汕頭市志》的統計數字是約80萬①而吳金夫先生在其所著《潮客文化探索》一書中的數字是:1987年年潮汕地區統計總人口為8721621人,客家人為1722379人,佔19•75% (吳先生是把「半山客」統計進去)②. 潮汕地區做到「潮客和諧相處」,其主要原因是遷居潮汕平原的客家,能主動而又積極地與潮汕人和睦相處,互相融合,互相學習,認宗歸同,使潮、客融為一體。具體表現為:



一,移民方式有所不同


傳統客家的移民方式是滲透式和擴充式移民,即當人口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向周邊地區擴充和滲透,而且形成規模,使客區範圍逐步擴大,其影響力也隨之增強。通過翻閱潮汕老族譜我們發現,整個明代直到清末,都有客家從江西、梅縣以及今日揭西縣的客區和饒平縣的客區向潮汕平原移民的記載,但他們採取的移民方式卻與以往不同,我們姑且將其稱之為「漬墨式」或「跳躍式」。 即先由少數人先行,立定腳跟之後,其他人沿著他們的移民軌跡前來投靠,在不事聲張中慢慢形成插花在福佬民系區的客家村落。客家人採取「漬墨式」或「跳躍式」移民潮州,有其獨特的地理優勢,在客區和潮人區之,有一條韓江相連結,為移民者提供了不少的方便。客家人移民潮州的正是利用這種方便,沿韓江順流而下,然後選擇各自認為合適的地點登陸上岸,投同宗,靠親友,有了立足點之後,以自己的所長服務於當地,和當地人打成一片,很快得到當地人的好感和認同。這些來到潮汕地區的客家人,初看起來有點近似今天到潮汕務工的外來工,但性質卻和今天的務工者有很大的不同,他們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的移民目的和意識,其具體表現就是以各種方式壯大自己:大多數人把家屬從客區接過來,個別人娶當地人為妻,對前來投靠的親友同宗熱情接納,為其解決燃眉之急,就這樣滾雪球似的形成村落,聚族而居。


試以鄧氏為例:南宋末年,居住石壁鄉的鄧志齋任廣東提舉,再遷廣東宣慰使,任滿之後,打算坐船回朝複命,不料途中遇海盜,連文牒也被搶走了。鄧志齋孤身一人,怕朝廷怪罪。當時元兵已大舉入侵,鄧志齋眼看南宋小朝廷江山將不保,就不回朝複命,扮作道士模樣,由海口入韓江,當時他還沒有就近在潮州立足的念頭,只是打算經水路進入梅縣地區,然後回到興化石壁家中。船由韓江溯流而上,來到程鄉縣(今之梅縣)松口,見此處山明水秀,心想:「此處山水秀麗,土地肥沃,定居此處,日後子孫定能興旺發達」。③就乾脆連石壁也不回了,於梅縣松口擇地安居。鄧志齋生有九個兒子,號「九子翁」,其後代子孫繁衍,蔚成大族,散居梅縣、興寧、五華等地,成為有名的客家鄧氏。其中遷居的興寧客家鄧氏,以善鑄造出名,而且世代相傳。到了明、清兩代,梅縣、興寧鄧氏先後順韓江下潮州,創鄉潮州庵埠、饒平隆都、澄海蓮陽等地。在乾隆年月間,又有居住於梅縣地區的「九子翁」另一派下子孫名曰鄧珍者也以投靠同宗的方式來到澄海蓮陽,先當店鋪夥計,後在蓮陽潮港結識了一位當地姓林的朋友,這位林姓朋友從事航海貿易,同時也向官府承包了設在葫蘆市海關口稅收關務。因生意繁忙顧不過來,就委託鄧珍代理。不久娶了當地一位姓黃富家女子為妻。這位黃氏女不單賢惠,而且工於心計,她預見海關這個缺份將來一定大有發展前途,就拿出所有陪嫁資財,讓丈夫乾脆把這份差事買斷。

當時承辦海關關務並不是太令人註目的美差,尤其是葫蘆市口業務也不甚好,因「葫蘆市時仍苦瘠,損益相抵」。但鄧珍在妻子的協助下,繼續苦心經營,果然如黃氏妻子所預見,官府放棄了葫蘆市,將關口移至庵埠。得天時地利,庵埠關口的經營狀況大有好轉,族譜原話說「取息稍豐」⑤應該是謙虛之語,應該是「大有利可圖」。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潮汕的對外貿易發展迅速,鄧珍自然跟著受益。


從這句話也可解讀出客家人那種謙和與不事張揚、不露富的文化心態。同許多清代政府機構裡的雜差都是世襲的一樣,鄧珍從林姓朋友手中轉包過來的海關差事也是世襲。到了汕頭被闢為通商口岸,潮汕的海關業務也日益繁忙起來。中國的海關大權實際上落在帝國主義手裡,英國人赫德成了總代理。不過,鄧珍的後代並沒有被辭退。這位鄧老先生在賢內助的幫助下,總算為後代子孫謀到了一份好職業。筆者少時在東裡鎮的關部街就見過其祖上於清末民初曾在東裡海關口做事,後來定居東裡的鄧姓人。鄧珍生有三子,子孫繁衍,散居於潮安庵埠和澄海隆都、蓮陽、東裡、汕頭各地。雖然人數不多,但卻是潮汕鄧氏重要的一支。有人戲稱他們是「海關承包人的後代」⑥.


以上例子說明,這種漸進式的移民方式,對當地人(學術語言是「土著」,但我不喜歡這一稱呼,因為很不準確,潮汕地區現在幾乎沒有真正意義的土著,都是外來移民,不過先來與後到而已)未造成明顯的土地壓力和就業壓力,易於接受,對移民者一方來說,因為是投親靠友性質,也較易找到謀生門路,免了流離失所之苦,社會的不安定因素也相對減少許多。他們為什麼採取這種獨特的移民方式呢?一方面是地理環境所決定,移民潮汕的客家人,主要是利用韓江水道,所以只能作跳躍式移民。但跳躍式移民也可以採取規模化的,以壯大自己聲勢,而於清代中後期移民潮汕平原地區的客家人,卻沒有這樣做,他們採取的是「靜悄悄的革命」,逐步滲透。筆者認為,他們是否吸取了此時在其它廣東地區正越演越烈的「土客械斗」教訓,有意低調?雖然目前還未能找到客觀證據,只能是一種推論,但不管如何,筆者認為,他們這種做法是成功的,也值得借鑒。




二,努力在文化上找到和當地人的共同點,有意識地融入到當地主流文化


為了能和當地人長期和諧相處,這些潮汕的新移民除了在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努力和當地人搞好關係外,在文化上也力求找到共同點。客家與「福佬」(或稱「河佬」,以前對潮人的統稱)都是遷自中原,樹同根,水同源,現在雖然一個民系被稱為潮汕人,一個民系被叫做客家人,但歸根到底五百年前是一定,要找到文化的共同點,或者求同存是很容易的。「認同歸宗」便是文化認同最切實可行也最能快見效的切入點。上文所引「澄海無客」俗語,實際上並不符合歷史事實。澄海原來不僅也有客,還有畬族,而且有一定數量。這個問題清代學者屈大均在其所著《廣東新語》已作了詳盡考証。據筆者調查,澄海最少有十個以上的村莊(姓氏)是遷自客區,如:上華鎮渡頭(原名圖濠)曾氏族譜:「吾祖世居南豐(江西)自元軍擾攘,本支屬避亂散聚四方......一派居今所稱彩塘龍尾,始祖祚昌公是焉; 一派創麻田(揭西) ......祚昌公生子錕(金旁加吾字),錕吾生允亮......遂聚國族於斯」⑦. 從這段記述我們可以看到:同樣遷自江西南豐的曾氏,居揭西麻田客區的被認為客家人,在當地與客家人和睦相處。遷潮州彩塘鎮和澄海上華鎮的,均屬福佬區,他們定居該地後,也很快融入當地社會,查閱與之相鄰的黃、陳、盧諸村族譜和地方志書,也未見有與渡頭曾氏鬧磨擦的記載。

倒是到了清末民初,因圖濠人口發展很快,也出了幾位能人,圖濠曾氏遂成為盛族,當時謠諺雲:「出身埔美陳、嫁夫圖濠曾,外公外媽西門蔡,看你下田不下田! 」說的是一農婦與一漢子在小田埂上相逢,雙方各不先下田讓路,農婦亮出自己身世,那漢子果然下了田埂。這只是小插曲,誰也沒有把它提升到「土客相爭」的高度來大事渲染。而且從這則謠諺倒可以解讀出人們已將圖濠曾氏與當地遷自莆田的陳、蔡共同成為眾人敬仰的大姓盛族,誰也沒把他們列為另類。再如外砂(現屬汕頭市龍湖區) 〈廖氏族譜〉 :「祖居汝南,唐時......避黃巢之亂,遷於汀州寧化大理石石璧,至宋末得由寧化經長汀、上杭、永定而入廣東之大埔、梅縣、興寧、五華......我祖於清代由興寧移蓬洲都創鄉立籍......⑧」有趣的是,當筆者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到該鎮進行姓氏調查時,當地人誰也沒有廖姓源自客家,可見廖氏與當地人民融合程度之高。另據筆者調查,盧侗、劉允、許申、張夔、王大寶等潮州八賢之後,也有不少是遷自客區,但他們也和其他潮汕人一樣,都尊八賢中的某一位為他們的共同祖先。再試以人口在潮汕也居第七位的張氏為例:潮汕張氏分兩支,一支唐末五代初自遷自福建莆田,遷潮始祖張夔。


一支來自寧化石璧,他們是張化孫之後裔。這一衍派人數眾多,福建、臺灣、廣東皆有其後裔。限於篇幅,這裡不談以傳統的移民方式遷居至揭西、饒平等客區或半山客區居住的這一部分張姓人,只談這那些作跳躍式向潮汕平原腹地的張氏移民。饒宗頤先生在其未完成的《潮州志•民族志》手稿本中記載:「寧化張氏張衍淳,自寧化遷上杭,其七世孫淑芳、端胡移居潮州竹篙山。⑨」經過調查,這一支遷自寧化的張氏,在移居竹篙山一段時間後,有的遷潮州入城內,有的遷下平原,已與當地張姓人認同歸宗。另一支張氏,則自客區先遷饒平縣半山客區,後移澄海平原與山地的結合部創鄉立籍,取鄉名「新樓」,很快和居住平原地區的附近另一鄉張氏歸宗認同,尊張夔為始祖⑩. 盧氏也有這種情況。盧侗也是潮州前八賢之一,原籍河北範陽,先祖遷福建莆田。

盧侗於於北宋年間遊學來潮,因羨潮之山水,遂舉家移民潮州。成為潮汕盧氏始祖。據筆者調查,潮汕盧氏並不是全部遷自福建莆,也有幾個村莊遷自福建永定。因以上所據村莊姓氏,已都融入當地主流文化,歸宗認同,筆者尊重他們意見,為避免橫生枝節,不提具體村名姓氏。在這裡提及,只是作學術上的探討。


應該承認,這種認宗歸同的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彼此之間有了共同的文化根源,既增強了文化親和力,也增強了整個宗族的力量,於雙方都有好處,潮客之間就自然而然的很快融為一體,無分彼此。



三,清代遷潮客家,大多有一技之長


客家人勤勞勇敢,刻苦耐勞,聰明能幹。因原居住地土地相對貧脊,為了生存,許多人都有一技之長,或會打鐵,或會鑄造,或會補鼎,或會磨豆腐,或會理髮等等。以一技之長立足潮州者,要算興寧鄧氏最有成功。上面說過,興寧鄧氏以善鑄造出名。明代末期,鄧氏受潮州府之命,為湘子橋鑄造鎮水鐵斗,受到官府和當地百姓好評,鄧氏就此定居潮州庵埠。其子孫以此事為榮,將鑄造鎮水鐵牛載入族譜④. 稍後,便有興寧同宗接陸續沿韓江南下潮州,先期來的鄧姓人給予熱情接納,遂形成庵埠鄧氏,大多仍從事鑄造業。還有遷自豐順的客家,多以磨豆腐為業,他們磨制出來的豆腐,柔嫩而有彈性,口感很好,生意很紅火。

至今潮汕地區流傳有這樣一句歇後語:客人划豆腐- -無過痕。最初這句話是稱讚來自客區的磨豆腐師傅,在切割豆腐賣給顧客時下手極準,並無貶義。慢慢地,遷自客區的磨豆腐師傅居住在一起,形成村落。到了現在,原來的生業不僅未衰,有的還發揚光大,形成「磨豆腐專業村」,不僅生產潮汕人喜歡吃的水豆腐,還發展生產豆腐的衍生產品- -貢腐、腐乳等。自梅縣松口遷居饒平縣(後划歸澄海)隆都的鄧氏「九子翁」派下另一支系,在原居地就擅長於農閑時活抓青蛙到市場上販賣。遷居隆都,創建鄧厝村之後,全村人大多數仍以此技謀生,成為抓青蛙專業村。直到解放後,只要一提起隆都鄧厝,許多人就會脫口而出,說:鄧厝掠「水雞」(即青蛙)! 這個特殊行業的專業村存在了一百多年,公社化後外出乾此營生者才逐步稀少,近幾年政府禁止捕捉青蛙,鄧厝村不少人又改為飼養牛蛙,真是不離老本行!


這些遷自潮汕平原地區的客家人所從事的工作大多是原來的福佬人不熟悉或不願意乾的營生,很受歡迎。他們既為自己找到了謀生之道,又避免和當地人髮生利益的衝突和磨擦,故能彼此相安無事。



四,遷潮客家,多居住於山地和平原結合部,不和平原農民爭地


遷居潮汕平原腹地的客家人,除極個別零星移民外,大多聚族而居。他們不下平原,而是選擇山地和平原的結合部創村建鄉。直到今天,我們走馬潮汕平原觀風,就會發現在坵陵與平地之間,有許多很有特色的村堡、村寨,這些座落在青山綠水之間的村堡、村寨,如果出現在梅縣或福建客區,或許很平常,但這些村堡、村寨卻是鑲嵌在潮汕平原大地上的,它們和同樣很有特色的潮汕民居錯落在一起,就不僅很富田園風光,而且更引起遊客興趣。因為這些村堡、村寨從外觀上看就和潮汕傳統的民居有很大的不同,而是更接近客家風格。因此,從建成之日起,這些村莊都也以「樓」、「寨」或「堡」命名,如八角樓、新樓、老樓、嘉慶樓、尚書寨、佛公寨、蘇寨等⑾. 以示和那些按傳統潮汕民居風格營建的村莊有所區別。

有些人認為,他們在山地和平原的結合部創村建寨,是因為平原都給福佬人佔住了,平原無地可居無地可種才不得不這樣做。筆者不完全讚同這種觀點,認為這種觀點是「客家人是移民廣東的後來者」論的翻版。移民有先有後,福佬人、廣府人有先來者也有後來者,客家人也同樣有先來者與後來者,這應該是個常識性的道理。實地調查中筆者發現,有好幾個由福建莆田遷潮汕的福佬民系村落,他們選址於平原創鄉,聚族而居,與山坡上的客家樓寨遙相對望。實際上他們遷潮時間比已定居山上者更晚,他們為什麼棄平原而居山地?答案很簡單:選址平原創鄉者有同樣遷自莆田的福佬同系可依傍,而先到的客家人,為求得和已佔主流的「福佬」和平共處,主動棄平原居山地。筆者認為,不爭惹事端的文化心態在這些客家先民中間起很大主導作用。當然不可否認,到明清才移民潮汕的興梅地區客家人確實是後來者,但正如上面所舉例子,就是先來者他們也主動避讓。

筆者是潮汕人,是所謂的「福佬」,但一直尊敬和欣賞客家的美德。



五,雖然「插花」居住在「福佬」區裡,客家仍努力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客家是個文化自主意識很強的民系,雖然遷居到潮汕平原,處在「福佬」的汪洋大海中,他們努力和當地人保持良好關係。但是在內部,他們仍努力追求和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生活習俗:

一,儘量按客家風格營建村寨,但又力求做到與周圍環境和諧,不刺眼。在調查中筆者發現到一種很有趣的現象:有些樓寨的基本風格是客家的,但又有意識地融合了一些潮汕傳統民居的特色和風格,如建寨於清初的「尚書寨」,其外圍格局是圓型圍寨式,但走進寨中卻發現每一單元更像潮式民居,各有門樓,各有天井,很是別致。而西坑村和鋪埔村則恰恰相反,從外觀上看,西坑村和鋪埔村是個按傳統潮汕民居營建的村落,一座座自獨立的民居散布於平地或山坡,但走進村中就會發現村中有寨,寨在村中央,西坑村的樓寨叫老寨,鋪埔村的樓寨叫嘉慶樓。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後來新建的民居,越接近老寨,其客家建築風格越濃厚。很明顯,兩村先祖來此立籍時是將客家風格的樓寨照搬到潮汕平原了,後來隨著人口日繁,隨著與當地主流文化融合的加深,新建屋宇照搬客家風格已不可取,便採取折衷,步步為營,可謂煞費苦心。

這種「寨在村中央」的景觀,這種「步步為營」的混合風格,在潮安、澄海、饒平的平原與山區結合部隨處可見。

二,今天,處在「福佬」汪洋大海中中的客家人,在經歷了一二百年的淘洗之後,客家話已成為遙遠的記憶,甚至連「客家語言孤獨」也已被潮水淹沒,大家講的是潮汕話,在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已和潮州人無明顯差別。但他們仍在靈魂上和骨子裡不忘自己身上流有客家血統,仍不忘祖上遺訓。許多客家人的優秀品質,如「不賣祖宗田,不棄祖宗業」等,是磨豆腐世家的,家族中總有一兩戶繼續豆腐豆腐,是打鐵的,家族中總有幾戶繼續以打鐵為生。除了民居建築,還有信仰崇拜、婚慶習俗,年節習俗等等,只要你稍為留意就會發現,在這些村寨裡,至今還保留濃厚的客家風俗。過去,由於反動階級的宣傳,客家多多少少受到岐視,許多人怕因為自己是客家人受到岐視,不敢承認自己是客家。現在這種岐視消除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很多人已敢於對筆者說自己先祖遷自客家。特別是近幾年,旅遊業興起,上面所舉到的許多村寨,已對自己的祠堂和其它祖傳遺物進行重修和恢復,歡迎遊客參觀。



六,潮、客之間有著緊密的經濟聯繫


處於社會動亂時期的清末,潮、客能不受影響,保持相對和諧共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潮客之間有著緊密的經濟聯繫,形成利益共同體。以福佬民系為主體的潮汕地區和以客家人為主體的興梅地區,有一條共同的母親河韓江。潮汕地區背山面海,在清代以前,交通既便捷又閉塞,便捷就是它面向海洋,可以直達世界各地,閉塞就是它陸路交通不便,而在交通工具較落後的古代,不是任何人想出海就能出海的,於韓江就成了潮人的交通大動脈,而客區梅縣地區也同樣視韓江為生命線,因此韓江成了共同的紐帶,共同的財富,共同的母親河。潮汕地區需要出自梅縣地區的木材、桐油、煤炭、糧食和其它物產,梅縣客區也需要出自潮汕的海產品、工業品,兩地各有所需,各有所求,互通有無。在以前,舉凡潮客結合部的圩鎮市集,都經濟十分活躍。如潮州的意溪,饒平的茂芝、三饒,豐順的留隍、大埔的高陂,莫不如是。各個圩市的集市貿易各有側重,意溪以竹木交易為主,茂芝以經營糧食和木材為主,留隍以竹品製品為主,高陂以瓷器和茶為主,其中府城潮州對岸的意溪鎮最為出名。

意溪的竹木市場,在清代已很繁榮。從客區砍伐的竹木材順韓江放運到意溪後轉銷3省18縣,最遠的運至臺灣省。年均收入達500萬大洋,年均放杉木1500年萬條。沿韓江數裡,形成杉木一條街。客家話在竹木市場上通行無阻。


發展到全盛時期,潮客雙方在竹木市場交易完全不用現金,雙方各自於衫兜裡裡放著一串銅錢,買賣做成,雙方要結帳,就各人從衫兜裡摸出那串銅錢,這銅錢大小不等,疊成一疊一疊的。大銅錢代表多少,小銅錢又代表多少,都有共同的「算術語言」,完全可以當算盤來使用,這樣推來抹去,帳算清了,各取出「寸堵」(一種既好摺疊成簿,又能連成一體的小筆記本)寫下幾個簡單數字,當事人各各畫押,賣方可憑此「白條」向買方「財副」拿現金。潮客之間如此互信,不用算盤,用銅錢對帳的例俗,至今仍讓當地人津津樂道。在意溪採訪,聽到的不是潮客如何互相攻訐,聽到的是潮客如何幫助的友好故事,限於篇幅,只能從略⑿. 正是由於頻繁的經濟往來和聯繫,加深了兩個民系之間的瞭解和友情,也就少了許多誤會。

當然,一個巴掌拍不響,潮、客之間能不拳頭相向,也和潮汕人的寬容達觀性格有很大關係。潮汕人熱情好客,愛面子,吃軟不吃硬,奉行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的人生哲學。有了上面所講種種客觀因素,再在這種互相尊重互相謙讓的環境下,潮汕地區也就能處於「土客械斗」漩渦之外。



參考資料:

①吳金夫《潮客文化探索》第二章《遷徙》,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②王琳乾主編《汕頭市志》捲二十七《方言》
③④⑤見編於民國時期的《庵埠鄧氏族譜•譜序》,庵埠圖書館有藏及《蓮陽鄧氏族譜》 (當代手抄本)
⑥盧繼定《潮汕姓氏趣談》第66頁,廣東高教出版社
⑦澄海《曾氏南豐派圖濠•譜序》,民國二十四年修,原譜譜藏泰國曾氏宗親總會,渡頭鄉有複印本
⑧澄海縣志辦公室:〈澄海百家姓〉第110頁, (內部出版)
⑨《饒宗頤:《潮州志•民族志•福老》 1987年手稿騰印本,汕頭市志辦進行,列為《汕頭方志資料專題》第3輯。
⑩澄海縣志辦《澄海百家姓》第28頁, (內部發行)
⑾以上樓寨皆在潮安的鐵鋪、官塘和澄海的蓮華鎮
⑿盧繼定《潮汕老百業》第83頁,潮汕文庫,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





資料來源 : 潮客風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puppy999 的頭像
    lovepuppy999

    河洛人----*海洋的子民*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