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電白三大方言
作者 : 狂草謝
遷入電白縣的漢族人有資料可考的時間是宋徽宗年間到明末。比較多的是從福建的莆田、晉江、閩縣、福州來的。
由於電白縣長期以來,民族交替、雜居、同化,外來人口異源多流,電白縣的方言顯得異常複雜。
清光緒《電白縣誌.卷三》:唐宋以前,壯瑤雜處,語多難辨。前明軍衛留居電城,今城中人語曰“舊時正”,海旁聲音近雷瓊,曰“海話”,山中聲音近潮嘉,曰“山話”。
又民國《電白縣誌稿》:電白語言,比諸他縣,較為複雜,確而論之,亦可分為三係,一曰海語系,二曰客語系,三曰越語系。
海語系:沿海之語言,屬閩語。閩語在電白分為“黎話”和“海話”。還包括在馬踏的“福建話”、“饒平話”。閩語是現電白縣的第一大方言,講閩語者達八十多萬。電白縣的海話主要分佈在東部及南部沿海的爵山、馬踏、電城、大榜(嶺門)、麻崗、龍山、旦場等鎮,另外,陳村、林頭、觀珠、望夫等鎮也有少量分佈。黎話主要分佈在西部及西南部的水東、陳村、南海、沙院、小良、七逕、坡心、羊角、林頭、霞洞等鎮,另外,大衙、觀珠、黃嶺、旦場、麻崗、龍門有少量分佈。海話以電城為代表,黎話以霞洞為代表。
客語系:客語,又稱“哎話”,因其“我”曰“哎”,故名。客家話有“大哎”和“小哎”之別。大哎指那些受其他方言影響較少的客家話,小哎指那些地處分散,受其他方言影響較多的客家話。分佈在東北部山區的那霍、羅坑、望夫、黃嶺、沙瑯、觀珠等鎮,西部霞洞,中部大衙、馬踏、林頭也有較多分佈。嶺門、麻崗、旦場、曙光場有少量分佈。客家話以沙瑯為代表,全縣講客家話的有二十八萬左右。客家人因多住在山區,故客家話在清光緒《電白縣誌.卷三》中被稱為“山話”,是相對於“海話”說的。
越語系:越通粵,即粵語,現電白人把粵語叫“客話”。粵語有羊角白和鹹水白等不同名稱,還包括分佈在曙光場的四邑話,分佈在馬踏鎮的淡水陽江話。粵語主要分佈在羊角、七逕等鎮,另少數分佈在各地。全縣講粵語(白話)的人有十六萬。清光緒《電白縣誌.卷三》沒有提到粵語,概因粵語進入電白縣比較晚,在當時可能還沒有進入或影響不大。
電白縣城,原為明代之電衛,由中原調來歸都指揮所統領之兵,稱曰衛兵,其子孫繁殖于城內,其語言因其地而言“城語”,因其時(為明代)而言曰“舊時正”,即明代之正音,因其語言與今之普通話相近,故稱“舊時正”。清光緒《電白縣誌》把“舊時正”放在第一位置,而民國《電白縣誌稿》把“舊時正”放在“三大語系”之外“附述之”。說明“舊時正”已從優勢方言變成弱勢方言。
電白的客家人並不自稱為“客家”,而是“艾人“。此外還有一個自身特徵越來越不明顯的蛋家民係(我一直都猜測博賀操獨特“鹹水白”話的就是上了岸的蛋家人。關於蛋家,還有一說,是明朝滅亡後,明朝水師不肯投降,拒絕上岸,從而形成蛋家,博賀蛋家姓氏很雜,不像是一個族群的,此說不知是否成立。
電白客家人的客家意識還是比較強的,沙瑯、那霍的人都認同自己是客家人,用梅縣客家話跟他們基本上沒問題。電白縣一個縣有三種幾乎不能互通的方言,是一件感覺很怪的事情。走在電白縣城水東鎮上,滿街是漢字,但滿街都是一點也聽不懂的話,而且人家戴著尖頂的斗笠,像是來到了東南亞
在大衙龍記,有一種即將失傳的語言-----麻蘭話。麻蘭話的“麻蘭”是什麼意思,未作考究,但在我們家鄉一帶,凡是講這種方言的人,我們都把他叫“麻蘭佬”。說它即將失傳,是因為現在的年輕麻蘭人在黎話的衝擊下,在平時的交談中已經經常使用黎話,甚至很多年輕人連母語麻蘭話都不會說了。麻蘭話在電白各種方言中顯得有點另類,其語音、語調與四邑相近,龍記許多人到江門一帶鑲牙,用麻蘭話與當地人的四邑話能直接交流,可見這兩種話乃屬同宗。“麻蘭話”因講的人很少,所以在外名聲不大,知道的人不多。大衙還有一種也即將失傳的語言:三陽話。
電白和茂名的問題,主要是語言環境和歸屬感的問題
在廣發看了很多關於茂名和電白的問題,主要論調基本是茂名蠶食電白,茂名剝削電白,惹得局外人都以為茂名是惡母,電白是無辜的兒子。本來這本是茂名自己家裏的事情,在自己的論壇上說說就好了,無需拿到廣發上來討論。不過愚以為,電白的網友們不應一味指責茂名,應拿出充分的理據來。還有一點我認為應該說明的,電白和茂名的矛盾,除了經濟與政治上的關係之外,最重要的問題是茂名和電白在語言文化上的不同,並導致了電白人民的歸屬感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提到的人還不多。
先說說茂名直接管轄電白的必然性。茂名市下轄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電白縣和兩個區。茂名本沒有縣級市,自從高州第一個吃螃蟹撤縣建市之後,化州信宜緊隨其後,紛紛在短期內完成撤縣建市,唯獨剩下一個電白縣。是電白縣不夠格撤縣設市嗎?不是的,論人口,論經濟,論面積,論政治勢力,電白都完全夠格成為電白市。是電白人不去爭取嗎?也不是的,電白也曾很積極地去運動。之所以沒有電白市,非不為也,是不能也。茂名的高州,化州,信宜,除了化州部分地方,大多是山區,而且是內陸,非沿海縣市,這在客觀上嚴重扼殺了茂名向這些地方發展的可能性,唯有電白縣,基本是丘陵地區,而且是沿海縣,條件非常優越,這是茂名發展的唯一道路,除了這條路,沒有別的路可走。因此可以說,歷史註定了電白必須是電白縣,直接在茂名的管轄之下。茂名在上個世紀,就確定茂名要向電白髮展,將茂名建成海濱城市。電白縣整體設區,這是前 人就規劃好的,只是遲早的事情,時間問題。試想讓電白成市,茂名向哪發展呢,四圍受困,困難重重,難以突圍,沒有發展的空間。所以,電白縣註定是茂名市直接管轄的,茂名市對電白縣的部分地方劃出建區是合情合理的,將來還要將電白縣整體撤縣改區。這不是茂名對電白的剝削,而是茂名發展的需要,是建設濱海油城大茂名的需要。但是無論怎麼改,“電白”這個擁有千年曆史的、粵西地區最早出現的地名,永遠不會失去。國家地名司已經表示過,“電白”這個名稱是歷史資源,不會改。
但是茂名對電白的行動還嫌操之過急。本人認同大部分電白網友的觀點,茂名對茂港區的設置,不盡合理,茂港區的潛力雖然巨大,但是目前還看不到蓬勃的跡象。不僅如此,這將導致電白和茂名相關職能部門的相互扯皮。而且,本人對茂名所命名的“茂南區”“茂港區”這樣的“茂”字頭的莫名其妙的地名不感冒。經濟上的事情,這裡略談。
我認為電白和茂名的問題,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茂名和電白的語言環境不同,導致了電白人對茂名的歸屬感非常低。
電白是中國所有地方中兩個語言環境最複雜的縣市之一,另一個是臺山(應該是,但忘記了,不確定)。福佬人最早進入這片富饒的土地,佔據了全境的80%以上的土地,之後客家人進入了這片土地,但是沿海地帶和富饒地區已被佔領了,只好佔據了電白的山地,約15%左右的土地。粵人最遲進入電白縣,福佬人不稱客家人為客,因為他們來得最早,他們才是主,而操白話的粵人來得最遲,反而被稱為客,講粵語也被稱為“講客”,這些“講客”的人只佔據了不足5%的土地,粵人生活在福佬人和客家人的夾縫中,而福佬人是絕對的強勢,他們所操的”黎話“(在雷州稱為雷話,按他們的發音,“黎“與”“雷”諧音,均是福建閩方言的分支)也成為電白的通行語言。在上個世紀,在電白不會聽和說黎話,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不懂的人在電白會遇到很多語言上的困難,因為他們只說黎話,客家地區說客家話,都不是操白話的粵人所容易懂的,溝通上會有很多困難。除了很少一部分人之外,溝通不容易,甚至一個鎮有三四種語言。另外電白還有很多種通行于部分鄉鎮的語言,如帶北方人口音的軍話,蛋家人的語言,等等,不一而足。
反觀茂名,高州,化州,信宜,都是白話主導的地區,甚至吳川和廉江,所說白話基本相同,交流無阻,對茂名或者對歷史上的高州府都有一定的歸屬感。但是他們無一例外地,無法與電白人民溝通,除非電白人民改說白話,或者他們懂黎話。電白的語言環境十分複雜,但基本通行黎話,與其他白話地區有很大的不同,直接導致了他們對白話地區沒有歸屬感。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如果電白人說黎話而不改說白話,仍然無法與茂名人,高州人,化州人,信宜人溝通。我們有理由相信,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如今,因為語言上的不同,文化上的沒有歸屬感,是電白不歡迎茂名的一大原因。那些白話地區的人,會聽黎話的人萬中無一,更不用講說黎話了,這使白話地區的人,很難真正融入電白的生活圈。而電白的人民,也很難接受那些不懂自己語言的茂名等地方的人,持久以往,漸漸形成了慣性,各自信守各自的地盤,不容許別的地方進來,即使是將茂名市的中心設在電白,電白人也會因為這種慣性而覺得是不合理不歡迎的。很多電白人不能認同自己是茂名人,溝通都成問題,遑論其他。
當然隨著相互通婚和時間的推移,同時會操黎話和白話的電白人多了很多,絕大部分的年輕人都能說白話了,部分中老年人也能操一口有點拗口的白話。但是99%的說白話的人還無法聽懂黎話,我相信這種格局還將會長久地持續下去。什麼時候能改變這種格局?我想,應該等到茂名將發展的中心真正移到電白,電白整體改區的時候,將會有很大的改觀,屆時會形成以白話為主,黎白話通行的格局,類似現在的湛江市區。只要茂名不停留在空言上,而是付諸實際行動,那麼電白現在的主流的茂名剝削電白的觀點,不攻自破。到那時候,電白人才會認同自己既是電白人,又是茂名人的身份。
說多兩句,我認為茂名能夠發展電白是電白的難得一遇的好機會,而不是一種剝削,是電白的幸運,如果電白沒有沿海,這種好事輪不到電白。電白的鄉鎮有多窮,教育有多落後,政府有多腐敗,司法有多枉法,黑社會有多黑,相信電白人無一不知,如今的電白從根上爛掉了。這不是詆毀電白,筆者只是陳述客觀事實。電白固然有很大發展,但是電白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樣說我認為尚不為過。
資料來源 : 中國南方論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