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98.10


(中國) 蘇效明 陳金山 著
  

大地方來的人戲稱廈門話是“番薯腔”。
  

如果把時光倒退15年,或20年,廈門的小姑娘遇到北方來的遊客問路,總要憋足了勁把舌頭卷成好幾個圈兒,發出幾個蹩腳的而且往往是沒有必要的翹舌音,以表示小城市人對大都市人的仰慕;但不知什麼時候,這土里土氣的“番薯腔”,又枝枝蔓蔓、大大咧咧潑撒開去。



獸藥論壇 -- 獸藥論壇,好酷!  
  

在中山路騎樓下,冷不丁就有人作目不斜視狀衝你而來,他手持大哥大,不分平翹舌、不分齊齒撮口音一個勁地大呼小叫,那一般是“先富起來”的廈門人了,那樣子提示你:他不是以前的他了,現在很忙,生意做得很大了。
  

也有穿西裝、趿拉著拖鞋的少女少婦,匆匆從這條巷子拐入另一條巷子,嘴裡哼著《酒幹倘賣無》或《針線情》之類。她們也許是剛在小城落腳的打工妹,她們把青春期和發燒夢都託付給這充滿誘惑的第二故鄉。


最有意思的還是那位台灣老鄉,一個把“四十四只石獅子”七個音節幾乎讀成一個音節的著名節目主持人,與姜昆比肩逗哏,南腔北調,互為烘托,成了民族團圓的一種象徵。
  



都說屈原一覺醒來,就能直接同廈門人進行對話,不信,請看:
  

1972年,美國先驅者10號宇宙飛船向宇宙空間播出地球上60種最具有代表性的語言,其中選用的兩種中國語言是:代表現代漢語的北京話和代表古代漢語的廈門話。
  




原來,土氣的“番薯腔”竟是古色古香的語言的活化石
  


某國學大師到廈門考察,大師知道廈門話是閩南方言,存漢唐古韻,認定聲韻中藏世事滄桑,果然,他問一老者:“人”怎麼念?


老者撚鬚,答:狼。



大師跌步失色,驚其一語道破人性中狼氣一面。又問:戀愛?


對方詭笑:亂愛!



大師沉吟片刻,連呼:妙!妙!再問:死?


答:喜。



大師嘆服。
  


大師詮釋:古中原政局動盪,擄殺四起,逃入閩者心有餘悸,視.人為狼;長年漂泊,性愛常亂;命途多蹇,死即解脫,喜也。何等灑脫。寥寥數語,活畫出先人世相,高哉妙哉!"
  



在漢語七大方言分化樹形圖中,閩方言屬於歷史發展的第三層次閩南話系閩方言的次方言。歷經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唐安史之亂,宋元之交兵連禍結,遂形成三次蔓延式大移民潮,中原古風--南移,促進了漢語在福建南部的傳播。


由於地處偏野,長期以來,廈門話受北方方言的影響漸小,較穩固地保留了隋代以前上古漢語的許多特點,舉凡有15個聲母、89個韻母、7個聲調,連續變調現象特別顯著,在語法上也獨立一格;許多上古用詞,在普通話裡已經枯萎、消亡了,但在閩南方言中仍然含苞如初。
  



古意,即厚道。


杜甫《登兗州城樓詩》:“從來多古意,臨眺獨躊躇。”
  

破病,即生病。


《後漢書-虞延傳》:“有囚於家被病。”“被”,俗作“破”。
  


其餘,跑曰“走”,鍋曰“鼎”,大屋曰“厝”,小舍曰“寮”,筷子曰“箸”等等,不一而足。)
  


至晉、唐,從遠古走來的中國歷史該長成翩翩少年了吧。少年多磨難,那跌落在閩南鄉野的銅琵琶至今仍哀音不絕,踏著如泣如訴的南管寮拍,在浙南、贛東、潮汕、海南島、台灣和南洋,都可以找閩南鄉音知己。



而至南宋,隨著帝昺投東海自戕,王者氣象化為泡沫,前來保駕的義軍或解甲歸田,或扭抱成團遁入綠林。粗礪的海風洗了少年咄咄逼人的盛氣,廈門話卻在王朝的廢墟上扎根、抽芽,扭曲為莖、蔓,架起超越時空的長橋。
  


如今,一撥撥台灣客從寶島踏浪歸來,省親祭祖、觀光辦廠,番薯鄉音使得親人熱淚盈眶。有人說,台灣人也習慣把自己稱作番薯人,這是因為台灣版圖形如番薯,還因為番薯是養育閩南人的根本。


南明永歷十五年,泉州府南安人鄭成功率10萬閩南子弟從廈門出發,一舉光復台灣。至今,80%的台灣仔依舊講閩南話。祖祖輩輩的閩南人在播種土地的同時,也播種同根的古中原文明,哪兒有開拓的足跡,哪兒就有番薯藤牽引的身影。番薯文化造就了閩南人勤勞勇敢、樸實剛強、勇往直前的秉性。
  


今天,在未來世紀大港海滄、杏林台商投資區以及東渡新港,到處可以看到滿嘴“古代漢語”的閩南小個子同講現代漢語的北方大漢;一起,用血用汗澆鑄著未來海港、空港、資訊港的基座。


廈門話是條綠色的河,載沉載浮的是親情、血緣和心靈的交往。








板主 :



嘻嘻...趣味趣味啊...參考看覓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