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瑪特)
  
  
台灣的“民歌運動”是台灣社會轉型初期(台美斷交到解嚴前後)由知識界發起的音樂運動,它有明顯的政治、社會訴求。從整體而言,“民歌運動”中出現的作品,不是真本土的,因此是無根的,不能代表台灣的鄉土音樂傳統。它本質上仍深具意識形態色彩,只是歸屬的陣營不同。民間的、草根的台語、客語音樂是被(當時的)國民黨當局和青年知識分子雙方共同漠視的。


民歌運動僭取了“民歌”的稱謂(實際上它源自美國的“鄉村民謠”),真正植根於本土的民歌反而無法被正確命名。事實上,這場運動使用“民歌”這個詞,在當年(70年代)就引起很大爭議。
  

民歌運動、“鄉土文學”論戰、黨外運動這三者之間有密切的關聯,許多關鍵人物都先後捲入這三場歷史劇。比如,民歌運動先聲《中國現代民歌集》的歌詞作者-余光中,後來在“鄉土文學”論戰中,就扮演了不光彩角色(“扮演了思想純正與否的評定者和告舉者”)。
  

1995年,在《台灣新聞報》的“西子灣”副刊上,葉石濤以“台灣文學百問”專欄發表系列文章,認為70年代的鄉土文學論爭“乃是以中國民族主義為基調,並非真正的落實在本土的歷史、人民和土地上,充其量只是在台灣的中國民族主義者的分裂、內訌罷了……70年代末期的第三次鄉土文學論爭,是外來政權中國民族主義者和‘在台灣的’新中國民族主義者之間的鬥爭。”同樣地,70年代民歌運動也是“並非真正的落實在本土的歷史、人民和土地上”的,所以我說它是無根的。
  

民歌運動退潮、鄉土文學陣營分化(比如:陳映真與葉石濤、王拓的不同選擇)、黨外運動中的外省異見分子(李敖可作為代表)與獨派的分道揚鑣,三者是同因、同質的。“民歌運動”衰落的背景恰是以“美麗島大審”、民進黨成立等一系列事件為標誌的本土化進程的不斷深化,在這個深化過程中無根的偽“民歌”必然被拋棄。在台灣早已式微的民歌運動,不過是以它的“鄉愁”和反抗姿態,勾起此岸聽者的別樣情懷罷了。
  

張釗維在《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 》(時報文化,1994年8月)中把(民歌運動中的)民歌稱為“一個華語的民謠的帶有精英色彩的具大中國意識的音樂形式”,還是比較恰當的。
  

“民歌運動”歷經“中國現代民歌”、“淡江夏潮”(胡德夫就是這一系的)、“校園民謠”三個階段,最後,“現代民歌漸漸從一種音樂類型而被矮化成唱片工業底下 諸多可能的音樂形式或促銷元素之一,並且被編派為塑造歌手個人個性或特色的註腳。”“至此,民歌運動可說是名存實亡了。”
  

在這個過程中,前期還發生過“中國現代民歌”與“夏潮民歌運動”之爭:“‘中國現代民歌’遭受強烈的批評,而‘學院派’的所謂跨向通俗音樂創作,其實是種妥協,妥協的結果仍是不討好。按照台灣鄉土作家黃春明的分析,‘如果你(指音樂家)不屬於群眾,那你做什麼東西都沒有意義 ,如果你是他們的一分子,你可以當火車頭來拉動他們。現在的問題是火車頭沒有拘著車身,你跑了,他們的列車還留在後面’。”(引用資料:老槍《濕濕雨聲中那憂愁一朵 》)
  

“民歌運動”主要使用華語來創作,未能與主體族群的語言(台語、客語)相結合,未能呼應台灣意識的興起,這是其走向沒落的根本原因。這樣的“民歌”,只能說是徒有其名。
  

想了解台灣的聲音,應該聽聽阿吉仔、金門王與李炳輝、余天、江蕙、黃乙玲...(順便提一下,余天將代表民進黨參選立委)。知識分子這兩年重又熱捧胡德夫,要我說,他的歌,還遠不如金門王與李炳輝那種來自底層的歌聲更能打動人。


聽原汁原味的台灣民歌,請從《望春風》、《雨夜花》、《青蚵仔嫂》聽起,而不是聽那些“校園民歌”。






資料來源 : 天涯社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puppy999 的頭像
    lovepuppy999

    河洛人----*海洋的子民*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