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閩南語歌曲源自閩南語歌謠,這是目前為大眾所熟知的。雖然目前臺灣閩南語歌曲的發展優于閩南祖地,但正是自十七世紀以來,閩粵的漢人陸續移民臺灣,才帶來了原鄉歌謠並孕育了臺灣本土的傳統民謠。
  

臺灣的福佬係民歌,是用閩南語唱的,起源于福建漳州、泉州一帶的褒歌,採茶歌等山歌,最初由閩南移民帶到臺灣,主要在西部平源、蘭陽平原的恒春地區流行。在臺灣西部福佬係民歌中,有一部分直接來自福建,如“駛犁歌”、“桃花正渡”、“五更彭調”、“天烏烏”等。
  

閩南人是臺灣最大族群,因而許多閩南歌謠成為“臺灣歌謠”,如閩南民謠《月亮月光光》、《天烏烏》等。如今閩南與臺灣兩地共同流行的就有《挨老挨》、《打鐵鍋》、《草蜢公》、《麻葉覓水蛙》、《火金姑》、《月光光》、《一下哄》、《天烏烏》等。
  

《一下哄》這樣唱道:“一下哄,到香港;一下謗,到呂宋(今菲律賓);一下傳,到臺灣;一下風,到仰光。”十分明快地概括出閩南很早就與各地通航的情況。尤其是“一下傳,到臺灣”說明閩臺兩地之近,往來之密切。
  

歌謠又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流傳久遠、找不到創作者,卻能反映人民生活、感情、思想的,可以稱之為民謠;一種則是有作曲、作詞、主唱者的創作歌謠。
  

民謠、創作歌謠以及流行歌之間的聯係是如此的密切,以致于往往被大家所混同。比如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思想起》、《天黑黑》、《丟丟銅仔》、《六月茉莉》等歌曲的很多改良版本,常常以為是民謠,實際上是創作歌謠,當然是在吸收了許多民謠的元素之後創作的。
  

創作歌謠透過商業、媒體的運作,受到歡迎就成為流行歌。傳統民謠經過改編、運作,也有變成流行歌的潛力。
  

若是從閩南語歌謠的民謠時代算起,閩南語歌曲已經經歷了百年的歷史。我們的係列節目正是試圖通過對兩岸閩南語歌曲的歷史及發展作一個回顧,來記錄這一段歷史,以及這段歷史所反映的心聲。
  


第一集 原生態時期的閩南語歌曲——閩南語民謠及創作歌謠
  

音樂
  

在臺初期,由于思鄉心切,許多人喜歡借著大陸家鄉歌謠來抒發鄉愁,所以歌曲大多以生活點滴為素材,談及各行各業的生活狀況,如:《飲酒歌》敘述農閒之余與好友相招劃拳的心境,《天黑黑》從天候景象談到阿公阿婆之間為了煮鹹煮淡而打破鍋子的趣事,《牛犁歌》是農暇之余的歌舞小曲,《臺東調》是描述恒春人來臺東謀生的故事,《丟丟銅仔》是早期人們玩樂丟拋銅錢的遊戲歌,又可能是蘭陽地區,鑿通山洞,使火車穿過山洞的故事,另外如《草螟弄雞公》、《桃花過渡》、《五更鼓》是閩南語歌在每個階段都會有的“愛情歌”。
  
作為民謠的代表,而今仍在閩南民間廣泛流行的《天烏烏》就有三支,一首流行于廈門,兩首流行于平和等縣。而廈門的《天烏烏》與臺灣《天烏烏》最為相似。
  

由於臺灣四面環海,下雨相當的頻繁,而且雨中情景格外的富有詩意,也是寫作時的最佳素材,而《天黑黑》就是這些描寫雨之旋律中,最歷久不衰,加上鄉土民謠專家林福裕先生依據念謠的語韻編寫而成,並由“幸福合唱團”首唱,也錄制成唱片,而流唱于民間。
  


1. 天黑黑 林福裕 臺灣童謠
  
歌詞:


天黑黑,欲落雨,阿公仔舉鋤頭仔要掘芋
  

掘啊掘,掘啊掘,掘著一尾漩鰡鼓,伊呀嘿都真正趣味
  

阿公仔要煮鹹,阿媽仔要煮淡,兩人相打弄破鼎
  

伊呀嘿都啷當鏘當嗆,哇哈哈
  

歌詞中述說著阿公阿媽為了泥鰍要煮鹹還是煮淡而吵的不可開交,甚至打破鍋鼎,這表達了農民豐富的想象力和樂觀逗趣的個性。幾十年來,天黑黑已經成為大家心目中的臺灣民謠了。
  


同樣,一百多年前飄揚過海的曲調,經由本土作詞家許丙丁的填詞,《六月茉莉》蛻變成一首臺灣民謠。
  

這首曲子原本是福建濱海地區的民謠,後來隨著大批移民來到臺灣,由于旋律柔美、意境典雅,而深得人們的喜愛。
  

今日我們習慣傳唱的歌詞,是許丙丁于日據時代所填,以六月盛開的茉莉來比喻錦繡年華的少女,卻無人賞識,而落得孤芳自賞的寂寞心情,細致而微妙地透露出少女的思春心情。



2. 六月茉莉 許丙丁 臺灣民謠
  
歌詞:
  

六月茉莉真正美,郎君生做哩都真古錐
  
好花難得成雙對,身邊無娘哩都上克虧
  

六月茉莉真正香,單身娘仔哩都守空房
  
好花也著有人挽,沒人知影哩都氣死人
  

六月茉莉香透天,單身娘仔哩都無了時
  
好花也著合人意,何時郎君哩都在身邊
  

六月茉莉滿山香,挽花也著哩都惜花欉
  
親像蝴蝶亂亂弄,採過一欉哩都過一欉
  

六月茉莉透暝香,單身娘仔哩都做眠夢
  
好花開了等下冬,娘仔親成哩都何時放
  

六月茉莉分六路,一欉較美哩都搬落壸
  
日時要挽有人顧,暝時要挽哩都人看無






資料來源 : 中國閩南話"天風海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