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鍾耀榮



糜muei2 稀飯。
  
  
此字當源自古漢語。《釋名‧釋飲食》:糜,煮米使糜爛也。《爾雅‧釋言》:粥之稠者曰糜。在現代漢語中這個字似乎有一股“腐敗”味,如“糜爛”、“奢糜”等,但在古時卻是飲食常用詞。晉朝時發生大飢荒,大臣們向皇帝彙報餓死了不少人的時候,晉惠帝驚訝地問道:“何不食肉糜?司馬衷這句名言中的“糜”指的就是稀飯。
  
  
米已成糜,其“爛”可知,在畬語中“糜”亦有“爛,碎”意,如:飯莫煮忒糜(飯不要煮太爛)。
  
“糜”字是從何種途徑進入畬語的,似乎還不能下定論。此字潮汕話及饒平客話都發“moi55”,廈門發“mue”、漳州發“muei”,雷州發“mue22”…各地讀音與畬語基本相當,因此說“糜”是客家話藉詞似乎太絕對了。
  
福安畬語中有個音“moη1”,指的是乾飯,也泛指飯食。其本字極可能也是“糜”,其音或許來自閩東方言,待考。
  

行hang2 走。
  
  
“行”是畬語的多音字之一,發此音時表“走”之意:行路(走路)。亦用作量詞,用于條狀物,如一行繩、一行竹等。
  
此字源自古漢語詞。“行”本義指道路,後引申指走路。李白有首詩《行路難》感慨的就是世上路很難走。
  
現代漢語以“走”表示“行走”之意,而畬語依然用“行”。因此漢語說“走運”,畬語就說“行運”。
  

行ssiang2 嫁。
  
這是“行”的另一個發音,表示“嫁”。
  
《儀禮喪服》鄭玄注:凡女行於大夫以上曰嫁,行於士人曰適人。《高唐賦》:赤帝女瑤姬,未行而亡。可知“行”是“嫁”與“適”的合稱,古時女子和當官的結婚才能說“嫁人”。現代漢語把“嫁”下放了,“嫁雞嫁狗”都算“嫁”。畬語中用“行”,算是畬語的存古之處。
  

行hong2 直排:直排為行,橫排為列。
  
例:排行。
  

飯phuan6

據《潮州府志》記載:畬人謂飯為“拐火儂”。因此“飯”字也是外來的,根源在古漢語。“飯”本義吃飯,如: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後引申指煮熟的穀類食物,多指米飯。
  
畬語中“飯”一般作為“飯食”的汎稱,如飯箸(筷子)、飯甑、飯肚(指人的胃)等,但在閩東畬語中,“食飯”卻是專指吃早飯的。
  
“烏飯[wu1 phuan6]”是最具畬家特色的飲食之一。
  
“飯”在畬語中還有一個小稱變調音“puaη3”,用于表示“ 粑”,表此音時用俗字“粄”表示。畬家的“粄”也極富民族特色。
  

薸p'iu2 浮萍。
  
此字為畬語底層詞,源自古壯侗語,後傳入客家話。《爾雅》郭璞注:“水中浮萍,江東謂之薸。”《廣韻》平聲宵韻,符霄切。
  

竻ni?5 刺;樹的針狀葉。
  
此字為古方言詞,《廣韻》來母職韻林直切。《方言》:竻,趙魏間呼棘。據考“棘”“竻”同源,聲母不同是原來復輔音分化的結果。
  

搲 ia3 用手抓取。
  
此字為古方言詞。《類篇‧手部》上聲馬韻,烏瓦切:“吳俗謂手爬物曰 ”。
  
在畬語中此字還用作量詞:一搲米(一把米)。
  

拌puaη6 摔東西。
  
此字為古方言詞。《方言》卷十:“拌,棄也,楚凡揮棄物,謂之拌。”《廣雅‧釋詁一》:“拌,棄也。”唐溫庭筠:“夜聞猛雨拌花盡,寒戀重衾覺夢多。”《廣韻》平聲桓韻,普官切,又上聲旱韻蒲旱切。
  

崽tsoi3 兒子、幼仔,此字為古方言詞。

《方言》十:“崽,子也。湘沅之會凡言是子者謂之崽,若東齊言子矣。”今畬語也作指小詞尾,如手指叫“手指崽”或“手崽”。此字也寫作“仔”。
  

蚮 tia2 牡蠣,海蠣。
  
此字為閩方言藉詞。畬語中還用于稱類“ ”之物:溜鼻 (鼻涕溜溜的小孩); 豆(蠶豆)。
  

掇tap5端,兩手捧著。
  
古漢語詞。《詩‧周南‧苤莒》:薄言掇之。《廣雅》:掇,取也。畬語“掇”是古漢語藉字:~石牯|~凳。
  

斲tjio?5 用刀斧等砍或削。
  
古漢語詞。《說文‧斤部》:“斲,擊也。”段玉裁注:“擊者, 也。凡斲木、斲地、斲人皆曰斲矣。”又:“斤,斲木斧也。”“斲木”即砍樹。今畬語“斲”指砍,“斲柴”即砍柴。
  

剁to?7 用刀使勁向下砍:~肉;~豬菜。
  
古漢語詞。遊著《畬族語言》中將此字作“斲”,義雖相近,但音不合,不妥。
  

戮lo?6 殺;使人或動物失去生命。
  
此字源自古漢語。《廣韻》:戮,入聲來母屋韻,力竹切。《說文》:戮,殺也。字亦作 。中古音liuk,與畬語音、義合。
  
閩、客、贛、吳等方言無“戮”的說法,可見此字為來自中原的那部分畬族先民帶來的古漢語詞。“戮”在現代漢語中很少用,一般只與“殺”組成雙字名詞“殺戮”。在畬語卻是個常用字,表“殺”意的詞全用此字:戮雞、戮頭等。
  

穿“穿”有兩讀:
  
khoeng1:如穿鼻(用繩索或環貫穿牛鼻中隔)、穿針等。
  
sjoen1: 1.表“破,透”之意時一般發此音,如桶穿了(桶漏了)、ηit7ηiaη1 sjoen1(“眼望穿”,意為眼巴巴地等待,久等不來。)。2.在表將“手穿過袖子”、“穿越”等意時也發此音。
  

著“著”有兩讀:
  
tsio?6:表“穿著衣服”:著衫、著鞋。
  
sio?6:1.表”燃燒”;2.用在動詞後,表示達到目的或有了結果:猜~了。
  

戴“戴”有兩讀:
  
toi1表加在頭處,如戴帽、戴笠頭、戴孝等。
  
toi6加在頸、手等處,如戴鐲、戴眼鏡等


材“材”有兩讀:
  
ts'ai2:木材。
  
ts'oi2:棺材。
  

禾uo2 水稻。
  
本指粟;《說文》:禾,嘉穀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後泛指稱穀類作物。《詩‧豳風‧七月》: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
  

谷ku?7 稻穀。
  
本是糧食作物的總稱。《說文‧禾部》:“谷,續也。百穀之總名。”《詩‧豳風‧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今詞義縮小,只指稻穀,例如“糯谷”、“曬谷”、“糴谷”。
  

耒lai2 犁。
  
《說文》:耒,手耕曲木也;耒正是犁的前身,而“犁”字正是象形字“耒”的形聲寫法。
  

經kang1 編,織:經布(織布);織笄(編笄)。
  
此亦古漢語詞。《說文》,經,織也。按,從絲為經,衡絲為緯,凡織,經靜而緯動。一些民間歌本此字常用“耕”字同音藉代。
  

疄liem2菜畦;田園中分成的小區。
  
此字亦為畬語獨有的古漢語詞。閩、客、贛等方言“菜畦”一般稱為“町”、“廂”、“畦”等。
  

塍sjing3田間的土埂子,小堤。
  
古漢語詞。《說文》:塍,稻中畦也。
  
畬語中有此地方寫作“成”,只是同音藉字。畬語中的常用詞有:田塍(田埂);塍刀(長柄砍刀,用于砍除梯田後壁的草)。
  

坎k’ot7 自然形成或人工修築的台階狀東西。
  
古漢語詞。坎,本義坑,穴。《說文》坎,陷也。後指台階。
  
畬語中的常用詞有:路坎(台階);溝坎(小溝)。
  

坑haη1小溪。
  
方言藉詞,可能來自客家話。
  
畬語中的常用詞:坑溏(溪流,河流);坑溏仔(山澗);過坑(過河,過渡)。
  

鍥kiet8 柴刀。
  
畬語中的古漢語詞。《說文》:鍥,鐮也。《六書故引蜀本》鍥,刎鐮,一曰小鐮,南方用以乂谷。
  
手鍥:畬家常用的小柴刀,小柴刀,較“柴刀牯”輕、薄,一般用于割草或劈較小的枝條。
  

盔kui3 舀東西用的勺子

畬語中的古漢語詞,可能是由來自中原的畬族先民帶入畬語的,閩、客、贛等方言中無此說法。盔,從皿,灰聲。本義:缽,即指盆子一類的器皿。《龍龕手鑑》:盔,盔器,盂屬也。漢語中“盔”作“頭盔”解是很遲的事。
  
畬語中的常用詞:屎盔(糞勺);潲盔(舀豬食的勺子)。
  

缽puat7 洗滌或盛放東西的陶製的器具。
  
畬語中的古漢語詞。畬語保存古義,而現漢語以“盆“代“缽”。
  
常用詞:花缽(花盆)、尿缽(尿盆)、春天一鋤頭,秋下一缽頭(諺語)。
  

枹 p'au1柚子。
  
畬語中的方言字,來自閩東話。
  
籃枹:柚子(閩東畬語)。以“藍”修飾“枹”,以示“枹”象籃一樣大,構詞方法類似於漢語詞“斗膽”(形容膽大)、“鬥室”(形容室小)之類。


榛櫸tjang1 tjy1 板栗。
  
畬語稱板栗為“棒櫸”,不知其它方言有無此叫法,待考。
  

瓢p'iu2 瓜,瓢勺。
  
“瓢”字古義為一種瓠瓜,後引伸表示瓜瓢、瓢勺等意。在畬語把其字義擴大表示“瓜”及“瓢勺”(畬語中的“瓜”應是後來從閩語中引入的)。有人認為此字此字為“瓠”,音不太切,不妥。
  
常用詞:白瓢(葫蘆);金瓢(南瓜);撈瓢(笊籬)。
  

菩pun2 量詞,相當於“朵”。
  
此字為畬語底層詞,來源待考。
  

捼 noi2 揉搓。
  
《說文‧手部》:“捼,推也。從手,委聲。一曰兩手相切摩。”唐李壽延《南史‧王志傳》:“因取庭樹葉捼服之,偽悶不署名。”句中“捼”正是“兩手相切摩”的意思。《廣韻》奴禾切。

捼茶米:製茶的一道工序。將茶青用火炒軟後用手、腳或機器揉搓成形。


涿tu?5雨淋。
  
《說文》:涿。流下滴也。段玉裁注:“今俗謂一滴為一涿,音如篤,即此字也”。:風吹水涿(風吹雨淋)。
  

僄 phiau4輕。
  
《方言》卷十:“ 凡、僄、輕也。楚凡相輕薄謂之相 凡,或謂之僄 凡。”《荀子‧修身》:“怠慢僄棄,則炤之以災禍。”楊倞注:“僄,輕也。謂自輕其身也。”《荀子‧議兵》:“輕利僄 ,卒如僄風。”楊倞注:“言楚人之矯捷也,僄亦輕也。”《說文》:“僄,輕也。”《集韻》匹妙切,悲搖切。
   

揾 un1把東西按入水中。
  
《說文》: ,沒也。《廣韻》: ,按物水中也。畬語將水牛洗澡叫“牛 水”。
  
常用詞:一菩花(一朵花);雪菩(雪花);米菩(爆花米)。
  

縛p'u?8 捆綁。
  
古漢語詞。《說文》縛,束也。畬語存其本義捆綁。
  

敨 t'eu3 解開;把包著或卷著的東西打開。畬語中的方言詞,來源待考。
  

浴y?8 洗澡。
  
古漢語詞。《廣韻》以母燭韻餘蜀切,《說文》:“浴,灑身也。”本義是“洗澡”。畬語稱洗澡為“洗浴”。
  

囥 k'ong3藏;把…放在隱蔽的地方。
  
方言詞,可能源自閩語。
  

戥teng3 稱(重量)。
  
方言詞,來源待考。
  

攬lom3摟抱。
  
古漢語詞。《廣韻》來母敢韻盧敢切,《釋名.釋姿容》:“~,斂也,斂置手中也。”捧p'ong3 用手臂圍住,用雙手托住。此詞與漢語相比,含義擴大,包含“捧、抱”的含義。
  

屙 O?8排泄(大小便)。
  
古漢詞。莊季裕《雞肋篇》:“飯遲屙屎疾,睡易著衣難。”《玉篇》烏何切。
  
畬語此詞可能由來自中原的先民帶入,音韻與客話不同,接近上古音。


睇thai2 看。
  
古方言詞。《方言》二:睇,眄也。陳楚之間南楚之外曰睇。此字進入畬語的途徑待考。
  

徛 khi1 站,立。
  
古漢詞。《廣韻》徛,立也。一說此字作“企”,但此字音義都不如“徛”切,故本人認為畬語中用“徛”最佳。此字歌言抄本也常寫作“ ”,此說自造象形字。


殕 p'u3 東西腐敗生長白膜。
  
方言詞。畬語說東西發霉叫“臭殕”。此字可能由客話傳入畬語,待考。


薅 hau1拔除田草。
  
方言詞。可能由客話傳入畬語。
  

赴hu3來得及。
  
閩東方言譯詞。
  
常用詞:會赴(來得及);伓赴(來不及)。


疕phi6瘡上結的痂。
  
閩方言藉詞。
  
常用詞:鑊疕(鍋巴);材疕(鋸屑)。
  

鑢le1磋磨骨角銅鐵等使之光滑的工具。
  
閩方言藉詞。
  
常用詞:鑢刀(銼刀)、鑢皮(砂紙)。
  

鷂iu6 老鷹。
  
古漢詞。“《廣韻》以母笑韻去聲弋照切。《說文》:“鷂,鷙鳥也。”福安畬語稱老鷹為“鷂”或“鷂婆”,把風箏叫做“紙鷂”。
  

辰sing2 時光,時間(不單用,用于構詞)。
  
古漢詞。《儀禮‧士冠禮》:“吉日令辰,乃申爾服。”《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法言‧問明》:“辰乎辰,曷來之遲去之速也?”《漢書‧敘傳上》:“辰倏忽其不再。”顏師古注:“辰,時也。”常用詞:時辰(時間);辰鐘(時鐘)。
  

爹tiai1 稱謂:爹公(岳父);爹婆(岳母)。
  
鄭張尚芳據《方言》六:“南楚瀑洭之間謂婦妣曰母姼,稱婦考曰父姼。”認為此字為“姼”。


彘tjy1豬。
  
“彘”為豬的本字。《說文》:彘,豕也。《小爾雅》:彘,豬也。從漢字的演變觀點看,“豬”只是象形字“彘”的形聲寫法。
  

栽tsoi1 初生的植物;苗閩方言藉詞。
  
常用詞:菜栽(菜苗)、松柏栽(松苗)、茶米栽(茶苗)。
  

鼻p’i6 鼻涕; 動物的鼻子; 植物的芽尖。古漢詞。可能從客話引入。當要稱呼“人的鼻子”時,需再在“鼻”後加上“nuη6”。據遊著考“nuη6”源自古壯侗語,與源自漢語同義語“p’i6”組成一個合壁詞“p’i6 nuη6”用于稱“人的鼻子”。
  
穿牛鼻:將牛鼻穿上環,以穿韁線。
  
二月二,筍吐鼻:畬族物候諺語。


竿kan1 竹的主幹。
  
古漢詞。《說文》竿,竹梃也。擔竿:扁擔。
  

稈kan3 稻麥等植物的莖古漢詞。《說文》:稈,禾莖也。《廣雅》稻穰謂之稈。
  
禾稈:稻草。稈掃:掃把(可能與先人一般採用稻草做掃把有關)。
  

忖ts’on2想;思索,認為,推測,希望,打算,懷念,惦記等
  
畬語常用字之一,相當於漢語的“想”。其源自古漢詞。《珠叢》:忖,測度也。
  

膦lin1陰莖。
  
《字彙》中收入一個“屍+膦的右邊”良慎切:“閩人謂陰也。”但這顯然是個俗字。一說閩客方言中的“男陰”的本字就是“引”。《廣韻》以母軫韻餘忍切,《說文》:“引,開弓也。”這是本義,後來引申為拉長,伸長:《易.系辭上》:“引而伸之。”男陰的基本而明顯的屬性是:興奮時能夠伸長,正與“引”的引申義符合。
  

膣屄 tci1 pe6女陰。
  
此兩個當為本字。“ 唄”僅為同音藉字。
   

囒 lan3 口水,唾液。
  
此字與閩、客、贛有共同詞源,一般寫成俗字“ ”。
  
一說本字應作“演”。演,《廣韻》以母上聲,《說文》“演,長流也。”段玉裁注:“演之言引也,故為長遠之流。”《國語l周語上》:“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無所演,民乏財用,不亡何待?”王引之述聞:“演,潤也,土得水則潤,潤則生物,而民得用之。……”。“演”的本義是“長流水”引申作“滋潤”。
  

脊kai1 身體或物體居中拱起或成弧形的部分,
  
本字可能為畬語底層詞,因此不合古漢語音韻。一說本字作“梁”,
  
常用詞:布龍脊(背部)、脊(山脊)、脊墩(山峰,山項)、鼻脊(鼻樑)。山脊。
  

寮lau2 房子; 家; 棚屋。
  
“寮”是畬語底層詞,據游文良考,其源自古壯侗語。此詞也進入閩、粵、客、贛等方言,但詞義比畬語小,一般只指“棚屋”。閩粵等地帶“寮“的地點非常多,表明了這一地區曾是古代“百越”的居地。
  

妳 nε3母親(稱呼)
  
古壯侗語詞。《廣韻》薺韻:“妳,楚人呼母,奴禮切。”梁敏等將“母親”的古壯侗語形式構擬為*mlE;這與畬語音義完全對應。
  
“妳”在閩、粵、台語、苗瑤、南亞語中普遍使用。
  

蒔sji1種田;按節令種植作物。
  
客話藉詞,源自古漢語。《虞書》:蒔,播時百穀,以時為之。在畬語中不常用。我所知道的只有一個詞:“做蒔人”,意為務農,或以務農為生。
  

髀pi3大腿。
  
漢語方言詞。《淮南子‧人間訓》: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
  
常用詞:大髀(大腿)。
  

伏u2 躲藏。 在(…地方)。
  
畬語常用詞之一。一說本字作“沕”。
  

擇t’o?6 揀選。
  
擇日仔(挑選吉日)。常被寫成“讀日子”,“讀”為“擇”的同音字。
  

腈 tsang1瘦(肉)。
  
在福安畬語中,“瘦肉”有兩種說法:[sau1 pi3]和[tsang1 pi3]。兩種說法詞源不同,前者為“瘦肉”,據考源自古苗瑤語。後者為“ 肉”,源自古漢語。 ,《集韻》平聲清韻咨盈切,“肉之粹者”。
  

跍k'iu4 蹲,居,捲曲方言詞。在畬語中的詞義較閩、客等方言擴大。
  

鑊uo?8 /鼎tiam3 鍋。
  
兩個不同來源的同義詞。“鑊”來自客話,融入畬語歷史很長。“鼎”來自閩語,為畬語表層詞,也不常用。
  
鑊鼎:灶尾利用煙氣餘熱溫水的湯。(兩個不同來源的同義詞組成新詞,是畬語中常見的,如“蛟龍”等。)
  

孃 ngia3 \ 娘ngiong2《玉篇》:“孃,母也。娘,少女之號。”《廣韻》:孃女良切,母稱;娘亦女良切,少女之號。可見這兩個字在較古的漢語中是不一樣的,但從文獻資料看,唐五代間‘孃’‘娘’似已開始混用。

畬語ngia3系底層語,“孃”為同義藉字,故音韻與《廣韻》不合。“娘”則保存了古漢語的古音古義。

畬語常用詞:孃公(外公);孃婆(外婆)阿孃(母親之稱)孃舅(舅舅);孃姨(姨媽);孃姆(舅母);娘(少女自稱或他稱,亦用作雌性動物詞尾)。


晝tjiu1 中午。
  
古漢詞。《玉篇》:“晝,日正中。”《廣韻》:“晝,日中。陟救切。”畬詞常用詞:轉晝(中午下班);食晝(吃中飯);打中晝、中晝、日頭晝、正晝(中午)、晝了、晝了時(下午)、上晝(上午)、下晝(下午)。
   

送 su?3 用力猛推《董韻》損動切:“ 送,推也。”明李實《蜀語》:“推之曰 送, 送音聳。”或作“ 雙”。《集韻‧上聲‧腫韻》筍勇切:“ 雙,執也,推也。”文獻中也寫“聳”。《敦煌變文集》卷一《王昭君變文》:“牛羊隊隊生埋壙,仕女芬芬(紛紛)聳入坑。”又卷三《燕子賦》:“雀兒出來,不問好惡,拔拳即差(扠),左推右聳,剜耳摑腮。”《太平廣記》卷二八0《王諸》(出《乾月巽子》):“某他鄉一賤人,崔氏夫人本許終始,奈何三峽舟中沐髮,使人聳某,令於崩湍而卒。”


喝hat5 張大嘴巴一口吃進; 大聲喊叫; 斯啞。
  
此字我本以為是個底層詞,後來查了一下《廣韻》,居然找取了音義俱合的“喝”字。此字在畬語中無“喝水”的說法,而“聲喝”(聲音斯啞了)是現代漢語中少見的。盤瓠歌中的那句“大細男女用嘴咋,叫了啞腔沒主意”中的“啞”本字也應作“喝”。






資料來源 : 福客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puppy999 的頭像
    lovepuppy999

    河洛人----*海洋的子民*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