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范宏貴


越南的艾族是由客家人、蛋人、村人、黎人構成的。由於他們講話時“艾”字不離口,總是“艾”什麼“艾”什麼,因而毗鄰而居的人便稱他們為艾人,其實“艾”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他們自稱客家或客家人,其他民族也稱他們為客家或客家人。



漂泊入越


過去在越南的艾人很多,後移居到海外。據1999年越南人口普查統計,全越南艾族有4841人。

中古時期,客家人生活在中國中原一帶,後來逐漸南遷,進入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甚至遠渡重洋到其他國家,大約在300年前有一部分遷入越南定居。

遷入越南後,他們仍然是選擇沿河地帶、盆地、沿海平原、海島建村居住。客家人以種稻穀為生,主食是大米。此外,他們還種植玉米、紅薯、木薯以及各種蔬菜、豆類。他們除按季節種植各種作物外,也以自然現象為依據,如鳥鳴、花開、樹葉的光澤等等來決定開始各種生產勞動。他們還建水壩、水庫,建幾十公里長的溝渠灌溉農作物。在沿海地帶築起防沙隄,同時也防海水的浸蝕。表現出他們與大自然鬥爭的豐富經驗和堅強意志,也是他們祖孫若乾代人在當地生活的見證。 民選擇海邊和海島謀生,以捕魚為業。船既是居住處所,也是生產工具。船有很多種,如釣船、張網船、拖網船、圍船等等。主要的手工業有編織、木器、煉鐵、燒磚瓦和燒石灰。



家族與婚姻


艾人的傳統文化以言傳身教的形式保持至今。每個村屯都有一個大姓人家,一般居住在村屯的中心,雜有其他小姓人家。大姓的宗族族長是建村立屯、開發土地、開墾田園有功的人,一直擔當首領,管理本村屯的各種事務,最有勢力。

艾人的家庭較普遍的是兩三代人組成的父係小家庭,四五代同堂的父系大家庭也有,但不是很多。父親是家中的權威人物,大事都由他說了算。

艾人的婚姻由緣分(男女雙方的八字)和經濟條件決定(要門當戶對)。以前,艾人早婚現象嚴重,男女九、十歲就結婚,還要舉行兩次婚禮。第一次叫成婚禮,第二次叫入洞房禮。接新娘的最佳時辰是半夜12點。新娘要戴婚禮帽,穿花裙子。婚後第15天才能下船走動和工作。衣著和發式也得改變,更換所戴的帽子,改穿黑裙,將頭髮卷於腦後。


艾人的婚姻一般是女嫁男,但有如下情況的就會入贅:如女方家無兒子承嗣,便招郎入贅繼承香火;父母年邁,有子尚幼,也招郎入贅,但上門郎不會終生入贅,待妻子的弟妹長大成人,夫妻便可另立門戶,單獨居住;也有男子家因兄弟姊妹多,家境貧困,無錢娶媳婦,被迫入贅後,丈夫得改從妻姓,所生子女跟隨母姓。

艾族女子懷孕後有很多禁忌,如不能吃螺螄、牛肉、羊肉、狗肉、蛇肉。孕婦不能進入新建的房屋,不能跨過牛繩,不能縫補衣褲,也不能買成衣和成褲以及帽子。媳婦分娩頭胎嬰兒,婆婆要備辦如下的東西:一只雞、一碗雞蛋拌黑豆、兩碗姜(其中一碗生薑,一碗熟姜)。所有這些東西都要送到媳婦的父母家。產婦忌諱在分娩之後的第31天、第41天、第51天、第61天走出家門。生頭胎在60天之後,以後再生產則在40天之後媳婦才能回娘家。

在家庭裡,除父母的權力最大以外,就要算舅舅了。他是母親一方的代表人物,不僅在家庭裡有重大作用,在宗族中也有影響。在家裡,舅舅被視為父親,一旦外甥女生孩子,舅舅就要給外孫取名字,這是舅爺的特權。

艾人認為,一個人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人的肉體,另一個是靈魂。一旦人死去,肉體跟父母、親戚朋友永別,而靈魂則到另一個世界與先逝的祖先團聚。上年紀的人去世後,家人在第3周即第21天設靈堂,第5周即第35天,第6周即第42天要供祭。已出嫁的女兒也要回娘家供祭父母的亡靈。



固守本族的傳統文化


艾人的民歌很有特點,情歌是男女青年最愛唱的,他們用漢字把歌詞寫在本子上,世代流傳下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尤其是男女青年對唱的山歌,可以連續唱兩三個夜晚,最長的甚至連續唱七八個夜晚,內容不重複,歌唱者並不感到太疲勞。艾人的諺語也很豐富,有生活的總結、告誡,生產經驗的教導,也有針砭社會弊端的警言。

艾人最大的一個特點是,村莊孤立在其他民族村莊中,他們出村在外講當地通用的語言,但進入自己的村莊或家,又講自己的語言。可見他們有頑強保持自己的語言和傳統文化的特性。





越南歷史上的“儂族”


在越南,曾先後出現兩個以“儂”命名的族群。一是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正式供布的54個民族之一的“儂族”,主要居住在高平、諒山等省。二是法屬時期的海寧儂人自治區的“儂族”,其中一些人先後移居老撾、法國、美國等國,稱為“泰儂人”、“儂裔”、“儂人”或“儂族”。


“海寧儂”族源於漢族,在越南的最長的時間也只有200 300年(hd136302注:相當部分只有100年左右的時間)。


“高諒儂”族源於中國壯族(布儂),是宋朝以來從廣西西部持續遷徙入越的。而且一直穩定地聚居在越南北部的高平、諒山以及合江、北江、老街等地。總人口64萬。時間上已有十多代,約400 500年以上的時間。


摘自:《“儂族”考》,作者 清風 刊於《八桂僑史》(1996年第3期)






中越兩國的跨境民族可分為如下四類來論述。


第一類是從中國遷入越南的民族,在跨境民族中佔大多數,若按中國的民族成份計算有壯、傣、布依、苗、瑤、仡佬、漢、哈尼、拉祜、彞等十個民族。佔跨境民族的83.3%。如按越南的民族成份計算有岱、依、山齋、拉基、布標、泰、( +耳邊旁+力)、布依、熱依、赫蒙、瑤、巴天、山由、華、艾、仡佬、哈尼、貢、拉祜、  、普拉等21個民族,佔佔跨境民族的80.8%。

中國的漢族分布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有10.4億人。越南的華族主要分布在胡志明市,以第五、六郡(舊堤岸)最集中,此外,同奈、朔莊、明海、堅江、芹苴、安江等省也有較多的分布,幾乎遍及整個越南,有90多萬人。原籍成為他們的自稱,如廣東人、海南人、福建人、潮州人、廉州人(引者注:廣西欽北防)、上方人(雲南省漢人)。漢族遷入越南的歷史悠久,每個朝代都有向越南移民的。明末清初,龍門總督楊彥迪等四位將領不願臣服清朝,1679年帶領約5000人渡海外逃,漂泊到越南沱囊(今峴港),當地統治者把他們安置到荒無人煙的南方開發。1680年,廣東雷州府海康人莫玖以同樣原因開發了河仙。至今這些人的後裔被稱為明鄉人,意思是他們的故鄉在明朝。在越南南方的很多市鎮設有明鄉人會館。直到十世紀五十年代初還有移民到越南的。不少華人已變為越人。

中國的客家人、蛋民是漢族的一部分,越南則劃為單一民族,叫艾族,分布在北太、同奈、宣光、河北等省,有艾人1100多人。他們於17世紀遷到越南。

華人、艾人對促進越南經濟、文化的發展有過貢獻。1978年越南排華,有上百萬的華人、華僑被迫離開越南到其他國家謀生。


范宏貴 著《華南與東南亞相關民族》P327 中越兩國的跨境民族概述 篇

民族出版社出版

據1999年越南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各民族人口統計表,華族(漢)862371人,艾人4841人。





越南華僑華人按方言劃分有5個:


廣府:41%

潮州:37%

客家:11%

閩南:8%

海南:3%


《南洋華僑史》1885年數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