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福建省漳州平和縣與廣東潮州饒平縣交界的柏嵩關福建地界,有一個特殊的小村莊,戶插戶混居住著100多名福建與廣東兩省“邊民”。在兩省行政區域村名上,都共同使用“矮子坑”這一村名。一個叫福建省平和縣九峰鎮平等村矮子坑自然村;一個叫廣東省饒平縣上饒鎮柏峻村矮子坑自然村。到過這裡的人發現奇特的現象,兩家隔壁門牌號一家是廣東饒平縣的另一家卻是福建平和縣的。象這種現象全國少有。自從建村到現在120多年來,兩省村民祖祖輩輩朝夕同住在這一偏僻的小山村裡,兩省村民都講客家語言,同勞動、同生產,和睦共處,共建家園,譜寫出一曲閩粵“邊民”的文明之歌。

歷史上,這裡省界模糊。解放後兩省民政部門依照劃界慣例把它劃歸福建。矮子坑的福建村民並沒有趕走廣東人,還把600多畝的山地和200畝耕地留給廣東人。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相互支持和照顧,遇上哪戶人家建房子、辦婚喪事,全村村民都積極幫忙,就連哪戶人家修祖墳,他們也都熱心相助。上個世紀50年代末,有3戶回遷廣東的村民因不習慣又回到矮子坑村。現在,這裡有7戶兩省人互結姻親。近幾年來,福建有關部門在這裡投入40多萬元修路、鋪水管、拉電線,讓兩省人過上現代生活。





閩粵邊陲---平和縣九峰鎮


福建平和縣舊縣城九峰距新縣城小溪鎮45公里。九峰鎮原名河頭大洋陂。明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時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的著名思想家、教肓學家王守仁,奉旨徵剿閩粵邊境流寇,到了河頭,看到此地形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便向朝廷奏請“於河頭地方設縣治以控制賊巢,建立學校以易風俗。”王守仁所奏獲准,劃南靖縣新安、清寧二裡建立新縣,定名為平和。縣治所設在河頭大洋陂,更名發峰。此後,九峰長期是平和縣縣城所在地,1949年縣城東遷小溪鎮後,九峰作為“文化古鎮”和“閩粵邊貿重鎮”的地位一直沒有改變。

九峰地處閩粵邊界,是潮汕文化和閩南文化的匯總處,自古稱“弦歌地”。民間的音樂、舞蹈、戲曲、書畫創作活動豐富多彩且相當普及,歷代文人輩出。黃道周在《王文成祠碑記》中,稱此間“弦誦文物,著于郡治”,“人為詩書,家成鄒魯”。古鎮的文化積澱深厚,文物古俞大猷記事碑刻、上坪農民協會舊址,均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它勝跡還有威惠廟、東山寺、棲雲岩、白石巖、龍見樓、曾氏宗祠、朱氏宗祠等。

古鎮多名勝,風光更宜人。九峰諸山環擁,左有天馬之馳逐,右有大峰之蜿蜒,碧溪浮月而東來,石潭繞綠而南注。形勝有山河之美,交通仗車輛之便。名勝甚多,列為八景,這八景是:雙髻升曦、九峰返照、東郊春雨、西嶺暮霞、天馬晴煙、石潭秋月、筆山侵漢壁水澄波。歷代騷人墨客,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

九峰還是個著名的茶埠,尤以所產的白芽奇蘭茶,享譽海內外。九峰的茶園很多、很美,“瀟灑九樂嶺,春山半是茶”。看一看九峰茶園,喝一喝九峰名茶,是到九峰旅遊的客人最高興做的事,真的是不虛此行。



九峰雙塔


九峰群山環擁,碧溪繞綠,名勝古蹟甚多,明朝年間即有“九峰八景”之說,其中,以筆山侵漢最負盛名。

筆山,又名塔山,在西郊,山上有文峰雙塔,狀如大筆,直侵雲漢,故名“筆山侵漢”。文峰雙塔,俗稱九峰雙塔。登上塔山,城內街市盡入目中。古人有詩贊道:“文峰奇秀近城邊,羅列雙尖欲到天”。雙塔建于明萬歷二十年四年(西元1596年)。據平和舊志載,雙塔為知縣盧煥和教諭黎憲臣所建。建塔以後,平和縣每科有2名以上秀才中舉,“亦一靈奇也!”

1918農曆正月初七,小塔毀於地震。1929年,九峰民眾重建小塔。1966年,雙塔俱毀。1988年,九峰民眾集資重建小塔;1996年重建大塔。雙塔均為石塔,七級,實心,外形別致,秀麗挺拔,直插蒼穹。此外,塔山上還有半山亭、彌勒佛石雕像等景點,組成了風光秀麗的塔山公園。雙塔現成為九峰鎮的標誌。

塔山半山亭右側50米處有一摩崖石刻,高5米、寬3米,敘明俞大猷擒張璉事蹟:“明嘉靖肆拾壹年壬戍孟夏拾捌日,漳南道僉事金浙、都督俞大猷,都師謝敕帥師由此進徵饒平,逆賊張璉等首從俱就擒戳,次日盡班師。”碑刻保存完好,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平和縣九峰鎮


九峰鎮位於閩粵兩省四縣交界處,是省定工業衛星鎮和漳州市重點鄉鎮.歷史悠久,人文蔡萃,素有"閩粵重鎮"之稱.境內有金、銀、鎳、銅、鐵、鋁、鋅、高嶺土等10多種嗾產,儲量大,品位高。資源豐富。區位獨特。交通發達。基礎設施完善。

九峰鎮是閩西南最大茶葉集散地,優質白芽奇蘭己形成規模。充分發揮“名茶之鄉”的優勢,舞活“茶”龍頭,積極實施“邊貿興鎮”發展戰略,各項事業蓬勃發展,成為閩粵邊界一顆璀璨的明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