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者:汪惠迪


新春時節,見到姚德懷先生。姚先生將他與黃河清先生討論“唐人街”的文稿給我。拜讀後,我深為姚、黃二位先生長期以來孜孜不倦地探求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的精神所感動。


在黃先生的文章中,“唐人街”的書證推前了15年。在《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中,“唐人街”的書證出自王詠霓的《歸國曰記》(1887年),補充的新的書證出自志剛的《初使泰西記》(1872年)。其次,補充了“大唐街”,並說:“唐人街最早叫‘大唐街’。” 書證出自納蘭性德的《淥水亭雜識》(1673年),比“唐人街”早了整整兩個世紀。第三,補充了“中國城”( 引自張德彞:《航海述奇》,1866年)。



按時間順序排一排:大唐街(1673年)→中國城(1866年)→唐人街(1872年)→唐人城(1875年);現在使用頻率較高的“唐人街”還是後起的。



《漢語大詞典》對“唐人街”的解釋是“外國有些城市中,華僑聚居的街或區”(第3卷第366頁);《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指海外華僑聚居並開設較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店舖的街市”(2002年增補本,第1227頁);《應用漢語詞典》的解釋與《漢語大詞典》相同。這三部詞典的解釋都用了“華僑”一詞,《近現代漢語新詞詞源詞典》將“華僑”改為“華人”,這一字之改,凸現了時代特色,貼近了人們的語文生活,因而非常重要。不過,聯繫新馬華人的語文生活,“唐人街”的釋義似仍有可斟酌之處。



新加坡是個以華族為主的多元民族的城市海島國家,說它是個國家,其實是一個國際大都會,華族佔全國總人口的76.8?(2000年)。新加坡華人的身分不是華僑,而是新加坡人。新加坡也有外界所謂“唐人街”,但是當地人不說。新加坡人用華語說,叫Niucheshui(牛車水);用粵語說,叫 Ngau Che Sui(牛車水);用馬來語說,叫Kreta Ayer;用英語說,叫 Chinatown。“牛車水”譯自馬來語 Kreta Ayer, 意思是“水車”。當年馬來人在該區用牛車運井水, 故名。


“牛車水”在新加坡的市區,是個著名的旅遊點。1976年前,它的範圍為橋南路(South Bridge Road)、新橋路(New Bridge Road)、水車路(Kreta Ayer Road)和克羅士街上段(Upper Cross Street,俗稱海山街)這四條主要街道所圍繞的一個長方形地帶,以後逐漸擴大。早年,我國沿海諸省的人民“過番”,到新加坡謀生,牛車水是他們最早聚居和開發的地區之一。


今曰牛車水,平時熙來攘往的主要是外國遊客。每逢華人的重大節曰,當地人也前往遊逛。去年農曆歲晚,“牛車水”就成了一片紅色的海洋,寶塔街(Pagoda Street)等四條主要街道兩旁排列著400多個年貨攤。入夜燈火通明,輝煌燦爛,當地人,外國人,摩肩接踵,人潮如湧,過年的氣氛濃得化不開。



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的茨廠街(馬來文為 Jalan Petaling,英文為 Petaling Street),外人把它叫做“唐人街”,可是,當地華人並不認同,因為吉隆坡至少有70?的人口是華人。


我舉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例子是想說明,姚先生說外國人所謂 Chinatown,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名稱,這是非常正確的。因此,詞典如何解釋“唐人街”,方能涵蓋全世界的 Chinatown,還得動動腦筋。






牛車水


牛車水是自1821年逐漸形成的。當時,從福建廈門南下的第一艘平底中國帆船抵達新加坡。船上青一色是男性。他們就在新加坡河以南一帶(也就是現在的直落亞逸街)定居。當時,在那兒的每家每戶都得拉牛車到安祥山的史必靈路取水。久而久之,該地方就被稱為牛車水了。


史密斯街的牛車水美食街采用了舊時戶外攤檔的概念,匯集了富有特色的各種新加坡美食。在這可品嘗到炒粿條(用新鮮的蛤、豆芽和醬青炒的面食)、菜頭粿(用蒸好的蘿卜糕加上雞蛋和菜脯炒成的美食)和羅雜(清爽沙拉配上甜醬和花生)等食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vepuppy999 的頭像
    lovepuppy999

    河洛人----*海洋的子民*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