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載自百度閩南語吧)



新住處的其中一名管理員,知道我是台灣人之後,就非常興奮的問我:「那你會說閩南話嗎?」,這我才知道原來他是福建人。

 在香港,從北角、 魚湧延伸到太古一帶,有勢力龐大的福建幫聚集,大概有超過二十萬的家庭是福建移民,所以只要踏足那一區,經常都可以在路上聽到福建話。

 講真,說到福建我只有到過廈門機場。除了某次因為工作,曾經在澎湖聽過福建大陸漁工說話,最多反而是在香港聽到。我必須說,初初聽到我很驚訝,因為真的聽得懂,但又不是全部,聽不懂的地方已經不是口音的問題,而是發音完全不同,不知道對方在講啥。

 但是每次我都很有感觸。就很像我很喜歡香港,回歸中國之後還是整個城市尊廣東話為中文。在香港,說到「中文」兩個字,指的是廣府話,是粵音。如果是台灣說的國語,則稱之為「國語」,或稱北平話為「國語」。他們對自己所講的母語有很強的認同,並且因為它是使用中、活的語言,香港所使用的廣東話和廣州等地亦有不同,因為它已經與時並進,收納更多富含潮流以及現代的語言用法。

 香港不會將廣東話視為次等語言,他們不會覺得講廣東話的人是「低俗、低級、收入低、學歷低」,這對香港人來說必是不可思議的一種想法。福建人也對自己的母語很有認同。他們在香港也學習說廣東話,(就好像我也很快地學習了這個方言),為的是一種生活上的便利,但他們私下絕對是操持母語。這幾乎可說是一種必然,但在台灣呢?我們卻因為母語的使用倍受歧視?講台語的人被看作是沒水準,但是卻對中國其他地區的方言投以一種莫名的高等想像?

 在台灣,就算遇到香港的地痞流氓,也會因為對方不鹹不淡的香港國語,而將對方聯想成「港星、進階人」這種荒謬的投射。我相信很多台灣同胞都有這樣的經驗,講話帶個廣東腔好像很吃香?我是不懂香港人哪裡比台灣人進階,語言本身怎麼會有高低之分?




 所以我才說我很有感觸。他們理所當然的講福建話,在香港遇到福建人也特別團結,他們的部落是聚集的,他們不會認為福建話低級,年輕人不會不敢在公眾地方大聲說福建話。跟家裡人一起,在進階餐廳操著流利的福建話,禮貌而斯文,談論著家庭的瑣事,聊國際局勢,用那些對我來說略顯艱難,無法標準發出音韻的福建話。

 這讓我想到,今年春節的時候,香港轉播了廈門衛視的閩南話春節聯歡晚會。這才讓我留意到在廈門發展的陳亞蘭小姐,沒錯,就是我們台灣的歌仔戲小生陳亞蘭。我這才知道她在福建簡直是天后蔡依林一樣的人物。


 為什麼?因為福建人認為台灣人很時髦啊!比福建進步啊!而陳亞蘭因為傳統戲劇為福建所熟知,(沒錯,閩南話的傳統戲劇當然是唱歌仔戲啊,就像廣東傳統戲劇是廣東粵曲一樣啊!)她講的一口漂亮標準的閩南話,所以當然在福建和中國沿海使用閩南話的地方(例如海南島)非常有利。


 她主持的可是娛樂新聞!穿短裙、皮靴,打扮的如同二十歲的年輕偶像,用閩南語播報娛樂新聞。我的天啊,你怎麼可能聯想得到?至少我沒有、我不能,我從來不知道這件事情。但是我很感慨!

 她說自己在那裡過的非常開心。我可以想像的到。當你在一個地方,可以自在的使用你的母語,你怎麼會不開心?你怎麼會不自在?她在廈門可以說閩南語但是仍然是與時尚、進步、美麗、流行(無論你怎樣說那些膚淺的形容好了)…畫上等號。

 我都羨慕她。



隨著地區的隔閡與時代的演進,台灣的閩南話在使用中的確已經與福建以廈門話為主的福建話,有很大的差異。在台灣使用的閩南語,其語言的特性是「漳泉濫」,亦即早期移居台灣的漳州人與泉州人所操的口音,即漳州音與泉州音,因使用者往來頻繁,以致語音混雜相亂,而形成一種漳、泉語音參雜的語言。而且依照參雜的不同程度,形成不同的各地腔口,如「台南腔」、「台北腔」、「宜蘭腔」、「海口腔」(嘉義地區)等等。至於台灣地區以外的閩南語,大致是指大陸沿海地區,多因其形成的區域性並未互相參雜,因此其區域性的口音分明。一般而言,閩南語各地腔口中,使用人口最多的就是「廈門音」。河洛人用來讀書的讀書音又稱為文音,就是以廈門音為主(即使台灣的使用也如此)。


 有一回,我曾跟老公就這個語言的問題有過一番辯論。話說民國初成立要訂立國語之時,因為孫文是廣東人,而當時的革命政府多數成員也是廣東人,曾經有過要將廣東話(字典是稱為廣府話)作為國語的提議。

 他認為,廣東話有音無字,根本無法成為國語。又例如台語也許多有音無字,根本不像現代中文,所以都是低等的語言。我非常不同意,即刻對他指出,說廣府話或者河洛話有音無字是一種無知。


 河洛話指的是漢、唐時期(其實這一段年代跨越時間很漫長)的中原 黃河、洛水一帶廣大地區的人,對外自稱他們的來源,後來因為五胡亂華而逐漸南移。因此,自古以來,即以「河洛人」自居,他們所說的話就稱為河洛話。因此如果說台語是河洛話,其實只對了一半,因為河洛話不是只有保存在台語中,它在漫長時間當中被台語(閩音)、廣府話、客語等語言吸收融合,以及混合中國南方百越族群等當地各方言而成。應該說,台語是河洛話的一種。

 其他地區方言或存在有音無字的問題,例如許多少數民族的語言都沒有文字,但是河洛話與其他方言最明顯的不同點,就是有二種語用範疇;其他方言在讀書時所用的音韻系統,與其生活用語幾乎沒有差別。河洛話則不同,讀書時一定得遵循讀書音的音韻系統,即切韻系統的音韻;一般生活用語的音韻則混雜難明,較難理出一個系統來,在學術上似乎有人稱之為白話音韻系統,這種白話音韻系統,目前無韻書可用。


生話用語常會參雜讀書音,比例極大,可說是一半一半;但讀書時則絕對不能夾雜白話音,尤其是詩詞韻文的吟誦、寫作。這種規矩,自古而然。所謂的讀書音是只要有字就絕對發得出,絕對沒有什麼有音無字的問題。所謂有音無字亦有可能是因為太少使用,而不為人所知,所以產生沒有這個字的誤解。這個只要去翻查廣府音韻字典跟閩音音韻字典就可以明白,太多字是因為少用,但反而只保留在河洛話中的,現行中文看不到,但古代中文字就有。當然,也確實有一些白話無字可用的困境。


國語裡只有四個聲調,可是粵語有九個聲調,閩音有七個調,保留唐宋古音最多。如果用粵語閩音讀唐詩宋詞,李白杜甫蘇東坡辛棄疾或許還能聽得懂,假如用國語讀,他們反而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因此,如果硬要說廣東話或者台語,不能成為國語,最大的原因我反而認為是這種兩套語言使用的差異,令在學習和使用上更添難度。


 只要看中原自元明清三代以來,皆以官話讀書,而河洛人卻以河洛話讀書,並不因為做官要用官話而有所影響,即可逆推河洛話至少有一千年的歷史了。所以將河洛話貶低成無字的方言或者低級的語言,都正正是一種無知。我可以接受它現在很難取得大多數人的共識成為標準中文讀音,但是並不因此失去他的價值跟能力才對。

 講的這麼多,其實就是有一種感慨,台灣人的母語淪落到如此難堪的地步。或許有人認為將台灣的閩南語稱為「台語」,是一種自大,將客語、原住民語等都排擠在台灣的語言之外,但我不得不說,其他的語言都已經有屬於他們的名字,就把台語藉我們用好了啦!而且我拒絕將台語再稱呼為閩南語,我認為它是傳承閩音的語言,它就是叫做「台灣話」,以台語為母語的人應該要更努力的傳承以及研究它。


 另外我也想說,不要再陷入那種用語言或者血統追本溯源,硬要說台灣人就是中國人,這同樣也是無知的一種。台灣是一個多族群的社會,無論你的鄉下是哪裡,說什麼母語,是越南來的、馬來西亞、廣東、山東來的,當你認同台灣,認同自己的身分,那麼台灣 的一天,你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台灣人!


 我說台語,我說廣東話,我不是福建幫,我是台灣人!








板主觀點 :




台灣人絕對不是中國人,但跟閩南人卻是同文同種,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咱都是 住"厝" , 用"鼎" , 讀"冊" , 拿"箸" , 食"粿" , 泡"烏龍茶" , 聽"南音" , 看"布袋戲" , 服"漢藥" , 掛"齒科" ;


咱都是信仰鄭成功,拜媽祖的,是海洋的子民。




國姓爺是反滿的,而今滿華當道,祖先留給咱的珍貴資產,已危在旦夕...


我族中人,還有認同者,當共同為祖先所流傳下來的文化,做好傳承的努力。





延平遺志埋入塗,


旗袍馬掛束腹肚。






福佬人 --- 一個有歷史也應該有未來的民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