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汕尾地區的民間文藝千姿百態,豐富多彩,源遠流長。汕尾漁歌、客家山歌廣為傳唱;雜技、皮影戲,歷史 悠久;當地僑民的印尼舞獨具特色。正字戲、白字戲、西秦戲是全國的稀有劇種,更是以其獨特的表演風格和深厚的藝術底蘊而飲譽海陸豐,堪稱戲劇界的活化石。 英歌舞、錢鼓舞、麒麟舞、龍舞、獅舞等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元山寺廟會、鳳山媽祖廟會、賽龍舟、漁家娶親等民俗活動體現了汕尾民俗文化豐富多彩 和與眾不同的特色,體現了汕尾人民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性格特徵和對美好生活的熱切嚮往。

  
英歌舞是一種廣東漢族民間舞蹈,以廣東省普寧大南山英歌、潮汕英歌和陸豐市的甲子英歌為代表。甲子 英歌在英歌舞中具有明顯的南派功表演特點,既強烈又氣魄豪放,以107名演員構成舞蹈隊列,根據梁山泊107名好漢為營救被朝廷軍捕禁的盧俊義而化裝打進 大名府的故事而創作表演。


滾地龍是民間舞的一種表現形式,以陸豐大安滾地金龍為代表。表演時由二人鑽進[龍被套],足心相向各自操作龍首和龍尾,滾翻在地上模仿龍的動態。

  
獨角麒麟舞是一種海陸豐地區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舞蹈。其表演分三層次:一是由獨角獅作巡禮參神等表 演,附以大頭和尚、柳翠娘、猴子作各種詼諧嬉戲的表演;二是由大頭和尚、猴子作跳桌、穿火圈、穿力圈、高台手、翻落地等帶雜技性的表演;三是由獨角獅作收 場還禮的表演。表演時有樂隊吹樂伴奏。

  
錢鼓舞是廣東省漢族民間舞蹈之一,海陸豐錢鼓舞的最大特點在於音歌舞結合,以舞蹈為主,伴唱和伴奏起烘托作用。

  
汕尾就象一只開屏的孔雀,帶著濃厚的民間藝術特色和獨特的民俗文化風采吸引著四面八方的人們。






海陸豐錢鼓舞


流傳於陸豐縣的新鋪、東輔、新寮和海豐汕尾等地,據傳海、陸豐的錢鼓舞來自福建。元末明初,福建閩南移民南遷時,將錢鼓舞帶到海、陸豐等地。乾隆《海豐縣志》載:“萬歷十六年(1589年)異邑民人界。”


當時有福建漳浦一帶的大批移民遷徙入海、陸豐定居。據大安錢鼓舞藝人黃瑞〔1900-1989)說,他的祖輩從福建閩南遷徙至陸豐大安時就帶來了錢鼓舞,傳至他自己有22代了。 從錢鼓舞的音樂、唱詞和舞蹈風格來看,均與福建的“南音”、“梨園戲”的形式、風格如出一轍,且都是採用福建閩南語來演唱。錢鼓舞是歌舞結合的表演形式,以舞蹈為主,伴唱起烘托作用。在不同地區有兩種表演風格。

以陸豐東海鎮新輔村為代表的一種,具有委婉優美和自然流暢的風韻。歌詞內容主要是敘述古代書生郭華,在赴京應考路上,與宰相之女王月英一見鍾情,相約到相國寺會面,月英趕到相國寺,見郭華被友人灌醉,遂留下一只繡花鞋惆悵而去。誰知繡花鞋被他人拾去,並誣其與人私通。月英含冤帶著婢女流落他鄉,沿街賣唱度日。 以陸豐碣石鎮東鋪村為代表的另一種,則具有粗獷和南派武功柔中有剛的氣質。歌詞主要敘說古代元宵雲英夜觀花燈。


與沈郭相愛的故事,故事情節雖不同,但同樣反映了古代男女青年反抗封建婚姻以及對美好幸福愛情的嚮往與追求。 傳統錢鼓舞的舞蹈詞彙是豐富而繁雜的。以歌伴舞,敘事性較多,主要動作和套路有:“三錢指”、“轉鼓”、“抖鼓”、“篤鼓”、“磨鼓”、“疊腳橫鼓”、“畫眉抖鼓”、“幫弓撩鼓”、“勒馬過身”、“插花”、“蹬跳相會”、“穿針繡花”、“弄蟾蜍”、“拋接鼓”等。 但由於特定的敘事性故事和老藝人制定的順序套路限制,使錢鼓舞不能更好發揮其抒情和跳躍的情緒。新中國成立以來錢鼓舞得以繼承發展和創新,把原來的2人舞改為4人舞和群舞。 一些群舞如《繡春圖》、《金鳳花開》等作品還汲取了錢鼓舞比較有特點的主要動作,破除原有的老程式、老套路、老招數,變化原有動作形態、韻律,演化出新的情緒,並大膽吸收其他舞種的語彙,使作品更豐富多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