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6/01/16【李明璁】



誰是「台客」?眾說紛紜
  

二○○六伊始,風波稍平息之際,回頭審視○五年的這一場台客騷熱,重點或許不該急著定義此中「誰是或不是台客、而台客文化是什麼」,反而應該嘗試釐清「人們怎麼討論台客」,各方的立場、根據為何?理清林林總總的說法,有了明確的脈絡,或許才能了解「接下來該如何繼續這些討論」。如此,「台客」之說在現代重新被發掘,才能獲得其應有的文化意涵,而不是被當作流行過、口水噴完後就算了的無厘頭現象。
  

所謂「台客」,在去年一整年眾聲喧嘩的電視呈現與網路討論中,極其弔詭的是,其出現的次數越多,人們卻越不明白它具體的指涉和實質的意涵是什麼。其實,「台客」從來不是一群已然存在於那裡、界線清晰、有特定客觀條件可以被指認的社會群體(如工人階級或布爾喬亞)。它是個虛構/想像的「集體」,是被大家論述與詮釋出來的。既然像是個故事接龍般的型構過程,其詞源(etymon)必然成為首要討論的問題。


詞源的回溯,本來是一種能找到(或逼近)標準答案的知識活動,但以「台客」的考據而言,呈現的卻是一種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狀態。有人說這是前日本殖民者在史料中對台籍匪徒的敘述、是「外省掛」眷村子弟對本省籍江湖人士的稱呼、是老外給台灣觀光客的封號、是中國來的「主子」政權及其附庸把台灣人民「客體化」的歧視用語、或只是如紐約客或嘻哈客之類一種新的流行文化術語和生活風格,等等。
  


舊的幽靈或新的文化?
  

在這場由庶民集體參與的「台客系譜考據遊戲」裡,經常可見參與定義者,會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來述說「我所認知的台客(文化)」。對甲而言,這個稱謂源自族群歧視的記憶,於是「台客」彷彿舊的壓迫幽靈重返;但對乙來說,一切都是當前生活風格的自由選擇,那麼「台客」就彷如新的百變金剛誕生。而這些個體經驗的集體分享,或多或少、具體而微地映照出台灣不同世代的族群關係、城鄉差距、與階級分野。換句話說,台客這個舊詞新解,猶如一面三稜鏡,投射出台灣社會裡各種既存的矛盾、心結、焦慮、認同/不同。
  

然而,如果就此歡呼宣稱「台客文化」是一場社會行動者多元參與的論述與扮裝嘉年華,顯然過於天真。誰在這過程中設定了議題,並主導了走向,仍必須被指認。○五年夏天誠品《好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網路與書出版社等密集地「再現」台客,以及熱鬧滾滾的「台客搖滾」演唱會,這一連串的文化經濟操作,讓台客整個「現象化」,從私領域中嚼舌的話題,變成公共領域裡的「議題」,連阿扁總統都要來參一腳論幾句,可見其確實發燒。


在此雖無從證實,這些文化菁英在對台客進行「現象化」的加工再製時,是懷有一種浪漫的本土文化復振/闡揚情感,還是基於一種搶佔詮釋權的文化爭霸,甚或只是執行流行文化工業圈定新目標消費者的計畫。但至少可以歸納出,所謂台客文化在這過程中被建構成什麼樣貌。
  

這波由都會文化人所界定的台客精神,或多或少可被視為先前「五年級鄉愁」的延伸,仍是以「懷舊行銷」(Retro-marketing)的情調召喚著閱聽人,將各種當年流行的文化商品,巧妙和「正港台灣味」的意象接榫。於是「鄉土/俗氣/過時」,成了一組對應於「都會/高雅/時尚」的符號,一組可能區辨出新消費分眾的另類認同建構。然而,這些以「台」為名的消費召喚,並不只是單純的老調重彈,只溢散著復古味。相反的,這波論述非常強調各種異質文化元素的挪用(appropriation)、並置(juxtaposition)、拼貼(bricolage ),讓台客們從頭到腳從裡到外,都浮現一種新的品味:「聳擱有力!」一種新的次文化資本之創造與積累。
  


台客美學vs.台客政治
  

既然這一齣名叫「台客美學」的精心戲碼如此正面肯定、叫好叫座,為什麼隨後會招來另一批知識分子(如北社等團體)的反彈,認為此貶抑稱謂及其醜化形象,召喚了既存的族群歧視?甚至,有人還擬用「華客」一詞以為反制。爭議的出現,反映了「台客」在應然面的論述(和歡呼)與實然面的情結(和不安)之間,仍存在相當程度的落差。這種不同意「台客」意義有可能由貶抑翻轉成肯定、不信任「外省籍都會中產階級文化菁英」能誠意倡言台客文化的批判聲音,或許有些「政治基本教義派」,且對焦不太精準(是只針對台客這個稱謂,還是後來建構出來的台客文化論述?),但卻凸顯了一個重要議題:要談任何「當前的」文化現象,關於過去、不同的歷史記憶所塑造出的相異的「情感結構」,人們都需謙遜面對。


如果有人會因台客的稱謂而喚起他曾遭歧視的憤怒,即使有些人不曾經驗,也需理解。建立在這樣的信任基礎上,人們才能訴求,「此台客非彼台客」。
  

那麼接下來,是否能有更多機會,讓各行各業自稱是「新台客」,以及各個世代反對「台客」稱謂者等等,都站出來表述自己。這個平台不會是既有那些把「台」奇觀化的綜藝節目,而應該是公共媒體、或至少是早已百家爭鳴的部落格。甚至連學院,都應該鼓勵進行對相關論述的拆解、省思,並對所謂台客文化的流變展開細膩的田野調查。


由此,首先能透過平等對話,同理並處理各種因「台客」稱謂所召喚出的負面情緒;而後能進一步,將「新台客」的多義性(polysem y)整個解放開來,讓「很台」的風格、認同、與庶民文化,從「奇觀式的斜視」變成「日常化的正視」,從認定其為俗豔的訕笑,進步到有能力反省文化品評的標準。諸如此般,借用托洛斯基「不斷革命論」的講法,或許可以將之展望為:「不斷台客論」!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資料來源 : 台北123 http://dipper.myweb.hinet.net/indexU-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