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詩詞驗證台語即漢語



國語非漢語 華文非漢文



台北縣民講座謝魁源講辭2000/10/28




遠離中原,偏居海隅的台灣人談詩詞,談漢語,夠不夠格?是不是撈過界?我很肯定的說,在當今這個世界上,只有會說台語(閩南語)的人,才有能力,才夠資格談詩詞,因為閩南話才是純正的漢語;現在通行於台灣地區的國語以及大陸地區的普通話,是胡漢混合的「變種新漢語」,不是真正的漢語,所以沒有辦法完全解讀「漢文化的藝術結晶」詩、詞之類的韻文;以致唐詩三百首中有一百二十首,千家詩中有五十一首,變一韻為兩韻或多韻,閩南話則可一韻到底,完全解讀包括詩經、楚辭、樂府、唐詩、宋詞等韻文。


很多人在發表他們的高論時,有的沒有舉證,有的舉證不足,有的舉證錯誤;譬如說,有人主張客家人,才是真正的漢人,他們主要舉出下列五件事來證明:


(一)秦統一天下後,秦始皇使尉屠睢遣卒五十萬,開發大庾嶺,秦亡後,落地生根,不復歸去。(個人以為,這批流落嶺南的中原人士後裔,就是現在講廣東話的廣東人,所以廣東話裡,才具有漢語的入聲音,這些人與客家人無關,而與漢語有關。請參見拙著歷代漢人南下始末一文。)


(二)南北朝時,五胡亂華,中原漢族官宦,逃離河洛地區,亦即所謂的「過江諸人」,乃是客家人的祖先。


(三)唐僖宗時,發生了「黃巢之亂」,民不聊生,遷徙流離於江南道上的中原人氏,即是客家人的祖先。


(四)北宋被金滅亡之後,跟隨高宗南渡,建立南宋政權的所謂「從龍之士」,亦是客家人的祖先。


(五)南宋被元滅絕之際,追隨文天祥、陸秀夫、張士傑等孤臣孽子的忠義之士,亦為客家人的祖先。



其實以上幾個狀況,除第一項之外,也是現居閩南及台灣地區漢人祖先,共同的流亡過程,他們不知道,在某一個歷史時空裡,閩客是同源同種,使用同一語言,只因為在逃亡流離中分手之後,各自受到居住地區其他語族一種或多種的影響,使原來所使用的語言,產生異化,導致出現了閩南語及客家語這兩種差異不大的的語言;被異化較少的閩南語,保存了最高純度的「漢語因子」,可以很準確的表達藝術性非常強的「漢語現象」,那就是詩詞的押韻與諧韻。



漢語有一種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前位移音」特色,也就是連讀會「變音轉調」,客家話已異化到不見這種漢語特性的地步;客語族不自知,還自以為是純正的漢人,血源上容或無可異議,但在語言上,距古漢語已越來越遠了。


今天就要以這種「最純正的漢語」──閩南話(台灣話),來解讀有押韻的詩和詞,以印證閩南語才是「真正的漢語」,而「國語非漢語」;不管上古時代的詩經、楚辭或是中古時代的唐詩、宋詞,因具押韻及諧韻的特色,使我們在即將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能夠依據押韻的韻腳,「順藤摸瓜」的解讀上古及中古時期的詩與詞,讓我們因此了解「古今異音」及「一字多音」的奧秘,而這種順藤摸瓜的「中國功夫」,只有使用最純粹漢語的「閩南族裔」,才能擁有。


詩者必須講究平仄、對仗、押韻、諧韻,而詞的格律法度較詩猶為嚴謹複雜,詞沒有詩所謂的「一三五不論」這種公差,其押韻較詩變化多端、活潑多樣,甚至可以平仄互押;正因為詩詞的組織具有平仄律及押韻、諧韻的特性,使我們能夠以解讀詩詞中押韻及諧韻的方式,來印證「國語非漢語,台語才是漢語」。



所謂押韻,就是「尾音相同」,押韻的地方叫做「韻腳」,詩詞都有固定押韻的韻腳,所以它們才會被稱為「韻文」;我們讀詩詞的時候,韻腳的尾音必須相同,如果不相同,就不符「有韻為詩」的標準,不可稱之為詩詞,只能認定是「無韻為文」的一般性文章;現在有不講平仄對仗押韻的所謂新詩,那是無知、無聊文人的作品,他們自以為是的狀況,就像猴子像人跟本不是人,卻強認為是人一樣的可笑。



下面以拙著「台語唐詩三百首」、「台語宋詞三百首」、「台語詩經三百首」及「台語楚辭全集」中的片段,來見證台語即漢語;每首詩詞的韻腳,都以粗黑的毛楷字體突顯出來,如有轉韻,則改用顏體楷書來表示,要是多次轉韻,則以該兩種字體相間轉換來表示「韻腳」的所在。


以下依詩經、楚辭、漢樂府、唐詩、宋詞的歷史出場序,逐一列舉,來印證台語與國語的差異所在,以證明「國語非漢語」事屬非假。



詩經 周南 關雎 法遠 校編


關關雎鳩 在河之州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鐘鼓樂之



詩經 秦風蒹葭法遠 校編


葭蒼蒼 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 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 道阻且長

溯遊從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 白露未晞 所謂伊人 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 道阻且躋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謂伊人 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 道阻且右

溯游從之 宛在水中沚




漢學臨風堂

法遠 謝魁源 校編

楚辭 屈原 國殤 法遠 校編

操吳戈兮被犀甲 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 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 左驂殪兮右刃殤

霾兩輪兮縶四馬 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 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 子魂魄兮為鬼雄


漢代 樂府 上邪 法遠 校編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漢學臨風堂

法遠 謝魁源 校編



楚辭 屈原 國殤 法遠 校編


操吳戈兮被犀甲 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 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 左驂殪兮右刃殤
霾兩輪兮縶四馬 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 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 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 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 子魂魄兮為鬼雄



漢代 樂府 上邪 法遠 校編


上邪 我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 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曹操 原著 短歌行 法遠 校編

對酒當歌 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 幽思難忘

何以解憂 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 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 食野知苹

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 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 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 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 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 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 水不厭深

周公吐哺 天下歸心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里 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 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 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 游子不顧返

思君令人老 歲月忽已晚

棄捐無復道 努力家餐飯




木蘭辭


唧唧復唧唧 木蘭當戶織 不聞機杼聲 唯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 問女何所憶 女亦無所思 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 可汗大點兵

軍書十二卷 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 木蘭無長兄

願為市鞍馬 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 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 北市買長鞭

朝辭爺娘去 暮宿黃河邊

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旦辭黃河去 暮至黑山頭

不聞爺娘喚女聲

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


萬里赴戎機 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 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 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 天子坐明堂

策勳十二轉 賞賜百千強

可汗問所欲 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借千里足 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 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 當戶理紅妝

小弟聞姊來 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 坐我西間床

脫我戰時袍 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 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火伴 火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 雌兔眼迷離

兩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白居易 七言古詩長恨歌謝魁源 漢語注音


漢皇重色思傾國 禦宇多年求不得 楊家有女初長成 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 一朝選在君王側 回眸一笑百媚生 六宮粉黛無顏色

春寒賜浴華清池 溫泉水滑洗凝脂 侍兒扶起嬌無力 始是新承恩澤時

雲鬢花顏金步搖 芙蓉帳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 從此君王不早朝

承歡侍宴無閑暇 春從春遊夜專夜 後宮佳麗三千人 三千寵愛在一身

金屋妝成嬌侍夜 玉樓宴罷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士 可憐光彩生門戶 遂令天下父母心 不重生男重生女


驪宮高處入青雲 仙樂風飄處處聞

緩歌慢舞凝絲竹 盡日君王看不足 漁陽鼙鼓動地來 驚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闕煙塵生 千乘萬騎西南行

翠華搖搖行復止 西出都門百餘裏 六軍不發無奈何 宛轉蛾眉馬前死

花鈿委地無人收 翠翹金雀玉搔頭 君王掩面救不得 回看血淚相和流

黃埃散漫風蕭索 雲棧縈紆登劍閣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無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 聖主朝朝暮暮情 行宮見月傷心色 夜雨聞鈴腸斷聲

天旋地轉迴龍馭 到此躊躇不能去 馬嵬坡下泥土中 不見玉顏空死處

君臣相顧盡霑衣 東望都門信馬歸 歸來池苑皆依舊 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對此如何不淚垂 春風桃李花開日 秋雨梧桐葉落時

西宮南內多秋草 落葉滿階紅不掃 梨園子弟白髮新 椒房阿監青娥老

夕殿螢飛思悄然 孤燈挑盡未成眠 遲遲鐘鼓初長夜 耿耿星河欲曙天

鴛鴦瓦冷霜華重 翡翠衾寒誰與共 悠悠生死別經年 魂魄不曾來入夢

臨邛道士鴻都客 能以精誠致魂魄 為感君王輾轉思 遂教方士殷勤覓

排空馭氣奔如電 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窮碧落下黃泉 兩處茫茫皆不見


忽聞海上有仙山 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 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 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 九華帳裡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 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鬢半偏新睡覺 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 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 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 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裡恩愛絕 蓬萊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 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 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 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 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殷勤重寄詞 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 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 此恨綿綿無絕期




杜甫 原作 佳人 法遠 校編


絕代有佳人 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子 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 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 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 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 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 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 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 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迴 牽蘿補茅屋

花不插髮 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 日暮倚修竹




柳宗元 原作 溪居 謝魁源 校編


久為簪組累 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 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 夜榜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 長歌楚天碧




李白 原著 春思 法遠 校編


燕草如碧絲 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 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 何事入羅幃




韋應物原作 夕次盱眙縣 謝魁源解讀


落帆逗淮鎮 停舫臨孤驛 浩浩風起波 冥冥日沈夕

人歸山郭暗 雁下蘆洲白 獨夜憶秦關 聽鐘未眠客




張九齡作 感遇 法遠校編


孤鴻海上來 池潢不敢顧 側見雙翠鳥 巢在三珠樹

矯矯珍木巔 得無金丸懼 美服患人指 高明逼神惡

今我遊冥冥 弋者何所慕




韋應物著寄全椒山中道士法遠校編


今朝郡齋冷 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 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 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 何處尋行跡




白居易 填詞 花非花 謝魁源 校編


花非花 霧非霧

夜半來 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 去似朝雲無覓處




李白 原作 菩薩蠻 法遠 校編


平林漠漠煙如織 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 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 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 長亭連短亭




溫庭筠 填詞 更漏子 謝魁源 校編


玉爐香 紅蠟淚 偏照畫堂秋思

眉翠薄 鬢雲殘 夜長衾枕寒


梧桐樹 三更雨 不道離情正苦

一葉葉 一聲聲 空階滴到明




李煜 填詞 一斛珠 法遠 校編


晚妝初過 沉檀輕注些兒個

向人微露丁香顆

一曲清歌 暫引櫻桃破


羅袖裛殘殷色可 盃深旋被香醪涴

繡床斜憑嬌無那

爛嚼紅絨 笑向檀郎唾




馮延巳 填詞 謁金門 謝魁源 校編


風乍起 吹皺一池春水

閒引鴛鴦芳徑裡 手挼紅杏蕊


鴨闌干獨倚 碧玉搔頭斜墜

終日望君君不至 舉頭聞鵲喜




范仲淹 填詞 蘇幕遮 謝魁源 校編


碧雲天 黃葉地

秋色連波 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

芳草無情 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

酒入愁腸 化作相思淚




蘇軾 填詞 水調歌頭法遠 校編


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 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 低綺戶 照無眠

不應有恨 何事偏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 月有陰晴圓缺

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蘇東坡 填詞 念奴嬌 謝魁源 校編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 驚濤裂岸 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 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髮

人間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柳永 填詞 雨霖鈴 法遠 校編


寒蟬淒切 對長亭晚 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 方留念處 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 竟無語凝噎

去去 千里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那堪 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 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 應是良辰美酒虛設

便縱有 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陸游 填詞 釵頭鳳 法遠 校編


紅酥手 黃縢酒 滿城春色宮牆柳

東風惡 歡情薄

一懷愁緒 幾年離索






春如舊 人空瘦 淚痕紅浥鮫綃透

桃花落 閒池閣

山盟雖在 錦書難託








唐琬 填詞 釵頭鳳 法遠 校編


世情薄 人情惡 雨送黃昏花易落

曉風乾 淚痕殘

欲箋心事 獨語斜闌






人成各 今非昨 病魂曾似秋千索

角聲寒 夜闌珊

怕人尋問 咽淚裝歡









李清照 填詞 聲聲慢 謝魁源 校編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悽悽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後 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 怎敵他 晚來風急

雁過也 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 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一個 愁字了得





薩都拉 原作 滿江紅 謝魁源 校編


六代豪華 春去也 更無消息 空悵望 山川形勝 已非疇昔

王謝堂前雙燕子 烏衣巷口曾相識

聽夜深 寂寞打孤城 春潮急

思往事 愁如織 懷故國 空陳跡

但荒煙衰草 亂鴉斜日

玉樹歌殘秋露冷 胭脂井壞寒蛩泣

到如今 只有蔣山青 秦淮碧





杜牧 原作 阿房宮賦  法遠 校編


六王畢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覆壓三百餘里 隔離天日

驪山北構而西折 直走咸陽 二川溶溶 流入宮牆

五步一樓 十步一閣 廊腰縵迴 簷牙高啄

各抱地勢 鉤心鬥角

盤盤焉 囷囷焉 蜂房水渦 矗不知乎幾千萬落

長橋臥波 未雲何龍 複道行空 不霽何虹

高低冥迷 不知西東 歌臺暖響 春光融融

舞殿冷袖 風雨淒淒 一日之內 一宮之間 而氣候不齊


妃嬪媵嬙 王子皇孫 辭樓下殿 輦來於秦 朝歌夜絃 為秦宮人

明星熒熒 開妝鏡也 綠雲擾擾 梳曉鬟也

渭流漲膩 棄脂水也 煙斜霧橫 焚椒蘭也

雷霆乍驚 宮車過也 轆轆遠聽 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 盡態極妍 縵立遠視 而望幸焉 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燕趙之收藏 韓魏之經營 齊楚之精英

幾世幾年 剽掠其人 倚疊如山 一旦不能有 輸來其間

鼎鐺玉石 金塊珠礫 棄擲邐迤 秦人視之 亦不甚惜


嗟乎 一人之心 千萬人之心也 秦愛紛奢 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盡錙銖 用之如泥沙

使負棟之柱 多於南畝之農夫 架樑之椽 多於機上之工女

釘頭磷磷 多於在庾之粟粒 瓦縫參差 多於周身之縷帛

直欄橫檻 多於九土之城郭

管絃嘔啞 多於市人之言語 使天下之人 不敢言而敢怒

獨夫之心 日益驕固 戍卒叫 函谷舉 楚人一炬 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正氣歌並序

文天祥 原著 謝魁源 校編


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廣八尺,深可四尋,單扉低小,白間短窄,污下而幽暗。當此夏日,諸氣萃然﹕雨潦四集,浮動床幾,時則為水氣;涂泥半朝,蒸漚歷瀾,時則為土氣;乍晴暴熱,風道四塞,時則為日氣;檐陰薪爨,助長炎虐,時則為火氣;倉腐寄頓,陳陳逼人,時則為米氣;駢肩雜遝,腥臊汗垢,時則為人氣;或圊溷、或毀尸、或腐鼠,惡氣雜出,時則為穢氣。疊是數氣,當之者鮮不為厲。而予以孱弱,俯仰其間,於茲二年矣,幸而無恙,是殆有養致然爾。然亦安知所養何哉?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彼氣有七,吾氣有一,以一敵七,吾何患焉!況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氣也,作正氣歌一首。


天地有正氣 雜然賦流形 下則為河岳 上則為日星
於人曰浩然 沛乎塞蒼冥 皇路當清夷 含和吐明庭
時窮節乃見 一一垂丹青

在齊太史簡 在晉董狐筆 在秦張良椎 在漢蘇武節
為嚴將軍頭 為嵇侍中血 為張睢陽齒 為顏常山舌
或為遼東帽 清操厲冰雪 或為出師表 鬼神泣壯烈
或為渡江楫 慷慨吞胡羯 或為擊賊笏 逆豎頭破裂

是氣所磅礡 凜烈萬古存 當其貫日月 生死安足論
地維賴以立 天柱賴以尊 三綱實繫命 道義為之根

嗟予遘陽九 隸也實不力 楚囚纓其冠 傳車送窮北
鼎鑊甘如飴 求之不可得 陰房闐鬼火 春院閟天黑
牛驥同一皂 雞棲鳳凰食 一朝蒙霧露 分作溝中瘠
如此再寒暑 百沴自闢易 嗟哉沮洳場 為我安樂國
豈有他繆巧 陰陽不能賊 顧此耿耿在 仰視浮雲白
悠悠我心悲 蒼天曷有極 哲人日已遠 典型在夙昔
風檐展書讀 古道照顏色



(節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