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光豹
  


“工”字潮州語音為“甘”﹐普通話則讀“功”﹐因此﹐“工夫茶”在潮汕地區不論語言或是文字均用“工”字。只有寫成了文學稿到了潮汕地區以外特別是中原北方一帶的編輯手裡﹐才會被他們信筆一揮改為“功夫茶”﹐因此﹐常常在報刊上看見“工夫茶”和“功夫茶”二詞的混用現象有。

  

我就有過多次這樣的經歷。

  
年初﹐一位潮籍上了年紀的讀者給我來信﹐信末附帶提及這一問題﹐意是友善幫我糾正錯字。在陌生的讀者面前﹐我分明有話要說﹐卻硬是吞下難以啟齒之隱衷﹐回信時竟故意迴避。事實上﹐這一問題早已引起我的注意和興趣﹐心想﹐人家編輯學識淵博經驗豐富﹐絕不會是隨意和馬虎﹐當有一定根據和道理在。於是﹐查經閱典﹐稍作研究考證﹐終於得到一個終極正確的結論。我認為﹐這不僅是寫作人治學應有的一種嚴肅態度﹐而且﹐為了讓這個專有名詞今後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和用法﹐不能不說又是一種積極態度。

 

 據辭書﹐“工夫”條目釋曰﹕“同功夫”。而“功夫”條目也釋曰﹕“也作‘工夫’”。有的辭書乾脆把兩詞放在一起﹐以“工夫”“功夫”列為一條。但嚴格細究起來﹐仍有區別有分寸﹐一般說﹐“工夫”多用於費時間﹑費精力方面﹔而“功夫”則 多用于功力﹑素養﹑本領﹑造詣方面。古往今來﹐兩詞混用現象比比皆是﹐處處可拾。

  
辛棄疾《西江月‧遣興》有句﹕“要愁那得工夫”﹔元稹《長慶集》有詩﹕“使君自恨常多事﹐不得功夫夜夜聽”﹐都同是寫時間方面﹐“工夫”和“功夫”就各有其用。而在寫功力﹑素養方面也有混用的例子﹕“(劉義隆)善隸草﹐次及行節﹐……時論以為天然勝羊欣﹐工夫很少”(唐張彥遠《書法要錄》)﹔“宋文帝書﹐自雲可比王子敬。時議者云﹕”天然勝羊欣﹐功夫少于欣”(《南齊書‧王僧虔傳》)。說明各有其用和混用不僅早已有之﹐而且﹐見諸名人。

  

至於“工夫茶”和“功夫茶”﹐在《辭源》裡均列出專條。“工夫茶”條注﹕“廣東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種風尚。……也作“功夫茶”。查“功夫茶”條說﹕“即‘工夫茶’”。可見﹐“工夫茶”和“功夫茶”兩種用法都沒錯兒。

  
兒時和少小之年﹐我曾在一位大戶出身的同學家裡行走﹐初識功夫茶之“廬山真面目”﹐他爺爺在這方面的確付出心血﹐下 過苦工﹐僅臨茶一項﹐就養了三個茶童﹕十一二歲的男茶童專司煽爐火煮開水﹐六十余歲的老茶童專司沏茶﹐豆悉年華的女茶童專司奉茶。其中每個環節每道工序的成因和操作都很有考究﹑很有理論﹑很有根據﹑很規範典雅﹐繚繞著技術和文化氛圍﹐滲透著溫良恭儉讓等東方道德禮儀特質﹐甚至達到完善藝術的魅人境界。這段舊事的回顧﹐令我更深一步理解出這兩詞的詞義。

  

應說“工夫茶”只偏重于消耗時間方面﹐只有用“功夫茶”一詞﹐才更體現和接近實際﹐它不僅因較考究繁瑣而必然要耗費 時間﹐而且﹐淋漓盡致地顯示了茶經茶道本身包孕著的技藝﹑功力﹑素養﹑本領﹑造詣……各方面的因素﹐因此﹐後詞似比前詞更臻于準確全面。斟酌琢磨再三﹐覺得編輯朋友把它改動﹐鄭重選詞﹐當有一番苦心﹐也呈現出一種職業責任﹐實際上是對“功夫茶”的抬舉和褒揚。 (2001.12.17)






資料來源 : 安溪茶葉 http://www.anxiteaco.com/others/gfc.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