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鄭維國、鮑克讓主編)裡記載著這樣一則童謠《天烏烏》:


天烏烏,要落雨,何時落,初四五。

阿公拿鋤頭掘水芋,掘一條鯉魚三斤五。

阿公要煮糟,阿婆要煮醋。

阿公吃下紅目啁,阿婆吃下扯屎溜。



這則童謠相信鄉下很多孩子都會念,覺得裏邊的內容很有意思,又壓韻,因此流傳甚廣。女歌手孫燕姿不是唱過一首《天黑黑》麼。可我知道這首童謠卻是那次上寫作課時學生無意間念到的,相見恨晚。因為我小時侯念的《天烏烏》是另一種版本:


天烏烏,要落雨

南定女人跑無路

跑到溫州嶺

撿了個牛糞餅

回去慢慢請



大概是避雨的情景,卻不知還有什麼深刻含義。後來我在網上看到《台灣童謠》裡也有幾則《天烏烏》:


天烏烏,欲落雨,

舉鋤頭,清水路,

清著一尾鯽仔魚欲娶婦,

龜擔燈,鱉打鼓,

田蛜舉旗叫艱苦,

毛蟹擔燈雙目吐,

水蛙摃轎大腹肚,

一碗圓仔湯予你補。




這跟《蒼南民俗》那則有些相似。台灣大部分是福建的移民(也有說是河南固始)。蒼南的閩南話又稱福建話,是由閩南傳入浙江南部的,由此推測正宗的《天烏烏》應該在閩南地區。但一種方言的流傳過程中往往受到地域的演變,那《天烏烏》有不同版本也就情由可原了。


說到這裡,我倒想起了一則民間故事,跟這首《天烏烏》也是有點關係的,現述錄如下,權當談資:


蒼南南端霞關(具體應在南坪)以前還是個小島,島上住著一對老夫妻,一直沒有子女。一天老太婆幹完農活回來不小心踩中了路上一堆牛糞,回到家頓感肚子疼得厲害,老頭子一時不知如何是好,只見遠處天邊閃出一道霞光。不久便聽到一陣嬰兒啼哭的聲音。老頭子喜出望外,花甲之年倒可為人之父了。這嬰兒逐漸長大,才知是個啞巴,常常一個人無聲無息地坐在後園裡玩泥巴,塑成一個個泥人,然後放在後屋裡。老夫妻也不理解孩子的舉動,任由他玩去。日復一日,啞童已長大成人,泥人塑了幾屋子滿滿的。一天,啞童向父母要了一張弓,對著北方就是一箭,只見那箭嗖嗖嗖早已不見蹤影,一直射到當朝皇帝的金鑾寶殿,皇帝此時正坐在龍椅上批閱奏折,見那箭不意間射來,見勢只一縮,當的一聲射在了龍椅背上,皇帝驚出一身冷汗。於是連夜招集文武百官究其原由,觀天象,南方似有*之勢。皇帝便下令圍剿亂賊。
  

眾將軍連夜自北向南浩浩而下,一直找到霞關這地方。轉了多日,只見每天田野裡農民早出晚歸辛勤耕作,哪有什麼叛賊。有人獻策說:
  
“將軍,你只要嘴裡念著:天烏烏,天烏烏,有見答下便是了。”


於是,將軍每日轉悠尋找時,嘴裡一直念著天烏烏,天烏烏。再說那一對老夫妻每天見這群陌生的官兵在旁邊不知尋找著什麼,又聽那人嘴裡整日念著天烏烏,天烏烏,心中不解。回到家,那啞童卻開口說話了,再三囑咐父母當有人說天烏烏,天烏烏時,不要接他的話。夫妻二人驚喜兒子能開口說話外,依然每日辛勤耕作。但一連幾天下來,老太婆對那將軍口中的念詞感到了厭煩,一時忘了兒子的囑咐:
  
“天烏烏天烏烏,天烏烏不就是要落雨嗎!”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將軍思忖道:便是了。當下跟著夫妻二人回家。啞童知道事已畢露,忙吩咐母親到後屋把窗台上的那缸菜籽打碎,並囑咐要重重地摔下去。那母親不解地來到後屋,心中不忍心將一個好好的缸子打碎了。便把菜籽倒了出來。其實,啞童叫母親將缸子打碎,是讓缸中的菜籽迸濺出來,附在泥人的眼眶裡,使之目明,好去迎戰。結果,大兵壓近時,盲泥人一片亂戰,早損失大半。啞童見勢不妙,方從地上撿起五顆石子放入口袋中逃跑,等追兵快要追到時,忙從口袋裡拿出一顆石子放在地上,那石子眨眼間成了一座大山,將追兵堵住,追兵很快繞過山來,啞童又拿出一顆,如前景,這樣一連放完口袋中的五顆石子,沒轍了,便被擒住。可憐一世“真命天子”就此嗚呼。



現在的霞關鎮邊上就有一排成直線的五座大山,據說就是那啞童口袋中的五顆石子所化。南坪那邊也有個叫“菜籽垵”的村子,這跟文中的菜籽缸是否有點關係?有人還曾說過“古之霞關,霞之光也”,是見天邊常有霞光出現得來,由此說來,這又與文中的真命天子出世時那道霞光是否有所聯繫呢?早已無處考究了。



選自《故里雜記•風土篇》






資料來源 : 溫州論壇







板主 :


在這裡有個福建的部落格---鷺水鄉南 http://hokkienese.com/?p=235


板主是位熱愛鄉土文化的廈門人,本籍是漳州龍海,語文底子深厚。


這裡有閩南地區的"天烏烏",想了解廈門話,這裡也有很棒的教程學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