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一字螭若,又字細遵,號石齋,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二月初九生於漳浦縣銅山所深井村(今東山縣銅陵鎮公園街轄)。


黃道周5歲就學於銅山崇文書院;11歲即善文章;14歲遊學廣東博羅,獲譽“閩海才子”;18歲居銅山海中塔嶼耕讀攻《易》;23歲始致力講學著作;25歲攜母遷居漳浦縣城;28歲後隱於縣城東郊的東皋攻書;天啟二年(1622年),他38歲登進士,歷官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南明隆武時,任吏部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62歲以身殉國。熹宗即位後,太監魏忠賢專權。黃道周入朝即與同官文震孟、鄭鄤等正直之士訂立“盡言報國”之盟。他改授翰林編修、經筵展書官時,按規例,此職官必須奉書膝行而進。黃道周以講筵尊嚴,不循舊例,遂平步而行,魏忠賢以目威攝而未能如何。
 

明崇禎元年(1627年),魏忠賢雖誅,但朝政腐敗依然。時袁崇煥為遼東巡撫,抗擊後金著有戰功而升兵部尚書,因殺閹黨分子毛文龍被魏忠賢遺黨誣以“謀逆罪”而逮捕入獄。崇禎興大獄,株連甚眾,原大學士錢龍錫亦牽連論死。事發,舉朝無敢出一言者。唯黃道周激於義憤,“中夜草疏,排闥叩閽”,為錢龍錫辯冤。疏中直指崇禎的過失:“今殺累輔,徒有損于國”。崇禎帝大怒,“以詆毀曲庇”,著令回奏。黃道周再疏辯解,表明自己“區區寸心”,“為國體、邊計、士氣、人心留此一段實話”。他此次抗疏“幾坐重典”,降三級調用。由於他據理爭辯,錢龍錫方得不死。黃道周置官位和身家而不顧,為賢良辯正申冤之豪舉,博得朝野贊譽。

崇禎五年(1632年)正月,黃道周因病請求歸休。將離京時,他又上疏指出:“小人柄用,懷幹命之心”,以致“士庶離心,寇攘四起,天下騷然,不復樂生”,建議崇禎帝“退小人,任賢士”,並舉薦一批有才有志之士。疏上,獲“濫舉逞臆”之罪,削籍為民。

黃道周罷官返鄉南歸,途經浙江,應浙中諸生之請,在余杭大滌山建書院授業;後返鄉在漳州紫陽書院聚徒講學。


崇禎九年(1636年),召復黃道周原官,遷左諭德,擢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侍讀學士,充經筵日講官。

崇禎十一年(1638年),寵臣“楊嗣昌為本兵,主棄義州,致寧錦孤危。且引漢和親、宋納幣,稱為樂天”,並嗾使遼東巡撫方一藻奏請與滿清議和;又徇私推舉陳新甲為宣大總督。黃道周即上三疏分劾三人,崇禎帝召對,黃道周“與嗣昌爭辯上前,犯顏諫爭,不少退,觀者莫不戰慄”。崇禎帝袒護楊嗣昌,屢駁黃道周。由此,黃道周直陳“忠佞不分,則邪正不明,為政之大戒也”。被激怒的崇禎帝叱退黃道周,將其貶官六秩,為江西按察司照磨。

崇禎十三年,江西巡撫解學龍舉薦地方人才,極力推獎黃道周,“帝發怒,立削二人籍,逮下刑部獄,責以黨邪亂政,並杖八十”,“將殺之;究黨與,詞連多人”。戶部主事葉廷秀、太學生涂仲吉等申救,均遭罪杖責戍邊。黃道周在獄中備受酷刑折磨,杖瘡發作,幾不能自持,但仍治學著書不輟。崇禎十四年冬,判黃道周永戍廣西。此番杖謫,使黃道周聲名愈重,“天下稱直諫者,必曰黃石齋。”


黃道周官歷兩朝而居顯位,在“袞袞公卿競利忙”的官場上,潔身自守,“不營田宅”,一身“赤貧”。他一心“為天下百姓”想,圖報邦國,救時濟亂,故自“策仕以來二十四年間,雖偃蹇困潦,三遭廢黜,身經百折,萬死復生”,從不“偷榮以承歡,遭危以自逸”,而以“嚴冷方剛,不諧流俗”的獨立姿態,“忠義奮發”,“盡言極諫”,其無私無畏,磊落光明的風節因而載譽朝野,被稱之為“一代奇人”。

崇禎十五年,經朝臣營救,旨復原官。黃道周乞病告休返漳浦,將東皋書舍擴建為明誠書院,廣收學生授課講學。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朝覆亡。繼爾清軍入關,大舉南進。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建立南明政權,是為弘光朝,晉黃道周為禮部尚書。數月後,清軍攻佔南京,弘光朝傾覆。

翌年,唐王朱聿鍵即位於福州,改元隆武,晉黃道周為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黃道周為隆武帝區劃裁定庶務,制定抗清戰略。見掌握兵權的南安伯鄭芝龍擁兵自重,縱敵謀降,便屢次自請募兵抗清。


“六十年來事已非,翻翻復復少生機;老臣拼盡一腔血,會看中原萬里歸。” 黃道周留此壯吟告別親友。七月,在福州校場誓師,揭舉抗清義旗,率門人蔡春溶、賴繼謹、趙士超、毛玉潔等子弟兵一千餘人進發信州,一路得到仁人志士的支持,各地軍民奮起響應,甚至“田夫荷鋤從之,曰扁擔兵”,“募義從軍者幾及萬人,軍聲頗振”。黃道周把各路匯集的軍隊加以整編和訓練,遂分兵三路,一出撫州,一出婺源,一出休寧。正當各路義軍與清軍奮戰時,徽州陷落,黃道周提兵赴救,於婺源兵敗而被俘。

清軍督師以“得一忠義之人,勝得土地數州”,派人日夜勸黃道周歸降。早已叛明降清的“六省經略”洪承疇亦親自出馬,以同年、同鄉關係勸降,遭到嚴詞拒絕。


黃道周被解送至南京後,置生死於度外,日誦《尚書》、《周易》,或弈棋、作書。囚中共賦詩三百十一章,取名《石齋逸詩》,再次表明以死完節的決心。

清順治三年(明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黃道周從容赴刑場:“蹈仁不死,履險若夷;有隕自天,捨命不渝”;臨刑,老隨從跪請留數語給家中,黃道周即裂衿咬指血書:“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即慷慨就義。

黃道周殉難金陵,“聞者莫不流涕”哀慟;“留都白晝頓為陰晦”。訃訊傳至福建,隆武帝“震悼罷朝”,特賜謚“忠烈”,贈文明伯,並令在福州為黃道周立“閔忠”廟,樹“中興大功”坊;另在漳浦立“報忠”廟,樹“中興藎輔”坊,春秋奠祭。百年後,清乾隆帝為褒揚黃道周忠節,改謚“忠端”;道光四年(1824年),旨準黃道周從祀孔廟。


黃道周“文章道德名天下”。明地理學家徐霞客稱其“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學問直接周孔,為今古第一”。清乾隆帝筆諭贊其:“立朝守正,風節凜然,……不愧一代完人”。


黃道周實際在朝為官時間並不長,去官時分別於漳浦明誠書院、余杭大滌書院、漳州紫陽書院、鄴業講堂、銅山南溟書院等處授業講學,弟子遍布閩、浙、蘇、贛、皖;其一生研著甚豐,涵蓋理學、易學、史學、文學以及軍事、政治、天文、地理,是明末深具影響的文化巨子。計有著作百餘種,後人輯其大部為《明漳浦黃忠端公全集》。他工書善畫,詩文俱佳。世人稱其文法為“黃體”,書法為“浦體”。尤其書法,峭厲遒媚,峻秀不凡,獨成一格,被視為明代最有創造性的書法家之一。所畫山水、松石、人物,氣度磊落,英氣飄逸。






“助順將軍”——黃道周


黃道周(1585-1646),漳浦縣銅山所(今東山縣銅陵鎮)人,字幼玄,號石齋,明末著名學者、書畫家、愛國民族英雄。世人尊稱之“黃聖人”、“石齋先生”。明萬曆十三年(一五八五)生於漳浦縣銅山所,即令東山縣銅陵鎮。

  
黃道周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就有“閩海才子”之譽。二十五歲建漳浦東皋書舍,從事講學著作。三十八歲中進士,先後任明天啟朝翰林編修、經筵展書官,崇楨朝翰林侍講學士、經筵展書官,南明弘光朝吏部侍郎、禮部尚書,隆武朝武英殿大學士、吏部和兵部尚書等職。他是在明末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激烈的時刻登上政治舞臺的。崇楨皇帝日中後金的反間計,處死抗戰名將袁崇煥,重懲輔臣錢龍錫等。朝中無人敢言是非。黃道周激于義憤,連奏三疏。剛愎自用的崇楨見疏大怒,將其降三級調用。道周以國事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剛直不阿,敢言直諫,前後三十疏,直到被革除官職,甚至治罪入獄,表現了為國為民、光明磊落的情懷。


晚年,他受命于危難之時,自請募兵北上抗清,在向江西姿源進軍中,于牛頭嶺首戰告捷,但終困後援不繼,孤軍深入而失敗,在童家坊被俘。清軍得黃道周,認為勝過佔領幾個州的土地,設宴招待,派人說降,均被他嚴詞斥責和諷刺,並絕食以示必死之志。就義那天,他談笑風生,從容為人揮亳酣書。臨刑前,他咬破指頭,血書“綱常萬古,節義韆鞦,天地知我,家人無憂”。時順治三年(一六四六)三月初五。

  
黃道周先後講學于浙江大滌、漳浦明誠堂、漳州紫陽、龍溪鄴業等書院,培養了大批有學問有氣節的人才。他勤於著述,鑽研儒學,成書幾十種,後人輯成《黃漳浦先生全集》,他能書尚畫,書法自成一體,影響很大。清代著名學者蔡世遠概括其一生: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淵博的學問可比邵雍,忠貞為國直言敢諫可比李綱,慷慨赴難從容就義可比文天祥。黃道周就義後,邑人在其出生地銅山深井村舊居設神牌祭祀,在其執教的明誠堂設館紀念。


相傳在他就義後十年,有人在武夷山林裏,看見一個黃衫朱履的老者策杖優遊于林泉間,酷似黃聖人。於是為之建廟崇祀,享受人閱香火。人們視黃道周為神,尊稱「助順將軍、,以避清廷忌視。乾隆年間,有黃姓移民奉其香火人臺,在艋舳竹巷尾建小廟供奉。台北市康定路也有助順將軍廟,專祀黃聖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