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土電影  

 

每當講到「賽德克˙巴萊」這部片子的時候,最喜歡提到的,就是只要看到片中有番刀掉落在地上的時候,總有股想衝進大銀幕撿起番刀,繼續往前砍的衝動。電影是有感染力,而我們對外來壓迫者的態度與立場是一貫的。

這幾年台灣的國片蓬勃發展,導演魏德聖為這股風潮打開了一個新局。文創產業跟觀光產業相互結合,將在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而這個重要角色的基石,就是本土文化。要先本土化,才能國際化,否則每個地方都拿相同文化背景的牛排,這樣的交流會顯得乏味沒意思。自己拍⋯⋯的電影,能拿跟自己生活經驗能做連結的素材,才是最佳的選擇,否則都看一些跟自己生活周遭不太相關的影片,那還不如都看好萊塢的電影就好了。

「先求有,再求好」 ,市場決定一切,市場也會去調整方向。有了市場,就等於能掌握資源,那就可以不用去設限題材,並且運用資源來提身品質。有錢真好!有錢就能拍出像「賽德克˙巴萊」這樣可以媲美好萊塢水準的大片 。 


電影就好比在說故事,有的可能只是想讓你笑一笑、哭一哭而已;有的還可能透過故事想傳達一些看法與想法。記得去看「賽德克˙巴萊」的時候,電影院裡的觀眾大多時候是寂靜無語的,可能是不知道這麼去形容對這部電影的感受吧!衝著「海角7號」讓人又哭又笑,生動又感人的驚奇心情,可能還加上一些對本土電影的關愛與支持。

唉喲!怎麼都是打打殺殺的,上下兩集,殺得驚天動地!

好啦!或許可以這麼簡單地說,溫馨感人的「海角7號」是文藝片,殺得昏天暗地的「賽德克˙巴萊」是戰爭片。「文藝片」當然會有較多愛來愛去的劇情,女性觀眾最哈的嘛!「戰爭片」則難免會有較血腥的場面的啦!

不過魏導令人不得不佩服的就是...才兩部電影,一部文藝片,一部史詩戰爭片,落差那麼大,但要講的東西,都是一樣的,而且清清楚楚的。

不能被遺忘的歷史經驗以及被壓制的文化反撲。

兩部電影都有提到「彩虹」,「彩虹」象徵著...瞭解、溝通與尊重。如果有人把「賽德克˙巴萊」看作只是歷史記錄片一般,那顯然是膚淺了點。

看「賽德克˙巴萊」,不禁讓人聯想到梅爾吉勃遜的兩部史詩電影「英雄本色」跟「阿波卡獵逃」,兩部片也都打打殺殺的。我是看「阿波卡獵逃」後半段的獵逃反撲的博殺過程,看得很過癮啦!有影迷認為「賽德克˙巴萊」殺戮太重,文戲太少。所謂「文戲太少」,如果是對照「英雄本色」,應該是在指戲裡類似華勒斯跟蘇菲瑪索飾演的王妃,那樣纏綿悱惻的愛情,但是這段愛情故事是虛構的。如果是尊重史實的話,在那個「繁殖意義」可能大過「愛情意義」的年代,我想像不出魏導有何理由,一定要虛構出一個「文戲」,來折損對歷史意義的闡述。

「賽德克˙巴萊」號稱台灣影史上最大手筆的製作,為著較完整陳述賽德克族人,為了維護祖先流傳下來的生活文化,抵抗外來文化欺侮的經過,分成上下兩集放映。個人認為在技術層面上,隨著資源跟時間的堆砌,是可以再精進的。但在說故事的功力上,魏導還真是可遇不可求。對比上述的「英雄本色」跟「阿波卡獵逃」是較著重在"保衛家園"的層面,魏德聖在"文化衝擊"上的論述更深層高明。


如果說「大尾鱸鰻」是台版的「特攻聯盟」,那「總舖師」就應該像是台版的「食神」。「總舖師」比「食神」來得有意思,也比較有文化底蘊。不過陳導如果能夠對台灣本土料理的描述再深刻一點的話,我們就不會看得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像幾年前,三立8點檔台劇的「天下第一味」,就看得很過癮。"澎湖菜瓜"那一段,人跟家鄉菜的聯結,就讓人很感動,印象十分深刻。這種本土料理的題材很討好,應該再拍,加油!

這兩部都是以在地文化做背景,噱頭十足,娛樂價值高的電影,生動又有趣。樂於見到本土電影這樣多元又有在地元素的題材,一起帶著國片往前衝。真正「心若歡喜,菜就好吃」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