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客家之聲2008-10-10



現在,越來越多的客家人同化為廣府人,他們隱瞞自己的客家身份,甚至徹底放棄客家話,而改講白話,這種現象不但見於與廣府區相連的地區,甚至連梅州都有。對此,小弟(講白話的)有點疑惑,為什麼有那麼多的客家人對廣府人那麼的崇拜,而相反,客家人與潮汕人比鄰而居近千年,可從沒有見客家人說過崇拜潮汕人的,客家人被潮汕人同化的例子不是沒有,可象現在那樣大規模被同化的現象可以說是從來沒有的,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上的潮汕也是比較發達的地方,曾被馬克思比喻為中國唯一有點資本主義的地方,而且潮汕地區比廣州更加接近梅州,再說,潮汕的那邊是遼闊的閩南地區,宋元時期的泉州漳州是何等的發達,泉州港口一度將廣州甩在身後,潮汕和閩南地區都是講閩話的,客家人住在內陸山區,雖說經濟比較落後,可每當客家人見了潮汕人時,是從來沒低下過自己的頭的,看看台灣的客家人就知道了。可為什麼客家人在廣府區和香港卻沒有了那種自信呢,而紛紛改言換語,好象生怕別人知道他的身份是的。
  
  
說到客家人同化為廣府人的原因,我想各位客家朋友們一定能說一大筐,說個三天三夜也未必說的完,可能是客家人在廣東沒少被廣府人歧視的原因吧,各位胸中的悶氣也是沒地方發吧,理解理解。這裡我不想說什麼經濟原因,什麼政治啦,媒體啦,對於這些原因我也知道,各位也沒少說,今天我倒想和各位探討一下“心理原因“,也就是客家人,廣府人,潮汕人各自在性格上的某些差異,為何客家人那麼容易就溶與廣府人中,而難溶潮汕人。
  
  

在廣東三大民係中,潮汕人最團結,也最排外,其次是客家人,客家人也比較團結,排外倒沒怎麼見過,最差的是廣府人,廣府人不團結,也不怎麼排外,對此,可能會有客家朋友持不同意見,這個我在後面會作些分析的。為何會有這種差別呢。我曾經看過一部電視科教片,裏面的教授簡單的說了一些原因,我聽了覺的挺有道理的。他主要說了福建的和粵東的宗族械鬥形成的原因。歷史上,由於戰爭和災難的原因,大批的中原漢人向南方遷移,而遷移的單位絕大多數都是宗族為單位遷移的,因為遷移的路途遙遠,環境惡劣,真是前有土匪,後有追兵,單*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遷移的,所以人們都是以宗族的形式遷移,只有通過相互幫助,相互依賴,大家才能在惡劣的環境中求得生存。當大批的漢人來到江西和湖南的時候,前面的路出現了2條,一條是由江西翻過武夷山到福建,一條是通過五嶺到嶺南。


兩條路比起來,明顯到福建的路比較近些,這對一路奔波,一身疲憊的逃難人們而言,能夠儘快找到一個合適的落腳的地方是無比急切的,加上中原政權都遷到了江南,福建離江南也相對近些。所以,大部分的移民都選擇了前往福建,故福建雖然開發的比嶺南晚,可很快就超過了嶺南,這個無疑是歸功於移民的。隨著移民的不斷到來,福建逐漸改變了人口稀少的現狀,這對福建土地的開墾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到了宋代,福建已經出現了人口與土地資源之間激烈的矛盾,福建成了一個人多地少的省份,也變成了一個人口輸出地,大批的福建人逐漸向鄰近的廣東遷移,走海路的是善水的閩南人,走陸路的是客家人,這也就形成了潮汕人,雷州人,海南人,客家人在嶺南的分佈格局。
  
  
大家都知道福建是個多山的省份,激烈的土地矛盾導致了激烈的土地兼併,這時,隨移民而來宗族 開始發揮它的作用了,或爭奪土地,或爭奪水源、風水寶地,甚至為了幾句話,就有可能大打出手。在械鬥中,小宗族或聯手對抗大宗族,或逐漸向其血緣較近的宗族靠攏,以謀得更好的生存空間。械鬥是殘酷的,頻繁的械鬥更是慘絕人寰,但頻繁的械鬥鞏固了宗族的聯絡,加強了人們對群體的認同感,也使人們在械鬥中變的視死如歸。在方言誕生後,人們的這種認同感也就逐漸轉移成對鄉音的認同上了。這可在異常團結的閩人和不忘祖宗言的客家人身上看到。福建人就是在這種殘酷的械鬥成長起來的,故福建人在外表現的極為團結,方言是他們連接在一起的紐帶。每當遇到外來壓力時,福建人就表現的同仇敵愾。這一點上,閩人最為突出,客家人次之,但閩人過分的團結加上狹隘的地方意識也導致閩人極端的排外。客家人團結而不排外,或許是由於客家人是衣冠之後吧,多少有點斯文人的氣質,又或許是客家人深居深山,帶有漢人和少數民族的血液,顯的格為純樸。
  

而相反的是廣府人,廣府人的祖先最遠可追溯到秦始皇派兵南征,當時,南越的統治者趙駝為和鞏固統治,緩和民族矛盾,採取了和睦百越的政策,他的子孫也都堅持了這個政策。近百年的移風易俗,不但緩和了漢越之間的關係,還大大促進了民族融合,使越人相互攻擊之風漸漸停止。後來,嶺南在和福建爭奪移民的比賽中明顯處於下風,過南嶺者遠遠不及福建。在相當一端時間裏,嶺南一直是人少地多,土地資源充足,百姓不需要為此產生衝突,
  
  
沒有出現福建那種嚴重的宗族械鬥,故廣府人對自我群體缺乏認同感,也就是說沒有老鄉意識,在面對外來壓力時,無法表現的象閩人和客家人同仇敵愾,有團體性,加上珠江三角洲一帶土地肥沃,地理優越,物產豐富,人們很早就習慣經商,過早的商品化使的廣府人頭腦裏充滿了金錢的味道,處處為自己打算,利字當頭,故無論是打架,還是打仗,廣府人都表現的貪生怕死。這種不同的歷史原因造就了閩人,客家人,廣府人不同的性格,潮汕人最團結,也最排外,客家人比較團結,但不排外,廣府人不團結,也不怎麼排外。這說的都是性格,性格表現在行動上就是潮汕人無論何時都愛扎堆,客家人也愛扎堆,但在沒有外力的時候,又容易分散,廣府人什麼時候都是各自行動,簡直就是散沙一盤。現在我問大家一個心理問題,平時,當你自己一個人走在大街上,看著路上三三兩兩的人時,你的心理如何,如果這時,突然看見一大群人,是一群人哦,最少也有7,8個以上吧,向你走來,你的心理又會怎麼樣呢?如果是我的話,祖先遺傳下來的基因會讓我驟然警惕,我會繞道避開,你們呢?也許會有人說我有點神經過敏,我覺的任何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有心理波動的,因為潛意識裏都種防禦的本能。


所以無論成群潮汕人出現在哪裏,那裏的人本能都會對這一群陌生的人抱有某種警惕和排斥的心理。而潮汕人那種狹隘的圈子又會使人對這個圈子敬而遠之,反觀散漫的廣府人無論出現在哪裏,單個的數量都不會或不一定招來人們的防禦心理,除了狡詐,兇狠,身材高大的之外啦!哈哈,所以,單個的廣府人容易被別人同化,同時又容易同化別人。而客家人在有危險時,容易聚集,故不容易被同化,當沒有危險時,又容易分散,被別人同化。總之,當遇見潮汕人、或遇見廣府人時,客家人就會表現的不一樣了。這麼說大家明白沒有?
  
  


不明白?那我就在講個小故事吧:
  
  
話說在某個客家村裏,村長正為如何過年煩惱,村書記就建議村長說:不如今年買點城裏貨回來給村民們嘗嘗鮮,見見洋貨。村長一聽,大為高興,可派誰去呢,村裏煩事太多,自己和書記都走不開。兩個客家青年知道了,就自告奮勇要求帶隊到城裏買年貨。


村長也有意思鍛鍊一下二人,可又擔心二人未見過世面,闖出貨來,就在二人走前叮囑說:城裏人殘忍*詐,如遇有變,可速撤回,不可逗留,以免吃虧。二人將話牢記在心,於是分開兩頭行事。甲某帶隊向南走,很快就來到潮州城外,見城門口人影穿梭,立馬命令大家肅靜,大夥見狀都屏住呼吸,一隊人馬悄然入城。可他們剛剛一踏入城門,立馬吸引了潮州人的目光,眾多的潮州人不約而同地都放下了手中的事,都圍了上來,圍的人越來越多,道路都堵塞了,潮州人看著客家人,客家人看著潮州人,大家一句話都不說,目光所促,空氣凝集。甲某從未見過這種場面,心裏越來越急,眼見圍上來的人越來越多,咋辦?猛然間想起村長的話,便對大夥說:兄弟們,撤!把人馬拉出了城,而潮州人也跟出城,站在高處望著客家人遠去的身影,紛紛議論,他們是誰?山裏人,他們想幹什麼?不清楚,不會是鬧事的吧。
  
  


話說乙某帶著人馬走啊走啊,一天,終於見到了廣州城,乙某也提心吊膽地帶著人馬進城,剛進城門,迎面撞見一個廣府女人,那女人大聲叫道:呦,你們一群人站在門口乾什麼,把路都堵了,叫人怎麼走啊。廣府女人的叫聲立馬驚動了周圍的廣府人,廣府人都抬頭看著這些陌生人,乙某馬上給那女人讓了個道,那廣府女人大搖大擺的出了城,廣府人一看,切,都沒事,還以為有好戲看的廣府人又低頭做他們的事了。


乙某帶著大家邊走邊看,哇塞,好繁華的廣州城,有唱戲的,有賣吃的,有耍雜技的,呀,還有清樓,乙某回頭看看了大夥,只見大夥都直望著自己,朝自己猛點頭,乙某知趣,便說:兄弟們,此地安全,買貨。喔或,一群人散開了,吃東西的吃東西,看戲的看戲的,做什麼的都有,大夥都玩的不亦樂乎,把村長的話都忘的一乾二淨,更有甚著竟然為了一個女人而和人打架,臉都打破了。最後一天,大夥聚集一起,除了那個打架的除外,大夥都一致要求在逗留些時日,並一致推薦打架的那個回去報信,就說中途下大雨,道路被沖毀,需多滯留些時日。打架的那個便氣哼哼的回村了。其餘的人繼續吃花酒的吃花酒,划拳的划拳,四匹馬啊,六六順啊,一群人消失在廣州城那星光燦爛的夜空裏。





資料來源 : 中國南方論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