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林志玲(1974年11月29日-)是出生於台灣臺北市的著名模特兒、主持人、女演員,以甜美清麗的外貌、175公分身高及姣好身材成為台灣社會矚目的焦點,媒體冠以「台灣第一名模」的封號,而因她竄紅歷程所造成的社會重大改變,台灣學者亦稱為「林志玲現象」。




林志玲:美到讓你驚奇


記者 李榛



從2004年開始,全臺灣都在談論一個名字——林志玲。她不拍電影,不出唱片,甚至連電視劇都沒露過臉,這樣的人算不算娛樂圈都難說,30歲的她也早已過了模特的黃金年齡,但林志玲的出現打破了種種界限和禁忌。1米75的身高,34C、24、36的身材,林志玲一夕爆紅,不到一年就被稱為臺灣第一美女。




“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



臺灣李奧貝納廣告執行創意總監吳心怡表示,她大概在2004年6月左右,才第一次聽說林志玲的名字。“讓我感到非常有意思的,是她的年紀,這次吸引大家目光的,不是十七、八歲唱唱跳跳的歌手,而是一位30歲的女人。”



為了驗證林志玲到底有多紅,臺灣達彼思廣告執行創意總監陶淑真則做了一個小調查:在某網站上搜索“林志玲”,結果有62萬篇相關網頁。62萬是什麼概念?陶淑真找了其他兩位名女人做參照:呂秀蓮17萬、成名比林志玲早的蕭薔只有7萬。為了更進一步了解,陶淑真決定把性別的變項也拉進來。結果,當紅小天王周傑倫13萬,能與林志玲匹敵的是言承旭,有92萬。



陶淑真表示,上述調查結果,或許有助于推測喜歡林志玲的是哪群人。她和言承旭大概在同一水平,所以林志玲應該是被當作偶像看待的。




“在我看來,模特對大眾的意義就是‘娛樂’。這個效益讓許多平面名人被捧紅,他們不用開口,不用表演,只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穿戴名牌出現就好。”這種平面名人的風潮,就像安迪·沃霍爾說過的一句話:“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15分鐘。”



當然,被媒體一朝炒紅的林志玲,也不可避免成為犧牲品。所有關于她的負面新聞,舉凡學歷的真假、父母的政黨傾向、歷任男友的來歷等接踵而來。



至于林志玲能否轉進偶像唯美劇,成為真正的“娛樂人”,業內抱觀望態度。臺灣偶像劇名導鈕承澤說:“我對林志玲的認知不多,但知道她很美,在模特界也屬頂尖,但要把她放到戲裏,我還得多重考慮。畢竟戲與走秀不同,能不能符合觀眾所愛,還是戲的主要考量。”以《薔薇之戀》捧紅了多名模特的制作人王信貴也說:“我認為林志玲和侯佩岑相同,都屬本身行業最亮眼的專業從業人員,但是不是適合演戲,得有適合她的好劇本。”



“這已經不是各領風騷500年的時代,以平面名人模式走紅的林志玲,我們應該關心她還能紅多久。即便如此,我覺得林志玲很值得觀察,因為她擁有一種讓社會閉嘴的潛力。”陶淑真說。




  
“明星社會學”的簡單考察



在臺灣雜志和廣告業打滾20年、現任《數位時代雙周》總編輯的詹偉雄認為,“林志玲熱”是臺灣2004年的一個重大“現象”,因為它攪動的場域不只是傳媒而已,甚至影響到政治、經濟、社會、性別、網絡等領域。



在“林志玲現象”背後,我們可以注意到三個互相影響的變量:“明星”(celebrity)、“社會”(society)、“情境”(situation)。一個明星,通常只在一個特定的情境中,才能獲得社會中特定社群的認同,從而造就大規模的集體動員,而如果這一個明星聰慧到可以與支持她、眺望她、看守她的社會與日俱進,這一個現象就可以轉變成更波瀾壯闊的文化運動。



對林志玲,要分析“明星”、“社會”、“情境”三個影響要素如何運作,把視角拉回到2004年4月她開始走紅的起點,場景就顯得格外清楚。




先看情境



當時,林志玲從事模特工作已經超過10年,代言過數十種商品。事實上,她已經是產品發布會上的寵兒,但始終沒有人知道“林志玲”就是這位美女的名字,她由“beautiful nobody”變成“glamorous somebody”,轉折點正好是臺灣大選後藍綠相爭的社會不安時刻。



詹偉雄進一步調查,如果上《中國時報》和《聯合報》的網絡搜索係統,可以明顯發現,林志玲的新聞是在三一九選舉投票後,才快速增加(此一時間前、後8個月的新聞比例約為1:30)。可見之前,林志玲根本處于“未紅”狀態。





然後回到第二個觀察要素,即“明星”林志玲個人身上。



和以往臺灣人熟悉的美女相比,林志玲當時有幾個耐人尋味的媒體形象。



一. 她有相對較特殊的高學歷——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畢業、雙學位(“西洋美術史”和“經濟學”),打破社會概念裏“美女和知識天生有距離”的慣性思維。



二. 她有相對較高的身高——在臺灣熟悉的美女經驗裏,1米70似乎是個關卡,超過此一尺度的美女通常較不靈活(身體的、才智的),1米75、T型臺上動靜自如的林志玲,是個顯著的突破者。



三. 她有著異常柔軟的個人儀態——謙遜、低調、內省般的特質,輝映前述兩項強勢天賦,組合成一種公共人物罕見、特殊的優雅和從容。她不會急著召開記者會反駁,不挑釁、不對抗、不制造新的修辭。這種“去語言化”的互動策略,既與叫囂的成人世界、喧鬧的青少年社會脫鉤,也同時勾勒一種新鮮的明星價值。




詹偉雄表示,林志玲的美麗當然不用多言,但美麗的女人比比皆是,林志玲真正出眾的是她的“知識經歷”、“身體”和“風格”。這三點,讓她在臺灣藍綠相爭的亂世裏,讓受苦于政治鬥爭的人們,在相互咒罵的報紙版面和電視頻道裏,發現了一塊清新呼吸的空間。





第三個角度是“社會”



去年3月臺灣選舉的亂局,提供了林志玲成名的時空條件,但這只是社會情緒的短期需求而已。林志玲一直紅到現在,紅的版圖和廣度不斷擴大,說明社會中有一個群體,不僅只消費林志玲身上短期的清爽和無爭而已,而且還進到了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認同”生產和再生產過程裏。



明星的擁躉由少到多、程度由低到高可分為三類:“群迷”(fan)、“選民”(voter) 和“族群”(tribe)。“群迷”是感性的,無視明星的負面新聞而矢志追隨,是構成明星魅力的基礎。 “選民”接受明星的感性號召後,會持續與明星的價值觀進行對話,具備較大的廣度和持久力。 “群迷”和“選民”的經濟產值都是相對微弱的,由“族群”概念所描繪的社會風格部落認同,才真正是明星經濟學裏的“殺手應用”(killer application)。道理很簡單,經濟產值的主要產出者、明星動能的維係者,並不是明星,而是風格部落裏的你我他。看看90年代初期的“麥當娜族”、21世紀初日本的“濱崎步族”。當新明星淘汰了舊明星,新興部落族群將在意識形態或文化的主導權上,驅走老舊的當權派。



在“林志玲現象”裏,可以清楚看到這種“星光權力”的轉移——林志玲超越了蕭薔,而“林志玲族”則淘汰了臺灣的“四十歲時代”。



在40歲以上的臺灣人中,蕭薔曾是萬人迷的大明星。在她崛起的90年代裏,蕭薔“美女”和“女強人”的社會形象,與那個年代臺灣ODM電子業發達的管理理性相呼應,也與女性首度大規模進駐服務業高階職位的職場趨勢,有著價值與倫理上的親近性。



但這種管理理性,已不再是當今新的全球化時代所向往的價值。和林志玲出身背景相倣的新一代,有較佳的學歷、較好的英文技能、較多的國際化經驗,也有更多的自信與自我實踐的渴望,就是說:他們是臺灣最具個人主義信仰的新一代。(汕頭大學出版社《林志玲X檔案》提供文字和圖片支持)







林志玲掐住了誰的脈搏



記者 韓雨亭




一位模特的成功,竟然輕易地吸引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體學、星象學等諸多“泛學術化”的討論與爭議,這不得不讓人疑惑。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讓林志玲如此輕易霸佔了傳媒資源,左右我們的眼球呢?是人類本能窺探欲使然?還是她真的抓住了社會生態中某一脆弱的脈搏?



有人把林志玲的成功肆意拔高,認為她是臺灣社會生態亂到極致後青春返潮的文化符號。至少,在電視上看林志玲總比窺探那個吹噓“上流美”的許純美要名正言順得多。當然,也有人認為她的成功與其他明星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沒必要附加那麼多的意義和價值。




不管怎麼說,作為明星,林志玲用事實說明了自己怎麼努力實現其最大的個人與社會價值。對于那些以“美女經濟”為業的模特公司老板以及時尚界資深人士而言,她絕對是一個值得關注和借鑒的“標本”,破譯她成功的密碼無異于打開了一個裝滿鈔票的“保險櫃”。



“經紀人發現了她,是一大幸事。作為經紀人,我也希望能遇到這樣的模特,但更需要我們學習的是‘林志玲現象’背後的經紀才智。”新絲路副總裁汪桂花說。






她是傳媒下的“蛋”



“我覺得林志玲的現象不會長久!”這是東方賓利總經理姚戈甩給記者的最終判斷。在他看來,林志玲與F4這樣的臺灣青春偶像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她們今朝是媒體的寵兒,誰又能保證明天她就不是媒體的棄兒?”東方賓利與日本最大的模特經紀公司——奧斯卡公司一直有往來,林志玲的日本業務就是由奧斯卡公司代理的,她每年會有三個月呆在日本。



姚戈經常去歐洲和一些著名的模特經紀公司交流學習,比如萊斯特、IMG等。歐洲是時裝的發源地,歐洲模特出名的渠道主要是演出,而不是媒體,而她們討好與表演的對象也主要是品牌商、設計師和攝影師,只有得到了他們的認可,才有希望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名模。



“沒有狗仔隊,就沒有今天的明星。亞洲沒有幾個稱得上是‘大師級’的設計師與攝影師,所以,模特出名大部分只能依賴傳媒的追捧才行,尤其是傳媒比較自由、開放的港臺地區更是如此。‘林志玲現象’反映出在港臺包括日本,媒體炒作明星是他們的拿手好戲。”姚戈說。




這個觀點,概念98的藝術總監張艦也非常認可。他說:“從專業的角度,我並沒有覺得她已成為了一種現象。對于香港和臺灣的環境而言,要在短時間內,利用他們成熟的手段與方式,推廣一個藝人,是很平常的事。當然,另外一方面,之所以出現她,而不是別人,這可能便有些特別。她起碼與符合了社會的某些狀態和情景、大眾與傳媒找到了一個最佳的結合點有關。甚至可以說,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或許我們就需要這麼一個人物。”



那麼,這又不得不讓我們反觀中國的媒介氛圍。姚戈說:“我們公司推名模其實也是靠媒體,但我們只能用正面的手段去宣傳。如果我們公司要對一個模特進行話題等多方面的包裝,比如裸照等非正面新聞,媒體敢感興趣嗎?不會!我們倒是想制造點緋聞,可是社會並不允許。即使她們在外面有了,我們公司所能做的只能是辟謠和危機公關。”



當然,即便是在一個相對封閉與傳統的語境下,我們仍然還是能從模特圈看到一些“勇敢者”制造的大陸版八卦新聞。比如,已經過去很久的“張藝謀、王海珍事件”,李亞鵬、瞿穎、周迅的三角戀情都是鮮活的例子。“通過這些八卦新聞,王海珍得利了沒有呢?我認為她是得利了,否則的話,還有今天的王海珍嗎?” 姚戈反問。



“時尚、政治、緋聞等等都應當有一個‘市場’的概念,只要有市場,便是有效的。不管是政治的還是娛樂的都是如此。很明顯,林志玲便是這種傳媒解讀下的產物!也就是傳媒下的‘蛋’而已。”張艦說。





沒“軟件”,再好的“戲”也出不來



當然,不斷制造話題和緋聞吸引傳媒和大眾的眼球,考驗的不僅是幕後的策劃團隊、媒體環境,更直接的考驗對象是模特本人對于“市場”的認識。



如何把模特的價值最大化?相信這是國內模特經紀公司一直思考的課題,大陸沿用至今的人才選拔方式和手段其實很簡單,主要是通過大大小小的模特大賽去發現人才,然後對排名前三位的冠、亞、季軍進行“風險投資”。



在國內模特公司的老板們眼裏,林志玲的成功,自然與其完備的“硬件”和“軟件”密不可分,同時,她的成功也更進一步啟發了模特公司老板的商業思維。





中國服飾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鐘漫天先生說:“一個模特只要到了26歲之後,便必須思考轉行的問題了。可林志玲到了30歲,還能活躍于T型臺和電視熒屏上,這最能說明問題。”



林志玲應當是亞洲區為數不多的“全能”人才。 日本奧斯卡公司招收的2500多名模特當中,最強調的便是“全方位、多功能”,只有“全方位、多功能”才有助于她們將來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明星。 當然,最終目的很簡單,就是在她們身上實現商業價值的最大化。



所以,不管是新絲路、概念98,還是東方賓利、西肯國際,都希望旗下的模特能歌善舞、知識全面,為將來全面步入影視圈、歌壇鋪平道路,這是每個模特經紀公司和經紀人的戰略。



北京西肯國際模特公司的經理人周迎說:“大陸的模特公司最缺林志玲這樣的‘復合型’人才。”



姚戈也感慨說:“通過仔細觀察,我發覺林志玲身上具備了許多大陸模特所沒有卻又不敢有的東西。讓我做幾個有名的模特沒問題,但讓我做幾個像林志玲這種類型的可就太難了。她確實是太特殊了,從外在的‘硬件’條件看,她的胸、臀以及其他部位的性感度一般人很難達到。 再加上她家教良好、思想大膽、應變機智以及國際化的教育背景等‘軟件’,更使國內模特望塵莫及。大陸模特的總體狀況是傳統守舊,經歷學識淺薄。即便中國媒體的本事再大,再狗仔,她們也配合不了。”



概念98的張艦有同樣的感觸,他說:“我們為什麼樂于探討她?我覺得她身上具有很多亞洲女模特沒有的特質:她有良好的家庭教養和文化修養,不僅外形美,身上也彌漫著一股知識女性‘大家閨秀’式的知性美。我敢保證比林志玲‘硬件’條件好的模特有很多很多。 你想想,中國從1989年到現在,可能有100多次模特比賽了,這意味著我們至少產生了100個冠軍,她們的‘硬件’都不差。但為什麼到現在還沒有出現一個像林志玲這樣級別的模特呢?我想肯定是她們的‘軟件’出問題了。”





以點帶面的社會效應



“個人與社會生態難以割離,什麼樣的社會形態培養出什麼樣的人,然後產生什麼樣的時尚潮流,這話一點不假。從林志玲身上可以看出,她的成功與臺灣總體的經濟與社會環境分不開。”鐘漫天說。



不管是從傳媒的報道還是從“林志玲現象”的分析研究性文章中,不難看到研究者們刻意把林志玲的個人成功與臺灣的政治社會生態聯係在了一起。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解剖林志玲,竟然激發了各領域的專家參與,有人從政治學解析她的出現實際上是人們對臺灣政治失落後的精神寄托,也有人從社會學的層面證明她存在的必然性,更有人從星象學證明林志玲的成功其實是“上天的安排”……



當然,在臺灣,成天依靠解讀明星為職業的大有人在,每一個新偶像的出現都會有一大幫專家學者在電視上喋喋不休。但另一方面,像林志玲這樣聲勢浩大的還為數不多。那麼,林志玲與臺灣的社會生活究竟發生了什麼關鍵的結合點?



名模姜培琳說,林志玲身上透露出的自信、大膽、開放、內秀、謙遜等品質的確影響了不少人,尤其是在臺灣政治前途低迷、人文狀態紊亂、成人娛樂幼稚的情況下,這種品質更是難能可貴。



“她可能就是這個時間段的一個符號性代表,如果她不出來,也會有別的人出來。當然從性別審美心態的角度,她與時下倡導的獨立自主的女性形象迥然不同,扮出一副小家碧玉、小鳥依人的樣子,重新回歸到東方傳統女性又有別于傳統女性的道路上來,這當然很討現代男性喜歡。 其實,女權的盛行已經讓男人心驚膽戰、望而卻步了,她則反其道而行之,重新勾起與滿足了男人的虛榮心,這或許才是她成功‘推銷’技術中的社會學解釋。同時,這也可能是我們經紀公司今後需要琢磨和研究的。”西肯國際模特公司的周迎說。



“時尚是一個很廣義的東西,它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關,包括我們的生活方式與事件,直接反映了我們的社會潮流。在很多方面,模特必須依賴經紀公司為其包裝和塑造。我們需要挖掘出她們身上那些比較個性化的東西,再找到一個切入點,依此在她身上不斷制造話題。比如說,她們不但要會巧妙地講述自己的故事,並且還要能對一些社會文化現象發表一些自己恰如其分的看法。 當然,她本人還要善于不斷更新思維,制造話題,這也是我們目前對簽約模特的一個理想化要求,林志玲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好。”概念98藝術總監張艦說。



“很多人把林志玲與臺灣選舉後的社會混亂聯係在了一起,但我認為可能沒有這麼深刻的東西,人為的痕跡比較重。一個流行趨勢可能不是某些人主動引領的,而是媒體人員專門歸納出來的。實際上,在整個社會的流行漩渦中,所有人都處于被動狀態。林志玲肯定也是從一個點的轉變帶動一個面的變化,在臺灣文化生態趨于混亂時,她健康向上的勵志形象在電視上高頻率出現肯定會影響一批人。 ”這是美中時裝協會副會長、時裝設計師王新元的觀點。



(責任編輯:林欣)





林志玲小檔案:



英文名 Chiling Lin

昵稱 040、冰淇淋、志玲姐姐

國籍 台灣

出生 1974年11月29日 (1974-11-29) (33歲)


台灣台北市


職業 模特兒、主持人、演員


語言 臺語、華語、英語、日語


身高 174公分(5呎8.5吋)


三圍 34C-24-36(英寸)


活躍年代 2001年— 迄今


經紀公司 凱渥模特兒經紀公






資料來源 : 新華網






板主 :



對照林志玲,蕭薔,天心這三位美女...


台灣另外有個"小S現象"跟"黑澀會妹妹現象"所代表近代中國植根於在台灣,以"八卦勁報無厘頭,女子無才就了得"的文化現象,真正耐人尋味的...





少部分仇視台灣福佬人的人士,講...台灣人在民進黨大敗之後,只剩下王建民及林志玲可以自戀...




"有那麼嚴重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