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七娘媽」是「牛郎織女」傳說故事中的「織女」,加了「媽」是尊敬的稱謂。在七夕晚間夜空有兩顆一等星在銀河系相會,這對星是俗稱的「牛郎星」與「織女星」,先民以豐富的想像力,把它化成一個浪漫而淒豔的故事,更成了現代人的情人節。


民間習俗七夕稱為「七巧節」,要拜七娘媽並為成年的孩子「做十六歲」。祭祀的供品有:清茶、果品、芋油飯、軟粿、鮮花、凸粉、胭脂、紅紗線,並在桌邊,另排一隻椅子,上置清水一盆並放上毛巾,「芋油飯」是油飯再加上芋頭,芋是「宜子之物」寓意多子多孫。


「軟粿」又稱「糖粿」或「碗圓仔」,比一般湯圓要大一兩倍,並壓成扁圓型,中間用大拇指把它捺了一個凹,這是給七娘媽裝眼淚的,因為牛郎與女一年才能相會一次,見面之時難免傷心掉淚,由此可見先民創造節慶想像力之豐富並且充滿人悄味。「鮮花」中有一項是雞冠花,因它多字,有「宜子之祥」,「雞冠」與「加冠」諧聲,是「晉祿之兆」。


「做十六歲」祭祀的神明本是註生媽,但是竹篾為架用五彩紙糊成一座「亭」,叫做「七娘媽亭」。





資料來源 : 民俗思想起 http://www.boe.ylc.edu.tw/~ylc04/mu/T07/festival/seventh_evening_of_july_of_festival.html





七娘媽就是七星娘娘,是民間將天上七星人格化的結果,也是孩子的保護神,農業社會醫學不發達,孩子常因一些疾病而夭折,所以要請求七娘媽保佑未滿十六歲的孩子能平安長大,因此都要配帶七娘媽的香火,等到十六歲的七月七日當天還願,舉行盛大的際祀,酬謝七娘媽。


七娘媽和床母一樣,都是兒童的保護神。七娘媽又稱「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七星娘娘有人指其為北斗七星的配偶神,有人則認為是指包含織女在內的七仙女,又稱「七仙姐」或「七仙姑」。在台灣以七星娘娘為主神的廟有雲林縣斗六鎮的濟安宮與嘉義縣太保鄉的福濟宮。「七星媽」與「天女娘」則專指織女。台灣以七星媽為主神的廟有雲林縣水林鄉的七星宮及台南市的開隆宮,均有百年以上的歷史。


民間信仰七娘媽者,皆於七夕此日黃昏供祭。供品有軟粿(一種中心壓凹的湯圓,傳說是給織女裝眼淚的)、圓仔花(即千日紅,為祈求多子多孫)、雞冠花、茉莉花、樹蘭、胭脂、白粉、雞酒油飯、牲禮、圓鏡。必不可少的還有一座紙紮的七娘媽亭,家有滿十六歲者,特供粽類、麵線。祭後,燒金紙、經衣(印有衣裳之紙)、並將七娘媽亭焚燒,無法焚盡的竹骨架丟至屋頂,此稱「出婆姐間」(婆姐,傳即臨水宮夫人女婢),表示該孩童已成年。胭脂、白粉一半丟至屋頂,一半留下自用,據稱可使容貌與織女一樣美麗。


約在兒童週歲前後,往寺廟祈求七娘媽或註生娘娘觀音媽、媽祖等,請求保護,並以古錢或銀牌、鎖牌,以紅絨線串成絭,懸在兒童頸上。父母並為孩子許願,如果子女能順利長十六歲,必至廟中還願。此後每年七夕,父母會帶孩子至廟中祭拜。附近無廟的,就在家中自設香案,並在神位前換上新的紅絨繩,稱為「換絭」。等到子女滿十六歲則於七娘媽生日此日「脫絭」,往寺廟祭拜還願,答謝七娘媽的庇佑。






板主 :



舊曆7月初7,是台灣民間个七娘媽生,阮一般攏會在門口排桌ㄚ拜拜,拜个供品主要是麻油酒佮 ching3油飯,油飯佮米糕差不多,主要是濫肉絲,柔魚(jiu5 hi5 魷魚),冬蝦等等...


桌前囥一盆水,盆ㄚ愛擱有面巾佮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ovepuppy9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